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道源长老)▪P9

  ..续本文上一页什么不能成佛呢?佛的境界,他没有听过,走到化成,以为是宝所,不再走了。他以为那是涅槃的宝所,不知道那是化城。《华严经》是圆教,他要把佛的境界告诉我们,我们好一直走到佛的境界。我们现在是凡夫,你不用功则已,你用功就有境界,什么境界呢?不是凡夫的境界,叫圣人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

  比如我们修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你念得不精进,作梦不会梦见阿弥陀佛。等你念得精进了,你作梦也会梦见阿弥陀佛,你再精进,入定了,在定中就会看见阿弥陀佛。你作梦见阿弥陀佛,在定中看见阿弥陀佛,你不会生恐怖心。要是你作梦见阿弥陀佛,你在定中看见阿弥陀佛,充满了虚空,无量数的阿弥陀佛,这时候,你会生大恐怖,你以为是魔境。听过《华严经》,你看到这个境界就不会惊惧了。《华严经》上本来是这个境界,看见了佛而且还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佛。

  到每一个行愿结尾,都是接到穷未来际,行这个行愿。要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敬乃尽。或者称赞如来,我此称赞乃尽。下面一转,而虚空界不会尽,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都不会尽,我行愿也不会尽。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是菩萨发心。我们要发愿,就要度尽众生,你的发心就算伟大吗?不够伟大,因为你知道众生有度尽的那一天。现在告诉你,众生永远不会尽,我的大行大愿,跟着众生走,永远不会尽。这才是真伟大,才是菩萨发心。

  要发这个伟大的愿作什么呢?你发四弘誓愿,第一个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发这个愿,你得依愿起行,你得行菩萨道度众生。你要知道,度众生不是度佛,佛不需要我们度,佛已经成佛,要我们度什么?我们要度的是这些苦恼众生,可不是好打扰的。你不发愿度众生,不知道度众生的困难;你不发愿度众生,不知道众生不好惹。你发了大心,要度亲戚朋友,跟他们说佛法太好了,你为什么不去听经?他要是有善根,一听就来了;遇到没有善根的,给你碰个钉子。他说听经作什么?现在什么时代,科学时代了还在迷信!你听了真泄气,还会去度众生吗?这样你不去度众生了。刚发心要度众生就碰钉子,你还会尽未来际的行菩萨道吗?所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是菩萨发心,才叫真伟大。众生本来不好度,否则佛经上不会说,要用种种的权巧方便,我这个方法度不了,再改个方法度,怎么样把他度了。这就是我发的心,这就是我的大愿,这就是我的大行,不但度一个众生,我不嫌烦,度无量众生,一直尽未来际,我也不疲厌,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发心。

  赞叹如来功德,得什么利益?能除恶口障,能得无碍辩才。

  我们众生的口,不会说好话,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这四种口业合起来都叫恶口。因为好话不会说,尽说些恶话,众生习惯说恶话,有此本事才干,等于说佛法的无碍辩才一样。

  第一、妄言,本来是的,他说成不是的;不是的,他说成是的。不必老师教,说起谎话把人骗倒,假话说成真的。

  第二、绮语,是不正当的话,虽然不是妄言,但说的不是正当道理的话。不但不是说佛法,也不是世间法,完全是无意义之语,他说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

  第三、两舌,是说鬥构两口,挑拨是非的话。譬如两个朋友感情很好,他见了甲,说乙说你的坏话;他见了乙,说甲说你的坏话。他说得活灵活现,使双方都信以为真,本来两个朋友感情很好,被他挑拨成为冤家。他口里好象长了两个舌头,专门搬弄是非。

  第四、恶口,说出口伤人的话,平常讲喜欢骂人。一句话把别人祖宗八代都骂出来,说话伤人家的心,会骂人的说话不必思考,你骂他一句,他回你两句,越骂越厉害,等于讲佛法,得了无碍辩才。

  造了这四种口业,死了到哪里去呢?堕拔舌地狱,耕舌地狱。舌头不说善话,尽说恶话,到地狱来,要拔你的舌头,小鬼拿个钩子,把你的舌头钩出来,一刀把舌头割掉。地狱的境界,也是不可思议,业力不可思议,割掉一个舌头,又生出来一个舌头。小鬼拿钩子,又把舌头钩出来,让你痛彻心肺,死了,业风一吹,又活了。在人间是怕死,到了地狱,想死死不了。让你死了,业风一吹,又活了,又割舌头,这叫拔舌地狱。耕舌地狱,小鬼把你的舌头,拉长拉大到几亩田那么大,套上牛,用铁犁在舌头上面耕,让你痛死了,舌头又全部恢复过来,叫你永远的痛下去,这都是造恶口的结果,到地狱受这个罪。在地狱里把罪受完了,转生人间,在地狱里受的是果报,转生人间再受余报,变成一个哑巴,根本不会说话。以前你喜欢骂人,现在骂不出来了,有的长个大舌头,舌头太厚,说话不清楚,想骂人也骂不起来了。还有的更厉害,舌头上生疮,地藏经上说,此为百舌之报。一个舌头上长出许多小舌头,说话不清楚,这都叫余报。余报轻的,说话比较清楚,但是他不会讲经说法,很会说坏话,这叫恶口障。

  怎样把恶口障消除呢?赞叹佛的功德,先学唱赞子。每一赞子,都是赞叹佛的功德,慢慢把赞子学会了,再学自己作赞子,赞叹佛的功德。《华严经》上每一个菩萨见到佛,都先作一个赞子赞叹佛的功德,那都是有大智慧的菩萨,出口成章,一说话就是一个赞子。你智慧开了,自已就会作赞子赞叹佛的功德,消除恶口障。你看印光大师赞叹大势至菩萨的赞子,作得多好!你会作赞子之后学讲经,不会讲慢慢学。最初先讲一、两句,再讲一小段、一大段,慢慢学讲经,就是赞叹佛的功德,慢慢智慧开了,得之于心叫智慧,发之于口叫辩才。智慧得在心里,口上辩才就发出来,慢慢的就辩才无碍,讲经就得到了无碍辩才。赞叹佛的功德,要合到经文上,你赞叹一尊佛,自已可以得到功德。你依着《华严经》赞叹重重无尽、无尽重重那么多佛的功德,你得的辩才,不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辩才吗?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这是讲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前面讲了两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接着讲第三大愿王,「广修供养」,「广修」,修是办理,广是多,多修些供养,叫广修供养。用修含着深义,修就是修行,因为下面所讲的供养全是观行,不是用钱买供养品那叫办供养,这是完全修观行,所以用修字。前面讲所供养的佛,广修供养是供养佛,供养多少佛呢?下面先说出来。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前面讲了两个大愿,经文大家已经可以了解了,不必详细再讲了。就是把十方三世一切佛剎,都把它碎成微尘,一一微尘里面,都有极微尘数的佛,每一尊佛前,还有菩萨海会围绕。这里讲「种种菩萨海会围绕」,「种种」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觉种种的菩萨。地上菩萨叫法身大士,这是所供养的三宝,佛是佛宝,菩萨是僧宝,佛是能说法的人,菩萨是听法的人,这个法就是法宝,这是所供养的三宝。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这是修供养品的因,因就是因心,发这样的心。第一、礼敬诸佛,有「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这一句。第二、称赞如来,虽然没有这一句,自然含有这一句。第二、称赞如来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这里广修供养,「起深信解,现前知见。」一定是依着「普贤行愿力」起的。所以我们是学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学普贤古佛,学普贤如来的普贤行愿力。「普贤行愿力」,不是指普贤菩萨行愿力,是一个法门,普贤法门,就是由普贤诸佛传授给我。「我」是普贤菩萨自称,由大行大愿之力,就起「起深信解」,甚深的解悟、开悟。「现前知见」,因为开悟了,我就起正知正见,叫佛知佛见。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这句是总标。「悉以」,我对于前面那么多的三宝,我统统要供养。「悉」是「皆」也,皆要供养。「以」作「用」字讲。皆用「上妙诸供养具」,「上」是最上,「妙」是微妙,皆用最上最微妙的诸供养具,而来作供养品。「所谓」是指示之词,指着上文加以解释,上文说「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用什么供养具呢?下面就分别加以解释。

  「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这就是修供养品的观行,心里想叫观,观想,行是行门,行音念「恨」,修观想的行门叫观行。观想成功这些供养品,是我们凡夫所办供养品的供养。

  「所谓:华云,鬘云」,用花供养,把花观想成云,云者,缘起之意,徧覆之意,像天空起了云彩有其因缘,缘起就生起云彩,云生起来徧覆虚空。现在我们修花供养,就是观想花徧满虚空。要那么多的花作什么呢?因为供养的佛多,没有那么多的花怎么供养呢?一定要观想花云徧满虚空。印度供养花有两种供养,一种是散花,一朵一朵花散到佛堂,很多的花散到殿堂里。一种是把花串起来叫花鬘,把每一朵花用线串起来,过去我去印度朝圣时看过,有人买了花鬘挂在颈上。

  「天音乐云」,用音乐供养,音乐也是徧满了虚空,「天」是自然之意,你把它观想成功,满天空是音乐的云,成了一种自然的音乐。不用去敲打、吹奏,自然有的音乐,天音乐徧满了虚空,像云一样。「天伞盖云」,中国佛弟子称为宝盖,我们平常用伞遮阳光雨水,供养品也是这个意思,在佛的头顶上搭一把伞,普通的伞不庄严,于是用七宝庄严出来,所以取名为宝盖,这里称为伞盖。「天衣服云」,用衣服来供养佛,也是自然的徧满虚空。

  「天种种…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道源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