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道源长老)▪P14

  ..续本文上一页以得到。

  第一种利益,是能灭除三障。前面讲忏除业障时已经讲过了。「忏悔」是忏悔业障,实际三障全除。三障,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已经讲过,烦恼障等于种子,业障等于土水,报障等于结的果实。我们现在是忏悔业障,业障消灭了,就没有土,没有水了,种子自然干枯。烦恼障灭了,果报也灭了,所以忏悔业障,结果得的利益,三障都灭除了。

  第二种利益,是依正具足。依是依报,正是正报,依报正报具足,具足是究竟圆满的意思。正报是身体,依报是衣食住等享受,到了成佛,依报正报都具足了,成了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相好庄严,这是正报具足。依报呢?每一尊佛都有一个世界,像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都是七宝庄严出来的,这就是他的正报依报都具足。还没有成佛之前,我们是初发心的菩萨,我们发了十种大的行愿。第四个大愿是忏悔业障,得到依正具足的果报。依正具足,不是像佛究竟圆满,是我们不会得六根不全的正报,比如少一个眼睛,少一个耳朵,少一只脚,这样六根不全,相貌不庄严。正报,一定六根具足;依报,衣食住不会缺乏,只要你勤勤忏悔业障,得依报正报具足的果报。

  成了佛,依正具足,我们都相信。我们初发心菩萨是凡夫,怎能这么快得到这么好的果报呢?要知道佛教讲的道理,有如是因,才得如是果,没有因得的果,就是神话,就是迷信。

  一个凡夫刚发菩萨心,怎么知道忏悔业障得这么好的果报?它有个道理,忏悔的是恶业,你的恶业不知道忏悔,就日日增长,恶业越造越多,造的都是罪过。罪过跟福报,正是互为增损的,造了罪,就减损了福;不造罪,就修善法,善法越多越好,就增加了福报。这个道理先明白,你天天造罪,罪过天天增加,你增加了罪过不做好事,不修善法,你的福报天天减少,不但成不了佛,人身都要丢掉。来生来世,人身保持不住,想转个人都不可能,那你就转到三恶道了。人的果报,你应该活到八十岁、九十岁,果报还没尽,你的生活越来越困难,这是如是因,如是果。没有信佛的人,他听不到这个道理,我们信佛的佛弟子,尤其在座的一定都生了信仰心,可是你对忏悔业障这个大愿要看重,不要轻忽,要天天忏悔。

  怎样忏悔呢?要对着佛像求忏悔,你是出家弟子,天天做早晚课都见到佛像。你是在家弟子,家里无论大小都有个佛堂,对着佛像求忏悔。家里太小,没有佛堂,也没有佛像的,你对着虚空说话,十方虚空都是佛,你对着虚空,就是对着佛说:「我弟子某某,今天所造的恶业,我要忏悔。从今天以前所造的恶业,我也要求忏悔。乃至于生生世世,无始劫以来造的恶业,都要求忏悔。」用白话说得清清楚楚,每天这样求忏悔,有佛像对着佛像说;没有佛像的,对着虚空说。要注意,不是讲外道,因为虚空还是有佛像,要这样观想着说。

  要是出家弟子,一定要做早晚课,晚课要念《八十八佛大忏悔文》,那是过去的大祖师给我们编制的,再好没有了。后面都是《普贤行愿品》的偈颂,你天天念,就是天天求忏悔。忏悔时要精进、要至诚、要恳切,才有感应。否则随众唱和,有口无心,所念的功德太少了。因为佛法是心法,造罪从哪里造的呢?从心里造的,罪从心起。忏悔呢?将心忏。心里都没有发起忏罪的心,念忏悔文的效力太少了。你只要至诚恳切,精进求忏悔,自然能把业障忏除。

  第三种利益更重要,「恒住净界一切功德」。佛弟子,出家在家之分别,主要是戒律不同。佛传给我们的三种学问,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戒学、定学、慧学。定学、慧学,不分在家、出家弟子。佛弟子,出家、在家之分别,在戒学不同,在家、出家所受的戒不同。受戒容易,守戒难!「恒住净界」,恒是恒常,你受戒了,要安住在净戒之中,要恒常保持受的戒,不犯戒,这戒律不会损失掉,叫恒住净界。

  「恒住净界一切功德」,你受戒就得了一切功德,但是一切功德不能恒住,不能长远的安住,功德会丢掉。那是什么道理呢?你不知道精勤求忏悔业障之故,业障有一种障碍之力,前面说过,「业力之大,能障圣道」,你求了戒,得了一切功德,马上可以转凡成圣。但是你天天造恶业,它给你障碍住了,你犯了戒,求戒的功德失掉了,这就不能恒住一切净戒功德。天天求忏悔,这个人谨慎小心,只怕造恶业,犯戒,就是造恶业,释迦牟尼佛给我们料拣抉择好的,这样事你不可做,做了决定是个恶业,造了恶业,决定得了罪过。我们凡夫对是非分不清楚,释迦牟尼佛替我们分得很清楚,哪样事不应该做,哪一句话不能说,都订到戒律上了,所以我们依着戒律持,天天还要忏悔业障。你是谨慎小心的人,恶业绝不敢造新的,旧的恶业天天减少,守戒的功德就不会损失,因为你不敢犯戒。受戒,当初都是发了心去受的,怎么会犯戒呢?你要研究这个道理,放逸了。都是凡夫,以为受了戒就好象成佛了,再不要谨慎小心了,都是放逸犯了戒。因为外面的境界,都是我们凡夫犯戒的因缘,你一放逸犯戒了,受的戒不能安住都丢掉了,不能安住受戒的功德,所以天天求忏悔,谨慎小心,甚勿放逸!甚勿放逸的人,他不会犯戒,他受戒的功德都能安住。

  以上是忏悔业障,当下得了利益,一、能灭除三障,二、能依正具足,三、恒住净界一切功德。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复次,善男子!」叫一声当机者善财童子,也就是叫我们要注意听着。「言随喜功德者」,「言」就是说过,「随喜功德者」,现在要给你详细解释,「功德」就是做佛的善事,社会上的人也做慈善事业,不懂佛法的人做的善事,结果不出人天福报。佛门里的善事怎么叫功德呢?就是修功积德,本来做善事,就是福德,因为你懂得大乘佛教的道理,都回向到佛果菩提,所做的大小善事,都变成功德。善事的功德无量无边,总说起来,就是上供三宝,下救众生。我们是佛弟子,在佛门里做功德,「上供三宝」,三宝就是佛、法、僧。人家要建佛殿,要装佛像,这都是佛宝。寺院要印经、讲经,这都是法宝。寺院要打斋供众,供养大众僧吃饭,这是供养僧宝,上供三宝的事,都是做功德,你就随喜。「下救众生」,前面讲过,你行财布施,众生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你就给他衣服穿,给他饭吃。生病了,没有医药费,你就带他去看医生给他吃药。总而言之,应该用财布施,你就用财布施。再者就是要无畏布施,救灾救难,像台风来有人房子被吹倒,或下大雨淹大水,或发生大地震有人死伤,你都要去救济众生。众生遭了灾难,他生了怖畏之心,我们去救他的灾难,就是布施其无畏,叫他得到安乐,叫无畏布施。法布施,众生需要听佛法的,就以法布施,你会讲一部经,就给他讲一部经。不能讲一部经,你讲一段经,一段经讲不好,给他说几句。我常常说,佛法可以讲深,可以讲浅,但是不可以讲错。你要多来听经,要学讲经,比如你听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经文只有一页很短,很容易讲,《普贤行愿品》也是薄薄一本,你就学会讲。如果讲不来就讲一段,不能讲一段讲几句,这样不是与佛法相应吗?讲深讲浅都是属于法布施,这是上供三宝,下救众生,都是做功德。

  「随喜」两字,就是随缘帮助的意思,「喜」是欢喜,欢喜,有自欢喜,有他欢喜。人家要发起做一个功德,我们就随喜帮助他,成就人家的功德,人家欢喜,自己也很欢喜。「随」是随喜帮助,随缘帮助。「喜」是自己欢喜,令他人也得到欢喜。

  怎么随喜呢?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前面忏悔业障讲过,业障是由我们身口意造出来的,现在我忏悔了业障,再不做恶业了,身口意都不做恶业,你就做功德。比如这里要修大殿,装佛像,我有财力,我多帮助;我财力少,我少帮助,随力随分,随自己的力量,随喜作功德。又如到哪个地方就拜拜佛、念念经,这就是随喜功德。你如果没有钱,也不会讲法,人家在修大殿、造佛像,你就用身体帮忙,搬砖扫地都可以,这是身业随喜。口赞叹功德,这是口业随喜,可是意业要发随喜的心,身口意三业,不造恶业,要造善业。随喜功德,就是造善业,如果有人发起印经送人,或者讲经需要经本,你随喜功德。有钱的多随喜,没有钱的随喜几块钱也可以,印经的功德有你一份,大家都这样随喜,印经的功德就成就了。如果你一个钱也没有,经印好了,你帮忙搬运送人,或送到邮局去寄,这是用身业随喜功德,这都是供养法宝。人家开讲经法会,请法师来讲经,这功德太大了,大家听了佛法,都开了智慧,不知道发菩提心的,都发菩提心了,请法师讲经,也要花钱,你也是随喜。桌椅不够,发心去买,没有钱,用身体随喜。人家来听经,位置不够,你让位,没有椅子,我找椅子,让他坐下来听经,这都是随喜功德。法华经上说,人家在讲法华经,有人来晚了,你让给他半个座位,这个人听了法华经,功德就无量无边。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功德呢?因为这个人听了法华经,他种了成佛种子,将来成佛有分,如果没有人让位,他就走了,等于舍弃一个众生,也许他这一生再遇不到佛法的因缘了。讲经法会都有一定的时间,常听经的,时间到他就来了,来晚的,都是初发心的人,一看没位置走了,今生遇不到佛法了,你没让位,把这位众生舍弃了。遇到这种情形,你要赶快招呼他,找个位置让他坐下来,已经没有座位了,你让半个位置给他坐,这就是随喜功德。

  再说随喜供僧的功德,人家要打斋,请出家人吃饭,这是斋僧,我多少随喜几个钱,我有一份功德,这叫随喜功德。如果没有钱,我去帮忙买菜,买回来了你会做菜最好,不会做,帮忙捡菜、洗菜,菜做好了,你帮忙摆盘子、碗筷,等大众僧用餐完了,你帮忙洗碗筷、收桌椅等,这都是属于随喜供僧的功德。凡是佛门的善事,我都随喜,不要分大的功德、小的功德,大的功德,你就随喜;小的功德,你就不随喜。…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道源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