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道源長老)▪P4

  ..續本文上一頁來不應該說這個話,因爲我就是講經的法師,我說請一個法師來轉*輪,比做任何佛事的功德還大,這是不是自己在貪名?道源如果有貪名的心,不應該說這些話;道源沒有貪名的心,應該如是講。因爲這是實實在在的道理,請法師講經,這才是下面要講到的「八者、常隨佛學」,是跟佛學的。佛成了佛,就在講經說法,佛在人間示現成佛,是度人的。請法師講經就是度人的,其他的佛事,比如放焰口,最大的佛事,打水陸,都是度鬼的,跟度人的功德能同日而語嗎?因爲度人的功德大。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只有人才能,人才有這個資格,所以佛在人間示現成佛。我們現在講經說法,就是勸諸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希望在座的個個發菩提心。只要有一個發菩提心,就佛種不斷,這一個人成佛有份。你度了一個人成佛,什麼功德能與此功德比呢?這是法師講經講出來的功德。但這是你請法師講經才有的功德,這樣請法師講經的功德不是不可思議嗎?

  「七者、請佛住世」,沒有跟佛同時住世,怎麼請佛住世呢?要通到請法師住世。佛要請他住世,他就可以住世,佛的生滅是示現的,他可以住世,就是沒有人請,有人請他就住世,所以要用到第七個大願。現在我們能不能用到法師身上呢?只要是凡夫法師,他的生死不能做主,請他長遠住世,他沒有這個本事,所以要請法師長遠的講經,這等于請佛住世。請法師講經有功德,大家都喜歡聽,請法師多講幾天、多講幾年,等于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隨著佛學,長遠的隨著佛學。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佛怎麼修的呢?我們跟著佛學,跟著佛的腳步走,佛走的路,我們照著佛的腳印走,決定走到成佛的地方。要常隨佛學,發了菩提心,不要退回來,不要忘失菩提心。反過來解釋,我們要是修人天乘,修五戒十善。持五戒,可以保持來生來世人身不失,而且可以轉大富大貴的人。修十種善法,可以生天享天福,這也是佛說法不得已的權巧方便。實際這不是跟佛學,這是跟人、跟天學。你要求二乘小果,修四谛法,十二因緣法,了生脫死,超出輪回,這是二乘的果報,也是佛說法不得已的方便法門。因爲說大乘法,他接受不來,所以你學小乘法,是跟阿羅漢學、跟辟支佛學,不是跟佛學。跟佛學,這裏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你依著十大願王來修行,就是常隨佛學。

  「九者、恒順衆生」,「恒」和上面「常」的意思相同。恒常隨順衆生,度脫衆生。恒順衆生,不是跟衆生造凡夫業,是隨順衆生的根機,方便接引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才是恒順衆生。

  「十者、普皆回向」,「普」就是把上面九種行願,統統把它回向。「回」是回轉,「向」是趨向。把上面九種功德都回轉過來,趨向叁個地方:第一、回向真如實際,第二回向佛果菩提,第叁、回向一切衆生,皆成佛道。你修行不回向,功德落到自己身上,就與菩提心相違了,所以修行的功德,不要回向到自己身上。

  以上所說是依著經文總標,簡單的解釋一下,先了解大意。下面每個行願還會詳細解釋。

  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

  善財童子是當機者,弟子跟師長講話,叫仰白;師長跟弟子講話,叫下告。這是佛經上的禮節,叫仰白下告。這是善財童子居于學人的地位,向普賢菩薩講話,「白言:大聖!」尊稱他一聲。登了地是聖位了,他是十地圓滿的等覺菩薩,所以稱爲「大聖」。前面你普賢菩薩大聖說了,一者禮敬諸佛,乃至回向,我願意詳細的聽。大聖!你大慈大悲,不厭其煩,要跟我們講十個行願。善財童子並不是不懂,他是發菩提心的人,是替我們衆生請法。請普賢菩薩詳細講十個行願,流通十方,流通未來,給衆生都得了利益,所以善財童子是代衆生請問的。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有問必答,善財童子來請問佛法,普賢菩薩就答複他,叫「告」。「善男子!」稱善財童子一聲。「言禮敬諸佛者」,「言」,就是上面說過,這裏再重說,說的是前面說過的。我前面所說的「禮敬諸佛」那一種行門,現在我給你詳細解釋。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

  禮敬諸佛,先說所禮敬的「諸佛」,有多少諸佛?不是一尊佛、兩尊佛,多數的佛才叫諸佛。究竟有多少數呢?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盡法界」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個廣大的境界。法界,有事法界、有理法界。按理性上講,理性就是一切諸法的本體,有法的所在都有理性在,盡一切法的理性,就是徧一切諸法。事法界,叫諸法之界,每一個世界,也是一個事相的法。一尊佛,也是屬于事相的佛,「盡法界」,就是盡有法之界。

  下面再說一個「虛空界」,就是恐怕你們聽不慣盡法界。「虛空界」就是盡虛空界。虛空是大而無外的,佛剎都在虛空之內,盡虛空界內所有的佛剎都是,叫「所有盡法界、虛空界」,統統包含起來。

  「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剎,就是佛的世界。十方,就是東南西北四方,還有四維,就是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還有上方、下方,按空間講有十方。「叁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按時間上講有「叁世」。盡法界虛空界裏面,包括十方的諸佛世界,這是空間。也包括叁世的時間,因爲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也不出法界的範圍。所以包括有「十方叁世」的「一切佛剎」。十方的佛世界,叁世的佛世界,把這些佛剎都碎成「極微塵」,每一個極微塵都算一個佛,這叫「諸佛世尊」。

  禮敬諸佛,禮敬這麼多的佛。爲什麼要說這麼多的佛呢?因爲本來有這麼多的佛,這是華嚴經上的境界。《華嚴經》上的境界是如證而說,釋迦牟尼佛成了佛,他證得境界是什麼樣子呢?如他證得說出來的。他親證得有「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所以他就這樣講,本來有這麼多的佛。

  講境界給我們聽,有什麼利益呢?叫我們悟到我們的真心,悟到我們的佛性。我們的真心,我們的佛性,本來廣大無邊,「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可是我們凡夫硬起我執,把自己廣大無邊的心,執著成一個小小的心,把它裝到自己身體裏面,認爲我的心在我身體裏。現在說腦筋在我頭裏,把自己廣大無邊的心,局限到小身體裏面。一個人還不小,有五六尺高,要是轉成一只螞蟻,執著得更厲害,螞蟻的心在哪裏呢?在螞蟻身體裏面,越執著越小。現在叫我們要成佛,你得先發現自己本來有的真心,是廣大無邊的,所以要說這大的境界,叫我們把心放大,我們的心就是這麼大。依著《華嚴經》說的境界,把你的心放那麼大,那你快開悟、快證果。

  這就是叫我們修這十大行願,證得佛的殊勝的功德,就是不可窮盡的功德。怎樣能證得?修這十大行願。第一個行願,禮敬諸佛,就可以得到那不可窮盡的功德。我們都是佛弟子,我們都相信拜佛有功德,你沒有聽過行願品,拜一尊佛有功德,假如你拜兩尊佛,不是加一倍的功德嗎?假若你拜的是盡虛空、徧法界的佛,你的功德不是盡虛空、徧法界嗎?這是所禮的佛有那麼多。

  能禮的自己呢?普賢菩薩以身作則,他禮佛是怎麼禮的?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

  這段經文要了解,「我」是普賢菩薩自稱。「我以行願力故」,就可以了,爲什麼要加上「普賢」呢?因爲現在的菩賢菩薩,是跟過去的普賢如來學來的十大行願。那十大行願,就叫普賢行願,這樣起的名字。上面的「我」是菩賢菩薩自稱,下面「普賢行願」,是指著行願說的。

  「深心信解」,因爲我跟過去的普賢如來學來的大行大願之力,我深心現前。「深心」是直達本源的心,由深心發深的信仰,發深的了解,叫「深心信解」。解,是甚深的解悟,「信解」什麼?相信盡虛空徧法界,有那麼多的諸佛世尊,相信不疑。我了解道理,叫深解(ㄐㄧㄝˇ),悟到,叫深解(ㄒㄧㄝˋ)。

  「如對目前」,因爲我深信不疑,深深解悟了這個理,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不可說不可說的諸佛世尊,都對著我的眼前。就像我們現在拜一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我們目前一樣。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這是講我們能禮佛的人身口意叁業。禮拜佛,屬于身業,嘴裏唱念著佛名,叫語業,意裏面存著恭敬心,觀想著佛的相好,這叫意業。「身語意業」,都要清淨,就是沒有染汙,凡夫貪、瞋、癡的意業,都把它清淨了,口裏妄言、绮語、兩舌、惡口都把它清淨了,身體上殺、盜、淫都把它清淨了。「以清淨身語意業」,來禮拜諸佛,禮拜諸佛不是短時間,「常修禮敬」。下面再起不可思議的境界。

  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徧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因爲「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前面說所禮的佛有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現在第一層的觀想,「一一佛所」,每一尊佛的所在,每一尊佛的世界,去現一個身。我這個能禮佛的人,要去現一個佛的面前,可不是一個身,現出來多數的身,有多少呢?「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這是第一種觀想。

  「一一身,徧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我現的能禮佛的身體,不可說不可說。再依著多數的身體,每一個能禮佛的身體,徧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的諸佛,這是第二種觀想。

  禮敬諸佛,要發廣大心,還要發長遠心。前面說「常修禮敬」,不是短時間拜一次就好了,還要長遠的拜下去。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虛空沒有了,虛空界消滅了,我才不要禮拜了。「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虛…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道源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