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得到。
第一種利益,是能滅除叁障。前面講忏除業障時已經講過了。「忏悔」是忏悔業障,實際叁障全除。叁障,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已經講過,煩惱障等于種子,業障等于土水,報障等于結的果實。我們現在是忏悔業障,業障消滅了,就沒有土,沒有水了,種子自然幹枯。煩惱障滅了,果報也滅了,所以忏悔業障,結果得的利益,叁障都滅除了。
第二種利益,是依正具足。依是依報,正是正報,依報正報具足,具足是究竟圓滿的意思。正報是身體,依報是衣食住等享受,到了成佛,依報正報都具足了,成了佛有叁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相好莊嚴,這是正報具足。依報呢?每一尊佛都有一個世界,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都是七寶莊嚴出來的,這就是他的正報依報都具足。還沒有成佛之前,我們是初發心的菩薩,我們發了十種大的行願。第四個大願是忏悔業障,得到依正具足的果報。依正具足,不是像佛究竟圓滿,是我們不會得六根不全的正報,比如少一個眼睛,少一個耳朵,少一只腳,這樣六根不全,相貌不莊嚴。正報,一定六根具足;依報,衣食住不會缺乏,只要你勤勤忏悔業障,得依報正報具足的果報。
成了佛,依正具足,我們都相信。我們初發心菩薩是凡夫,怎能這麼快得到這麼好的果報呢?要知道佛教講的道理,有如是因,才得如是果,沒有因得的果,就是神話,就是迷信。
一個凡夫剛發菩薩心,怎麼知道忏悔業障得這麼好的果報?它有個道理,忏悔的是惡業,你的惡業不知道忏悔,就日日增長,惡業越造越多,造的都是罪過。罪過跟福報,正是互爲增損的,造了罪,就減損了福;不造罪,就修善法,善法越多越好,就增加了福報。這個道理先明白,你天天造罪,罪過天天增加,你增加了罪過不做好事,不修善法,你的福報天天減少,不但成不了佛,人身都要丟掉。來生來世,人身保持不住,想轉個人都不可能,那你就轉到叁惡道了。人的果報,你應該活到八十歲、九十歲,果報還沒盡,你的生活越來越困難,這是如是因,如是果。沒有信佛的人,他聽不到這個道理,我們信佛的佛弟子,尤其在座的一定都生了信仰心,可是你對忏悔業障這個大願要看重,不要輕忽,要天天忏悔。
怎樣忏悔呢?要對著佛像求忏悔,你是出家弟子,天天做早晚課都見到佛像。你是在家弟子,家裏無論大小都有個佛堂,對著佛像求忏悔。家裏太小,沒有佛堂,也沒有佛像的,你對著虛空說話,十方虛空都是佛,你對著虛空,就是對著佛說:「我弟子某某,今天所造的惡業,我要忏悔。從今天以前所造的惡業,我也要求忏悔。乃至于生生世世,無始劫以來造的惡業,都要求忏悔。」用白話說得清清楚楚,每天這樣求忏悔,有佛像對著佛像說;沒有佛像的,對著虛空說。要注意,不是講外道,因爲虛空還是有佛像,要這樣觀想著說。
要是出家弟子,一定要做早晚課,晚課要念《八十八佛大忏悔文》,那是過去的大祖師給我們編製的,再好沒有了。後面都是《普賢行願品》的偈頌,你天天念,就是天天求忏悔。忏悔時要精進、要至誠、要懇切,才有感應。否則隨衆唱和,有口無心,所念的功德太少了。因爲佛法是心法,造罪從哪裏造的呢?從心裏造的,罪從心起。忏悔呢?將心忏。心裏都沒有發起忏罪的心,念忏悔文的效力太少了。你只要至誠懇切,精進求忏悔,自然能把業障忏除。
第叁種利益更重要,「恒住淨界一切功德」。佛弟子,出家在家之分別,主要是戒律不同。佛傳給我們的叁種學問,就是戒定慧叁無漏學,戒學、定學、慧學。定學、慧學,不分在家、出家弟子。佛弟子,出家、在家之分別,在戒學不同,在家、出家所受的戒不同。受戒容易,守戒難!「恒住淨界」,恒是恒常,你受戒了,要安住在淨戒之中,要恒常保持受的戒,不犯戒,這戒律不會損失掉,叫恒住淨界。
「恒住淨界一切功德」,你受戒就得了一切功德,但是一切功德不能恒住,不能長遠的安住,功德會丟掉。那是什麼道理呢?你不知道精勤求忏悔業障之故,業障有一種障礙之力,前面說過,「業力之大,能障聖道」,你求了戒,得了一切功德,馬上可以轉凡成聖。但是你天天造惡業,它給你障礙住了,你犯了戒,求戒的功德失掉了,這就不能恒住一切淨戒功德。天天求忏悔,這個人謹慎小心,只怕造惡業,犯戒,就是造惡業,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料揀抉擇好的,這樣事你不可做,做了決定是個惡業,造了惡業,決定得了罪過。我們凡夫對是非分不清楚,釋迦牟尼佛替我們分得很清楚,哪樣事不應該做,哪一句話不能說,都訂到戒律上了,所以我們依著戒律持,天天還要忏悔業障。你是謹慎小心的人,惡業絕不敢造新的,舊的惡業天天減少,守戒的功德就不會損失,因爲你不敢犯戒。受戒,當初都是發了心去受的,怎麼會犯戒呢?你要研究這個道理,放逸了。都是凡夫,以爲受了戒就好象成佛了,再不要謹慎小心了,都是放逸犯了戒。因爲外面的境界,都是我們凡夫犯戒的因緣,你一放逸犯戒了,受的戒不能安住都丟掉了,不能安住受戒的功德,所以天天求忏悔,謹慎小心,甚勿放逸!甚勿放逸的人,他不會犯戒,他受戒的功德都能安住。
以上是忏悔業障,當下得了利益,一、能滅除叁障,二、能依正具足,叁、恒住淨界一切功德。
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
「複次,善男子!」叫一聲當機者善財童子,也就是叫我們要注意聽著。「言隨喜功德者」,「言」就是說過,「隨喜功德者」,現在要給你詳細解釋,「功德」就是做佛的善事,社會上的人也做慈善事業,不懂佛法的人做的善事,結果不出人天福報。佛門裏的善事怎麼叫功德呢?就是修功積德,本來做善事,就是福德,因爲你懂得大乘佛教的道理,都回向到佛果菩提,所做的大小善事,都變成功德。善事的功德無量無邊,總說起來,就是上供叁寶,下救衆生。我們是佛弟子,在佛門裏做功德,「上供叁寶」,叁寶就是佛、法、僧。人家要建佛殿,要裝佛像,這都是佛寶。寺院要印經、講經,這都是法寶。寺院要打齋供衆,供養大衆僧吃飯,這是供養僧寶,上供叁寶的事,都是做功德,你就隨喜。「下救衆生」,前面講過,你行財布施,衆生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你就給他衣服穿,給他飯吃。生病了,沒有醫藥費,你就帶他去看醫生給他吃藥。總而言之,應該用財布施,你就用財布施。再者就是要無畏布施,救災救難,像臺風來有人房子被吹倒,或下大雨淹大水,或發生大地震有人死傷,你都要去救濟衆生。衆生遭了災難,他生了怖畏之心,我們去救他的災難,就是布施其無畏,叫他得到安樂,叫無畏布施。法布施,衆生需要聽佛法的,就以法布施,你會講一部經,就給他講一部經。不能講一部經,你講一段經,一段經講不好,給他說幾句。我常常說,佛法可以講深,可以講淺,但是不可以講錯。你要多來聽經,要學講經,比如你聽了《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文只有一頁很短,很容易講,《普賢行願品》也是薄薄一本,你就學會講。如果講不來就講一段,不能講一段講幾句,這樣不是與佛法相應嗎?講深講淺都是屬于法布施,這是上供叁寶,下救衆生,都是做功德。
「隨喜」兩字,就是隨緣幫助的意思,「喜」是歡喜,歡喜,有自歡喜,有他歡喜。人家要發起做一個功德,我們就隨喜幫助他,成就人家的功德,人家歡喜,自己也很歡喜。「隨」是隨喜幫助,隨緣幫助。「喜」是自己歡喜,令他人也得到歡喜。
怎麼隨喜呢?用我們的身口意叁業,前面忏悔業障講過,業障是由我們身口意造出來的,現在我忏悔了業障,再不做惡業了,身口意都不做惡業,你就做功德。比如這裏要修大殿,裝佛像,我有財力,我多幫助;我財力少,我少幫助,隨力隨分,隨自己的力量,隨喜作功德。又如到哪個地方就拜拜佛、念念經,這就是隨喜功德。你如果沒有錢,也不會講法,人家在修大殿、造佛像,你就用身體幫忙,搬磚掃地都可以,這是身業隨喜。口贊歎功德,這是口業隨喜,可是意業要發隨喜的心,身口意叁業,不造惡業,要造善業。隨喜功德,就是造善業,如果有人發起印經送人,或者講經需要經本,你隨喜功德。有錢的多隨喜,沒有錢的隨喜幾塊錢也可以,印經的功德有你一份,大家都這樣隨喜,印經的功德就成就了。如果你一個錢也沒有,經印好了,你幫忙搬運送人,或送到郵局去寄,這是用身業隨喜功德,這都是供養法寶。人家開講經法會,請法師來講經,這功德太大了,大家聽了佛法,都開了智慧,不知道發菩提心的,都發菩提心了,請法師講經,也要花錢,你也是隨喜。桌椅不夠,發心去買,沒有錢,用身體隨喜。人家來聽經,位置不夠,你讓位,沒有椅子,我找椅子,讓他坐下來聽經,這都是隨喜功德。法華經上說,人家在講法華經,有人來晚了,你讓給他半個座位,這個人聽了法華經,功德就無量無邊。爲什麼有這麼多的功德呢?因爲這個人聽了法華經,他種了成佛種子,將來成佛有分,如果沒有人讓位,他就走了,等于舍棄一個衆生,也許他這一生再遇不到佛法的因緣了。講經法會都有一定的時間,常聽經的,時間到他就來了,來晚的,都是初發心的人,一看沒位置走了,今生遇不到佛法了,你沒讓位,把這位衆生舍棄了。遇到這種情形,你要趕快招呼他,找個位置讓他坐下來,已經沒有座位了,你讓半個位置給他坐,這就是隨喜功德。
再說隨喜供僧的功德,人家要打齋,請出家人吃飯,這是齋僧,我多少隨喜幾個錢,我有一份功德,這叫隨喜功德。如果沒有錢,我去幫忙買菜,買回來了你會做菜最好,不會做,幫忙撿菜、洗菜,菜做好了,你幫忙擺盤子、碗筷,等大衆僧用餐完了,你幫忙洗碗筷、收桌椅等,這都是屬于隨喜供僧的功德。凡是佛門的善事,我都隨喜,不要分大的功德、小的功德,大的功德,你就隨喜;小的功德,你就不隨喜。…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道源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