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道源長老)▪P2

  ..續本文上一頁華嚴》。

  這《四十華嚴》確實是接《八十華嚴》的,《八十華嚴》就有這一品,叫《入不可思議解脫品》,但是經文很少。這《四十華嚴》全部是《入不可思議解脫品》,經文有四十卷之多。叁種華嚴,全部一共有四萬五千偈,而《華嚴經》在印度有十萬偈,還有五萬五千偈沒有翻譯過來。所以《八十華嚴》上說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實際不是五十叁參,是參訪一百一十位善知識。可是我們《華嚴經》上只說五十叁位,還有五十多位參訪善知識的經文沒有帶過來,沒有翻譯過來。

  《華嚴經》說的法相,都是十個十個,表事事無盡,十個再乘十個,表示無盡的法門。《華嚴經》有的說九個法相,這叫減一時;有的說十一個法相,這叫加一時,但是以十個法相爲標准。善財童子要參訪的善知識,應該參訪一百一十位,它叫加一時,絕不會參訪五十叁位。《華嚴經》上有明文,是參訪一百一十位善知識,可是經文沒有來全,只有五十叁參。

  古人說:《華嚴經》是經中之王,一切經典講的佛理,沒有超出《華嚴經》的。我們研究天臺宗,天臺宗最贊歎的就是《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天臺宗說《法華經》的道理最圓滿,超過《華嚴經》。是不是天臺智者大師見的理論不夠,沒有賢首家華嚴宗見的理論高呢?不是的。因爲天臺智者大師只見到《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都沒有見到。他如果見到,會贊歎《華嚴經》是經中之王。

  古德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佛爲法王,等于一個國王,貴在萬民之上,富有四海之財,大富大貴才叫國王。佛爲法王,有多麼高貴富裕,看《華嚴經》就知道。前天講到大勢至法王子,法王子是接續法王之位,能承擔法王之家業。你不知道佛有多富貴,怎麼承擔?所以一定要讀《華嚴經》,才知道法王有多富貴,你才能發心承擔他的家業,才能當法王子。不讀《華嚴經》,不知道一生成佛的法門。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是告訴我們一個凡夫,由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一生成佛的榜樣。修多長的時間?即生就成佛。誰做到了呢?善財童子就做到了,照著善財童子的路修行,我們都能即生成佛。

  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的最後一品,裏面講的什麼道理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這就是把《華嚴經》萬種因華的行門歸納起來,不出十大願王。這十大願王,你即生不能成佛,把你引導歸向極樂世界,所以《華嚴經》才叫圓頓大教。《華嚴經》圓頓大教,度的都是圓頓大根機的大菩薩,就是上根的衆生。中下根的衆生也不能舍棄。你叫他發菩提心修萬種行門,他修不來,這樣即舍棄衆生,圓教就不圓滿了。要圓度一切衆生,不能舍棄一個衆生,把《華嚴經》的無量行門,歸納爲十大願王。由十大願王把你引導到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成佛的。

  上次道源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是引導你到極樂世界。因爲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阿鞞跋致,永不退轉,壽命無量,一生可以成佛,這樣中根、下根都可以做到。圓度一切衆生,《華嚴經》包含一切佛法,《華嚴經》歸納到十大願王裏面,你就知道,這十大願王包含一切佛法。所以過去大祖師立的早晚課,都是依著《普賢行願品》立的,就知道《普賢行願品》的重要。早課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念完了,要跪下觀想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回向:「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叁途,共入毗盧性海。」我要度一切衆生,都入到《華嚴經》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發願,十大願王,是依著《普賢行願品》發的。回向一切衆生的回向文,也是依著《華嚴經》發的願。晚課念《禮佛忏悔文》有十六個偈頌,也是摘錄自《普賢行願品》,足見《普賢行願品》的重要。

  我們研究《華嚴經》,要看《華嚴經疏鈔》,在中國依著《華嚴經》立一個宗派,叫華嚴宗。華嚴宗有五位祖師,初祖杜順和尚,二祖智俨尊者,叁祖賢首國師,四祖清涼國師,五祖圭峰大師。《華嚴經疏鈔》是四祖清涼國師著的。我們現在看見《八十華嚴》的經本就害怕,認爲經文太長,什麼時候才能看完呢?清涼國師把《八十華嚴》著成「疏」,怕人看不懂,又著「鈔」解釋,寫成《華嚴經疏鈔》。在過去有個說法,著的疏不能放入經文,認爲是:「割裂經文,罪過無量。」但是不便于初學,《大藏經》即是把《華嚴經》《華嚴經疏》《華嚴經鈔》分開的。要研究《華嚴經》,必須叁本對著看,初學的人不容易閱讀。到了民國,上海有幾位大居士發心把疏鈔會入經文,經過六年的時間才編輯完成。

  首段是《華嚴經》經文,次段是疏,再次段是鈔,這樣就不必叁本對著看了。編成以後刻成木刻板流通,弘一大師贊歎《華嚴經疏鈔》很好,等于一部佛學大辭典,內容更爲豐富。因爲《佛學大辭典》偏重解釋名相,世間法的名相,必須另外看《辭源》《辭海》。《華嚴經疏鈔》世間法的名相很多,因爲它解釋一種道理(名相),要解釋出來十種道理,依著《華嚴經》事事無盡解釋的。清涼國師,學識淵博,是貫通一切佛法及一切世間法的大祖師。《華嚴經疏鈔》現在臺灣有流通,勸請諸位發心請一部來研閱,是至高無上的享受,並且可以得到《華嚴經》的大利益。

  再介紹《普賢行願品》的注解,清涼國師完成《華嚴經疏鈔》後,《四十華嚴》才翻譯出來,他又著了《四十華嚴疏》,可是沒有鈔。《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的結論,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能夠普度一切衆生。《普賢行願品》不但在唐朝時利益很多衆生,尤其到了末法時代的衆生,依著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修不來。決定要依著《普賢行願品》發十大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清涼國師特別單著一部《普賢行願品別行疏》,「別」是另外,單另流通叫「行」。後來五祖圭峰大師,認爲《普賢行願品別行疏》著的很好,特別又著「鈔」來解釋「疏」,書名爲《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收入《卐字續藏經》,此書現在已有單行本流通,諸位一定要發心請來研閱。

  唐罽賓國叁藏般若奉诏譯

  唐朝時在西域有一個「罽賓國」,梵語羯濕彌羅國,罽賓國,是舊的翻譯,新的翻譯,玄奘法師翻爲「阿誰入」。因爲這個國家四面環山,周圍都是山林,非常險要。自從建國以來別的國家未曾侵入其國,取此國名有自高自大之意。《華嚴經》共有叁種譯本,有《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晉朝翻譯《六十華嚴》,唐朝翻譯《八十華嚴》,《四十華嚴》也是在唐朝翻譯的。「般若」,即是罽賓國翻譯《四十華嚴》的叁藏法師。「叁藏」即經藏、律藏、論藏,叁藏均貫通。般若爲這位法師的德號,梵語般若,翻成中國話叫智慧。「奉诏譯」,這部《四十華嚴》是奉唐朝皇帝的命令翻譯的。

  二、別解文義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這一段是菩賢菩薩贊歎如來功德的經文,《普賢行願品》是《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就是第四十卷。「爾時」,就是說完四十卷華嚴第叁十九卷那個時候。「普賢菩薩摩诃薩」,「摩诃」叫大,大菩薩,等覺菩薩都叫大菩薩。「普賢」兩字怎麼講呢?行彌法界曰「普」,位臨極聖曰「賢」。行彌法界,行是大行,普賢菩薩的行門最大,彌滿于法界。徧法界都是他行菩薩道的所在,他的大行彌滿于法界叫普。普即普徧的意思,他的大行普徧彌滿于法界。位臨極聖曰「賢」,位,是這位菩薩的地位。臨,是臨近。極聖,最極的聖人就是佛。他的地位臨近最極的聖人,與佛只差一等。他不稱聖人稱賢人,這個賢不是叁賢位菩薩的賢,還沒有到極聖。《華嚴經》有華嚴叁聖,中間供的就是毗盧遮那佛,左邊是文殊師利菩薩,騎一只獅子。右邊就是普賢菩薩,騎一只白象。獅子表智慧,象表行門,一個大智慧,一個大行門,合起來就是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兩個侍者,一個老的是迦葉尊者,一個年輕的就是阿難尊者,迦葉尊者是頭陀第一,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

  前面《普賢行願品》叁十九卷就是贊歎如來功德的,所以「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已」,就是贊歎完了。「普賢菩薩摩诃薩」,普賢菩薩是大菩薩,是等覺位的菩薩。他在稱贊如來的殊勝功德,如來的功德特別超勝,叫殊勝的功德,贊歎完了。到第四十卷就接著說,「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在華嚴法會裏都是法身大士,親證法身的大菩薩,最低的位子都是初地菩薩以上的菩薩。「善財」即善財童子,他年紀輕叫童子,《華嚴經》的當機者,就是善財童子。他最初遇到文殊菩薩,教他發菩提心,再去學菩薩行。發心就是發願,發了願不修行,等于發了空願,所以發菩提心是難得的。發了菩提心,得行菩薩道,得去參訪善知識。在全部《華嚴經》裏,善財童子是參訪一百一十位善知識,因爲《華嚴經》未全部傳到中國,所以《華嚴經》中間參訪五十叁位善知識。因爲善財童子是《華嚴經》的當機者,見了普賢菩薩。普賢菩薩跟諸大菩薩說話,也就特別叫善財童子跟他講。

  「善男子!」這是普賢菩薩稱諸大菩薩,也就是直接稱呼善財童子。在佛經上,佛叫當機者,往往都叫善男子。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善男子,包含善女人,佛經上佛往往連著稱呼:善男子、善女人!但是以善男子爲首衆,善女人是第二衆,說善男子即含善女人。

  第二種解釋,善男子即大丈夫,「善」即發菩提心。此善不是世間凡夫的善,也不是二乘人小乘的善。凡夫利益不了自己,在六道輪回流轉生死,凡夫的善不能稱爲善。二乘人自己了生死不度衆生,也不能稱爲善。必須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人,才是真正發了善心,所以發了菩提心的善,才叫真正善心。發了菩提心的男子,才能稱爲善男子。

  看到…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道源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