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解,解悟甚深的佛理。我现在依着解悟甚深的佛理起的知见,这叫正知正见,也叫佛知佛见,也就是现前起的知见,「现前知见」。正知见,是意业,要发之于口,才是赞叹。
这得用口了,「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辩才天女的舌根微妙,微妙就是不可思议,辩才天女的音声,能与百千种的音乐相合,但不能以言词赞叹佛的功德。我现在能赞叹无量诸佛的功德,这超过辩才仙女的舌根。
「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注意这「一一舌根」,你看了前面礼敬诸佛就知道,所礼敬的诸佛,是无量数的佛。观想能礼拜的我,也是无量的我,这里把经文省略了。「一一舌根」,绝不是一个人的舌根,就是自己对着佛像,有多少佛就现多少能赞叹的人,能赞叹的我也变成无量数,所以叫「一一舌根」。「一一舌根」,都能够「出无尽音声海」,也跟辩才天女一样,广大甚深,才叫做海,海是譬喻,也是形容词。出的音声之多,是无尽的音声,广大甚深,像海一样。
「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所以超过天女的舌根了,每一一音声里面都包括赞叹如来的言词,广大甚深像海,称为「言辞海」。出这么多的音声,出这么多的言词作什么呢?「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没有微妙的舌根,赞叹如来的功德还赞叹不了呢?因为如来的功德无量无边,广大甚深,像海一样,所以我得有微妙的舌根,出一切音声海,出一切言词海,才能称扬赞叹一切如来的功德海。
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徧。
上面是横着说,「横徧十方」,所有的无量数的佛功德我都赞叹。
下面竖着说,「竖穷三际」,我现在赞叹,一直赞叹到未来,「穷未来际,相续不断」,现在赞叹一直赞叹下去,穷于未来际,我总是在赞叹。
「尽于法界,无不周徧。」这再合到横徧十方上,穷未来际的赞叹,是竖穷三际。横徧十方,尽法界虚空界,没有不周徧的。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赞叹如来的功德,是为众生赞叹的。赞叹如来有功德,我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赞叹如来的,我把赞叹如来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赞叹到什么时候呢?穷未来际赞叹,一直赞叹到虚空界没有了,众生界也空了。众生界是个果报界,果报界是众生种的业因,众生的烦恼。众生的业因,众生的烦恼,统统断尽了,我也不要赞叹了。我是为众生赞叹的,众生都成了佛,我也用不着再赞叹如来的功德了。「我赞乃尽」,我的赞叹才尽了。
「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而」是转语之词,因为虚空界不会尽,众生界也不会尽,众生业也不会尽,众生的烦恼也不会尽。「乃至」是超略之词,把「众生界」、「众生业」超略了。「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因为虚空界不会尽,众生界也不会尽,众生业也不会尽,众生的烦恼也不会尽,我永远赞叹下去,我之赞叹也没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是精进心,我赞叹无不周徧。这么多佛的功德,尽未来际的赞叹下去,是不是很疲乏劳累呢?没有这个念头,「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赞叹佛的功德,是用我的语业,但是我的身体也要表示恭敬,我的意业也要表示恭敬。身口意三业都是恭敬的,不会生一念疲乏厌恶之心,一定要永远的赞叹下去。
经文消文到这里,我们再把里面难懂的道理,讲一讲。第一、把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碎为极微尘,极微尘就无量数。何况把十方三世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都碎为极微尘,那微尘数目之多,就算不来了。要礼敬诸佛,赞叹诸佛,就赞叹这一层极尘数的诸佛,就算不来这个数目。可是《华严经》上是重重无尽的境界,每一粒极微尘里面,还不是只有一尊佛,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的佛,这更加难思难议了,这还不算难懂,这只有一重、两重的境界。要是推论下去,世界有微尘,微尘里面就有无量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里面,还有无量的微尘,粒粒微尘里面,还有无量的世界,世界重重无尽、无尽重重。每一个世界,都有佛,有菩萨,在讲经说法,有三宝,这三宝也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
前面讲礼敬诸佛时就讲过,为什么要这样讲呢?佛的境界本来这个样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讲给我们听作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有佛性,我们的佛性是什么境界呢?跟佛的境界无二无别,也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这是告诉我们佛性是这样的境界。
开讲的时候讲《华严经》的法体,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的真心。由一真法界,《华严经》再分为四个法界,第一是理法界,第二是事法界,第三是理事无碍法界,第四是事事无碍法界。第一是理法界,讲的是理性,光谈真理。第二是事法界,是讲事相,山河大地,人人物物的事相。其他大乘教的经典谈理法界、事法界,理是理,事是事。权教大乘,就谈到理事无碍,理和事分开,你怎么能开悟?一定要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讲到《华严经》理事无碍,还不够深,讲到事事无碍法界。其他的权教经典讲理法界、事法界,讲到实教大乘,讲事事无碍法界。
说个比方,让我们好了解,比如黄金造出来的庄严器具,我们到金店里看到金饰品,金戒指、金镯子、金项链等,都是庄严器具。黄金,譬喻理法界,它是庄严器具的本体。造成庄严器具就是事法界,造成金戒指、金镯子、金项链变成事相。讲到实教大乘,理事无碍,黄金不障碍庄严器具,庄严器具也不障碍黄金。已经造成庄严器具了,就是事法界,事法界就表现理法界,黄金在哪里呢?黄金就在金戒指、金镯子上,它不碍理性,所以叫理事无碍法界。
讲到《华严经》,再加一个法界,叫事事无碍法界。黄金既然已经造成一件一件的装饰品了,都是事相。每一件、每一件事相的庄严器具,不相障碍,已经造成金戒指了,它不碍理。金戒指可以改造成金项链,金项链也可以改造成金戒指,统统是圆融无碍的。
《华严经》讲到事事无碍法界了,里面再去研究,再去深悟,悟到「一多无碍」,悟到「大小无碍」。《华严经》上讲到十大行愿,一粒微尘里面有佛的世界,世界是大的,微尘是小的,事法界都是属于事相。但是圆融无碍的地方,事事无碍,一粒微尘小,和佛的三千大千世界大,无碍,一粒微尘里面,有众多三千大千世界,那叫「一多无碍」,小即是大,大即是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就是《华严经》上最高的哲学,最高的哲理。
知道一多无碍,大小无碍的道理了,大乘八相成道,有个住胎之相,佛要出世转*轮度众生,他在母亲肚子里就在开道场转*轮度众生,母亲肚子是「小」的境界,开道场转*轮度众生是「大」的境界。怎么能在母亲肚子里开道场转*轮呢?因为「小大无碍」。母亲肚子只有「一」个,佛在转*轮,就有菩萨海会围绕,这叫「一多无碍」,这是佛的境界。
我们众生自生障碍,无法做到一多无碍、小大无碍的境界,只好说个作梦的譬喻,因为我们众生睁着眼睛在看境界,都是有小有大,有一有多,彼此都是相碍的。就是众生有我执、有法执,这两个执执着出来的,作梦的境界那就不可思议了,以作梦解释,可以增加我们的信心,确实有这个境界。
中国有很多作梦的故事,有一个梦叫南柯一梦。有一个人做生日,当日宾客很多,他喝了不少酒,后来在一棵大树下睡着了,梦见他到了大槐安国,蒙大槐安国的国王召见很欣赏他,就把公主嫁给他,变成驸马,并且做大官派为南柯郡太守。古时候的太守,如现在的省主席一样,是地方的大官。他娶了公主,生了五个男孩,两个女孩,他当太守有二十年之久,飞黄腾达,享尽荣华富贵。这时跟临国打仗,结果打了败仗,公主死去了,国王很伤心,就派人把他送回本国。一出大槐安国的国门,他忽然间醒了,我怎么作这样的梦?此时酒气未消,太阳还未下山,就这么短的时间。醒来,他看见大树上有一个大洞,忽然间想起来,这不是大槐安国的国门吗?并且看见大洞里面有无数来来往往的蚂蚁,爬到树上南边的一根树枝,另外结了一个蚂蚁窝。此时,他觉悟到人生太飘渺,太靠不住了,短短的时间,我到大槐安国变成驸马,当太守二十年之久,人生不是像一场梦吗?于是他看破荣华富贵去修道了。
用南柯一梦,解释一多无碍、小大无碍的境界。那个蚂蚁洞,就如大槐安国,树上南边的树枝,结了一个蚂蚁窝,就是南柯郡。他作的梦的境界不小,大槐安国很多的人,「小大无碍」。他当了驸马,并且做大官,娶了公主,生了五男二女,当太守有二十年之久,享受荣华富贵,后来跟临国打仗死了很多人,那是「多」,「一多无碍」。拿这个梦为例,让我们比较好了解一多无碍、小大无碍最深的哲理。
又如我们作梦,梦见来佛堂听讲经,听懂了一点道理,感觉很欢喜、很快乐,这是法喜。回去了滋味无穷,这佛经上的道理太好了,回去睡觉还在想,于是作梦:「梦见又来听经了,听经的道理,感觉很欢喜、很快乐,听完回去睡觉,又来听经了,听完又回去睡觉。第二天早上起床,吃了早饭赶去上班,下班又赶来听经,听完再回去睡觉,又感觉很欢喜、很快乐。」这一下醒了,我并没有听几天经啊!只是昨晚去听经回来,过了一夜而已。你睡的床只有几尺长,等于一粒微尘,来听经的讲堂很大,你的小床怎么装得下呢?这就是「小大无碍」。你睡的床只有你一人,你梦见来听经,有讲经的法师,还有很多听经的人,那是多啊!这叫「一多无碍」。你回去了又睡觉又作梦,上了班又来听经,这就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
拿作梦,你可以了解华严境界,但是我们是个凡夫,佛跟我们薄地凡夫说这些作什么呢?这就是把佛的境界告诉我们有个目标,修行好认清那目标,对着那大的目标来修行。不然,二乘人为…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道源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