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界不會沒有的,不會窮盡,不會斷滅。我禮敬諸佛,永遠禮敬,這才叫長遠心。
「如是乃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我禮敬諸佛,不是自己求自利,我是爲利益一切衆生。我利益一切衆生,「衆生界盡」了,衆生是苦果報,衆生的苦果沒有了,我不必再代衆生禮佛了。衆生的苦果是造業來的,因爲衆生造業才變衆生,衆生的業盡了,我不必再禮敬諸佛了。衆生造業,是他有煩惱,衆生沒有煩惱了,也不造業,也不轉衆生了,我也不必再禮敬諸佛了。可是衆生界不會盡,衆生的業,衆生的煩惱,都不會盡,所以我的禮敬,也沒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要發長遠心,代衆生禮敬諸佛,我「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不讓它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身語意業,不起疲厭心,我拜得太累了,我要休息,不會起這個心,這才叫禮敬諸佛。
前面我所禮敬的佛,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爲塵數諸佛,這就是把我們小的心放大。再跟衆生來禮敬諸佛,衆生業盡,我才不要禮敬了。衆生的界不盡,我永遠禮敬下去,把我們的心把它拉長。
普賢菩薩事實上做到這樣,我們一個凡夫怎麼作觀想呢?我要拜佛,要拜盡虛空、徧法界的諸佛,我要度衆生,度無窮無盡的衆生。把我們小的心,依願力行門把它放大,放大到橫徧十方;把它拉長,拉長到豎窮叁際。爲什麼要這樣放大?我們的真心本來這麼大、這麼長。我們的真心,本來豎窮叁際,橫徧十方,所以你就依著自己的行願,發願做這個行門,你就證得豎窮叁際,橫徧十方的真心。
現在講禮敬諸佛,我們凡夫可以做得到的,怎麼下手?過去由西域來一位叁藏法師,梵名勒那摩提,中國話叫寶意,他傳授七種禮佛的方法。在《佛學大辭典》上有,在《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也有,名字不同,意思一樣。七種禮佛的方法,前面兩種不對的,先料揀不對的。
第一、我慢禮:他在禮佛時,心存我慢,沒有一點恭敬心,這樣禮佛完全要不得,這是很勉強的。他覺得在這種場合、在這境界中,不禮拜佛好象過不去,實際他是拜不下去,因爲被我慢障礙住了,這樣的禮佛不僅沒有功德,還有罪過。
第二、求名禮:《佛學大辭典》稱爲求名禮,在《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叫唱和禮。求名禮,是拜佛時,沒有拜佛的心,可是聽人家說,這位正在拜佛的是老修行,他就裝模作樣的拜佛,讓人家贊歎他很認真在拜佛,實際不是在拜佛,而在求名,這是佛學大辭典上的解釋。在《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叫唱和禮,這是專對出家人說的,因爲出家人定的規矩必須做早晚課,做早晚課時大家都在拜,你不拜不行。就是大家拜就跟著拜,拜時心裏不作觀想,連恭敬心也起不來。雖然沒有我慢,也沒有恭敬,也沒有觀想。這樣沒有罪過,但功德很少,這樣的禮佛不是冤枉費力氣嗎?
第叁、恭敬禮:《佛學大辭典》稱爲身心禮,《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稱爲恭敬禮,這種禮佛是對的。拜佛一定要起恭敬心,拜佛是身業,但是心裏面要恭敬,所以《佛學大辭典》上稱爲身心禮,身體禮佛,心裏也要跟著禮佛。如果身體禮佛,心裏沒有禮佛,那就是前面的唱和禮,只是隨衆拜拜而已。恭敬禮,就是身心要恭敬,這種禮佛,無論上中下的根機,都能學會。你拜佛時要起恭敬心,身體拜佛要合規則,要如法,心裏面要虔誠恭敬。
身心恭敬的禮佛,怎麼拜呢?拜佛還是用身體拜,心裏面要恭敬是無相的。先要講究身體合乎法則,就是禮佛時,要五體投地,倒身下拜,把全身投到地上。可是我們中國儒家講究禮節行「曲身禮」,把身體彎曲起來磕頭,就是我們的禮拜。倒身下拜是最極恭敬,可是我們中國人沒有見慣,一般不信佛者,常常譏謗這是在摔筋鬥。並且譏謗佛教是外國教,當時稱爲紅人,就是外國的野蠻人,根本不懂文明,你看他們行禮是在摔筋鬥。
我們過去的大祖師一想,因爲禮節讓衆生造口業不對,就請教西域來的叁藏法師,中國儒家行曲身禮,他們認爲最恭敬,我們佛教能否這樣行禮呢?西域來的叁藏法師說,佛教也有兩種行禮法,第一種禮,就是倒身下拜,第二種禮,是曲身禮,我們現在行禮,就是第二種禮節。第一種倒身下拜,現在還可以看見,西藏來的喇嘛還是行第一種禮節。我們中國佛教都是倡行曲身禮,曲身禮拜,要講究五體投地,五體,即是兩手、兩膝、一頭頂要投地。身體雖然彎曲著,但是身體的五個部位要投地,拜下去要把兩只手掌翻向上。拜佛時爲什麼要把兩手掌翻過來呢?是要接佛的兩腳的,即是「接足禮」。因爲要頂禮佛足,現在我們供的佛像高高在上,有的在佛龛裏,我們拜佛足拜不到,只好作觀想,把兩手掌翻向上,觀想著是接佛的雙足。要注意,頭頂一定要投地,如果沒有投地,就是第一種的我慢禮。爲什麼拜佛時頭不投地呢?就是心理存著我慢,要不得。另外雙手翻掌向上,不要超出頭,有的手伸得很長不莊嚴,有時人很多,空間不夠,手會碰到前面的人不禮貌。有的手翻過來,抱住自己的頭,頂禮是接佛足,不是抱自己的頭,所以手翻掌要放在頭的兩邊,才莊嚴好看。
如果拜佛時是一個人,無論出家、在家弟子就在地上拜,最好不要用拜墊。如果搭袈裟要保護它,地上土太多容易把袈裟弄髒,所以最好用席子。在家弟子有佛堂的,最好用草席鋪著,就不會把缦衣弄髒。但是大衆拜佛時,拜墊還是需要,那是過去祖師按中國人根性訂的規矩。因爲上根的人,不用拜墊,下根的人,有拜墊還不肯拜。中根的人比不上上根的人,可是比下根的人高一階級,有拜墊他就歡喜拜,沒有拜墊,他就不大肯拜。上根的人不喜歡用拜墊,覺得太享受,不夠恭敬。下根的人沒有拜墊,他不太肯拜,勉強拜時,行唱和禮,心裏根本不恭敬,所以大殿裏設有拜墊,可以使中下根的人肯拜佛。而上根的人,爲遷就中下根的人,還是使用拜墊。這樣下根的人,有拜墊慢慢拜,就不會覺得吃苦頭。爲普攝衆生,所以祖師研究在大殿裏擺拜墊,是大慈大悲,用心良苦。
在我們講堂擺的拜墊,上面用緞做的,還繡花,拜墊還做高,這是不是不合法呢?不是這樣講。擺的拜墊是莊嚴講堂的,講堂以講經爲主,不以拜佛爲主。拜佛,需視大衆或個人。大衆拜佛,你要隨順中下根的人,一起用拜墊拜佛,大衆都有拜墊,不能做繡花拜墊。拜墊上繡花,是莊嚴道場的,也是讓中下根的人生歡喜心,他看到拜墊好看,就喜歡拜佛,這都是善巧方便。
七種禮佛的方法,前面兩種要不得,後面五種是好的,第叁種恭敬禮,就是身體恭敬,心也要恭敬,《佛學大辭典》稱爲身心禮。
第四、無相禮:《佛學大辭典》稱爲智淨禮,智慧清淨的禮。《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叫無相禮。拜佛還不能著相,恭敬是對的,但是著恭敬的相,還是不對的。不著什麼相呢?不著拜佛的相。拜佛至少有兩個相,一個能拜的,一個所拜的。所拜的佛像是空的,佛哪有個相呢!這個道理聽大乘經的人,一聽就了解,沒有聽過不知道。這個觀想很好作,佛還能有相嗎?沒有。我們凡夫作觀想,我不要起執著,要以智慧觀察佛的境界,遠離「能禮」、「所禮」之相,不要起禮佛的執著。要知道,所禮的佛是真空無相的,而能禮之智,也是真空無相的,這樣觀想,才能深入法性,得到禮佛的真實利益,這叫智慧清淨。能拜的相,所拜的相,統統把它觀空,這叫無相禮。
第五、起用禮:《佛學大辭典》稱爲徧入法界禮,《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叫起用禮。前面第四種無相禮,觀到真空的理體了,真空的理體本來沒有相。沒有相不是斷滅,由真空的理體,起妙用出來,徧入法界。你聽到《普賢行願品》的禮敬諸佛,就知道怎麼拜了。《普賢行願品》上說,我們所禮的佛是盡虛空徧法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無量的諸佛,這就是徧法界的佛。我們的身體也是徧法界,能禮的身體,就是由真空觀起出來的妙用。你不能作真空觀,妙用起不來;你能修真空觀,能禮、所禮都沒有相了。你起徧入法界的觀想,很容易起來,因爲有體就起用。
第六、內觀禮:《佛學大辭典》稱爲正觀修誠禮,《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叫內觀禮。正觀,不偏不邪,修最誠敬的禮。前面的依體起用,你能禮的身體,能徧入法界,禮拜徧法界的佛,但是無量數的佛,還在你心外。聽佛法重重無盡的道理,你要靜下心來聽!越聽越深,越聽越玄,越聽越妙,越聽越能明了清楚。你能拜的身體,分身無量數,所禮的佛,徧法界諸佛,我都禮拜了,是不是在心外呢?佛法是心法,心外哪還有佛呢?把徧入法界的境界,收回來內觀,觀到我身體裏面就是佛。我拜佛,不拜心外的佛,我是拜我內心裏面的佛,這樣就對了。
第七、實相禮:《佛學大辭典》稱爲實相平等禮,《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叫實相禮。實相者,無相也,但是實相無相,就叫真空理體了。實相,無相無不相,這樣不妨礙你去拜佛,拜佛還沒有相。
前面七種禮,不對的兩種,我慢禮、唱和禮不算。從第叁種恭敬禮算起,一共有五種,在沒有相之中還不妨礙拜佛,這就是拜前面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四種禮。第四種「無相禮」真空。第五種「起用禮」起用妙有,徧入法界。第六種「內觀禮」內觀自心,都有自有他,有內有外。第七種「實相禮」觀入實相,實相理體之中,不分自、不分他,不分內、不分外。前面內觀禮,我是能禮的人,佛是所禮的佛,有能、有所,有自、有他,能禮的是自己,所禮的是佛,徧入法界,是在心外。現在收回來在心內,有個內,就有個外對著,到了第七種,自他內外都把它平等了,這樣你一拜佛,就拜到實相理體上,實相平等,無自無他,凡聖一如,體用不二,不住于法,每一拜佛,都入了實相觀,你不是成佛很快嗎?
我們拜佛從哪裏下手呢?從第叁…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道源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