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道源长老)▪P2

  ..续本文上一页华严》。

  这《四十华严》确实是接《八十华严》的,《八十华严》就有这一品,叫《入不可思议解脱品》,但是经文很少。这《四十华严》全部是《入不可思议解脱品》,经文有四十卷之多。三种华严,全部一共有四万五千偈,而《华严经》在印度有十万偈,还有五万五千偈没有翻译过来。所以《八十华严》上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实际不是五十三参,是参访一百一十位善知识。可是我们《华严经》上只说五十三位,还有五十多位参访善知识的经文没有带过来,没有翻译过来。

  《华严经》说的法相,都是十个十个,表事事无尽,十个再乘十个,表示无尽的法门。《华严经》有的说九个法相,这叫减一时;有的说十一个法相,这叫加一时,但是以十个法相为标准。善财童子要参访的善知识,应该参访一百一十位,它叫加一时,绝不会参访五十三位。《华严经》上有明文,是参访一百一十位善知识,可是经文没有来全,只有五十三参。

  古人说:《华严经》是经中之王,一切经典讲的佛理,没有超出《华严经》的。我们研究天台宗,天台宗最赞叹的就是《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天台宗说《法华经》的道理最圆满,超过《华严经》。是不是天台智者大师见的理论不够,没有贤首家华严宗见的理论高呢?不是的。因为天台智者大师只见到《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都没有见到。他如果见到,会赞叹《华严经》是经中之王。

  古德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佛为法王,等于一个国王,贵在万民之上,富有四海之财,大富大贵才叫国王。佛为法王,有多么高贵富裕,看《华严经》就知道。前天讲到大势至法王子,法王子是接续法王之位,能承担法王之家业。你不知道佛有多富贵,怎么承担?所以一定要读《华严经》,才知道法王有多富贵,你才能发心承担他的家业,才能当法王子。不读《华严经》,不知道一生成佛的法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告诉我们一个凡夫,由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一生成佛的榜样。修多长的时间?即生就成佛。谁做到了呢?善财童子就做到了,照着善财童子的路修行,我们都能即生成佛。

  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最后一品,里面讲的什么道理呢?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这就是把《华严经》万种因华的行门归纳起来,不出十大愿王。这十大愿王,你即生不能成佛,把你引导归向极乐世界,所以《华严经》才叫圆顿大教。《华严经》圆顿大教,度的都是圆顿大根机的大菩萨,就是上根的众生。中下根的众生也不能舍弃。你叫他发菩提心修万种行门,他修不来,这样即舍弃众生,圆教就不圆满了。要圆度一切众生,不能舍弃一个众生,把《华严经》的无量行门,归纳为十大愿王。由十大愿王把你引导到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成佛的。

  上次道源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是引导你到极乐世界。因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阿鞞跋致,永不退转,寿命无量,一生可以成佛,这样中根、下根都可以做到。圆度一切众生,《华严经》包含一切佛法,《华严经》归纳到十大愿王里面,你就知道,这十大愿王包含一切佛法。所以过去大祖师立的早晚课,都是依着《普贤行愿品》立的,就知道《普贤行愿品》的重要。早课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念完了,要跪下观想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回向:「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我要度一切众生,都入到《华严经》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发愿,十大愿王,是依着《普贤行愿品》发的。回向一切众生的回向文,也是依着《华严经》发的愿。晚课念《礼佛忏悔文》有十六个偈颂,也是摘录自《普贤行愿品》,足见《普贤行愿品》的重要。

  我们研究《华严经》,要看《华严经疏钞》,在中国依着《华严经》立一个宗派,叫华严宗。华严宗有五位祖师,初祖杜顺和尚,二祖智俨尊者,三祖贤首国师,四祖清凉国师,五祖圭峰大师。《华严经疏钞》是四祖清凉国师着的。我们现在看见《八十华严》的经本就害怕,认为经文太长,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呢?清凉国师把《八十华严》着成「疏」,怕人看不懂,又着「钞」解释,写成《华严经疏钞》。在过去有个说法,着的疏不能放入经文,认为是:「割裂经文,罪过无量。」但是不便于初学,《大藏经》即是把《华严经》《华严经疏》《华严经钞》分开的。要研究《华严经》,必须三本对着看,初学的人不容易阅读。到了民国,上海有几位大居士发心把疏钞会入经文,经过六年的时间才编辑完成。

  首段是《华严经》经文,次段是疏,再次段是钞,这样就不必三本对着看了。编成以后刻成木刻板流通,弘一大师赞叹《华严经疏钞》很好,等于一部佛学大辞典,内容更为丰富。因为《佛学大辞典》偏重解释名相,世间法的名相,必须另外看《辞源》《辞海》。《华严经疏钞》世间法的名相很多,因为它解释一种道理(名相),要解释出来十种道理,依着《华严经》事事无尽解释的。清凉国师,学识渊博,是贯通一切佛法及一切世间法的大祖师。《华严经疏钞》现在台湾有流通,劝请诸位发心请一部来研阅,是至高无上的享受,并且可以得到《华严经》的大利益。

  再介绍《普贤行愿品》的注解,清凉国师完成《华严经疏钞》后,《四十华严》才翻译出来,他又着了《四十华严疏》,可是没有钞。《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结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能够普度一切众生。《普贤行愿品》不但在唐朝时利益很多众生,尤其到了末法时代的众生,依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不来。决定要依着《普贤行愿品》发十大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清凉国师特别单着一部《普贤行愿品别行疏》,「别」是另外,单另流通叫「行」。后来五祖圭峰大师,认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着的很好,特别又着「钞」来解释「疏」,书名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收入《卐字续藏经》,此书现在已有单行本流通,诸位一定要发心请来研阅。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唐朝时在西域有一个「罽宾国」,梵语羯湿弥罗国,罽宾国,是旧的翻译,新的翻译,玄奘法师翻为「阿谁入」。因为这个国家四面环山,周围都是山林,非常险要。自从建国以来别的国家未曾侵入其国,取此国名有自高自大之意。《华严经》共有三种译本,有《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晋朝翻译《六十华严》,唐朝翻译《八十华严》,《四十华严》也是在唐朝翻译的。「般若」,即是罽宾国翻译《四十华严》的三藏法师。「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均贯通。般若为这位法师的德号,梵语般若,翻成中国话叫智慧。「奉诏译」,这部《四十华严》是奉唐朝皇帝的命令翻译的。

  二、别解文义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这一段是菩贤菩萨赞叹如来功德的经文,《普贤行愿品》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就是第四十卷。「尔时」,就是说完四十卷华严第三十九卷那个时候。「普贤菩萨摩诃萨」,「摩诃」叫大,大菩萨,等觉菩萨都叫大菩萨。「普贤」两字怎么讲呢?行弥法界曰「普」,位临极圣曰「贤」。行弥法界,行是大行,普贤菩萨的行门最大,弥满于法界。徧法界都是他行菩萨道的所在,他的大行弥满于法界叫普。普即普徧的意思,他的大行普徧弥满于法界。位临极圣曰「贤」,位,是这位菩萨的地位。临,是临近。极圣,最极的圣人就是佛。他的地位临近最极的圣人,与佛只差一等。他不称圣人称贤人,这个贤不是三贤位菩萨的贤,还没有到极圣。《华严经》有华严三圣,中间供的就是毗卢遮那佛,左边是文殊师利菩萨,骑一只狮子。右边就是普贤菩萨,骑一只白象。狮子表智慧,象表行门,一个大智慧,一个大行门,合起来就是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两个侍者,一个老的是迦叶尊者,一个年轻的就是阿难尊者,迦叶尊者是头陀第一,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

  前面《普贤行愿品》三十九卷就是赞叹如来功德的,所以「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已」,就是赞叹完了。「普贤菩萨摩诃萨」,普贤菩萨是大菩萨,是等觉位的菩萨。他在称赞如来的殊胜功德,如来的功德特别超胜,叫殊胜的功德,赞叹完了。到第四十卷就接着说,「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在华严法会里都是法身大士,亲证法身的大菩萨,最低的位子都是初地菩萨以上的菩萨。「善财」即善财童子,他年纪轻叫童子,《华严经》的当机者,就是善财童子。他最初遇到文殊菩萨,教他发菩提心,再去学菩萨行。发心就是发愿,发了愿不修行,等于发了空愿,所以发菩提心是难得的。发了菩提心,得行菩萨道,得去参访善知识。在全部《华严经》里,善财童子是参访一百一十位善知识,因为《华严经》未全部传到中国,所以《华严经》中间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因为善财童子是《华严经》的当机者,见了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跟诸大菩萨说话,也就特别叫善财童子跟他讲。

  「善男子!」这是普贤菩萨称诸大菩萨,也就是直接称呼善财童子。在佛经上,佛叫当机者,往往都叫善男子。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善男子,包含善女人,佛经上佛往往连着称呼:善男子、善女人!但是以善男子为首众,善女人是第二众,说善男子即含善女人。

  第二种解释,善男子即大丈夫,「善」即发菩提心。此善不是世间凡夫的善,也不是二乘人小乘的善。凡夫利益不了自己,在六道轮回流转生死,凡夫的善不能称为善。二乘人自己了生死不度众生,也不能称为善。必须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才是真正发了善心,所以发了菩提心的善,才叫真正善心。发了菩提心的男子,才能称为善男子。

  看到…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道源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