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道源長老)▪P8

  ..續本文上一頁解,解悟甚深的佛理。我現在依著解悟甚深的佛理起的知見,這叫正知正見,也叫佛知佛見,也就是現前起的知見,「現前知見」。正知見,是意業,要發之于口,才是贊歎。

  這得用口了,「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辯才天女的舌根微妙,微妙就是不可思議,辯才天女的音聲,能與百千種的音樂相合,但不能以言詞贊歎佛的功德。我現在能贊歎無量諸佛的功德,這超過辯才仙女的舌根。

  「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注意這「一一舌根」,你看了前面禮敬諸佛就知道,所禮敬的諸佛,是無量數的佛。觀想能禮拜的我,也是無量的我,這裏把經文省略了。「一一舌根」,絕不是一個人的舌根,就是自己對著佛像,有多少佛就現多少能贊歎的人,能贊歎的我也變成無量數,所以叫「一一舌根」。「一一舌根」,都能夠「出無盡音聲海」,也跟辯才天女一樣,廣大甚深,才叫做海,海是譬喻,也是形容詞。出的音聲之多,是無盡的音聲,廣大甚深,像海一樣。

  「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所以超過天女的舌根了,每一一音聲裏面都包括贊歎如來的言詞,廣大甚深像海,稱爲「言辭海」。出這麼多的音聲,出這麼多的言詞作什麼呢?「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沒有微妙的舌根,贊歎如來的功德還贊歎不了呢?因爲如來的功德無量無邊,廣大甚深,像海一樣,所以我得有微妙的舌根,出一切音聲海,出一切言詞海,才能稱揚贊歎一切如來的功德海。

  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徧。

  上面是橫著說,「橫徧十方」,所有的無量數的佛功德我都贊歎。

  下面豎著說,「豎窮叁際」,我現在贊歎,一直贊歎到未來,「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現在贊歎一直贊歎下去,窮于未來際,我總是在贊歎。

  「盡于法界,無不周徧。」這再合到橫徧十方上,窮未來際的贊歎,是豎窮叁際。橫徧十方,盡法界虛空界,沒有不周徧的。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贊歎如來的功德,是爲衆生贊歎的。贊歎如來有功德,我不是爲自己,是爲衆生贊歎如來的,我把贊歎如來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贊歎到什麼時候呢?窮未來際贊歎,一直贊歎到虛空界沒有了,衆生界也空了。衆生界是個果報界,果報界是衆生種的業因,衆生的煩惱。衆生的業因,衆生的煩惱,統統斷盡了,我也不要贊歎了。我是爲衆生贊歎的,衆生都成了佛,我也用不著再贊歎如來的功德了。「我贊乃盡」,我的贊歎才盡了。

  「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歎無有窮盡。」「而」是轉語之詞,因爲虛空界不會盡,衆生界也不會盡,衆生業也不會盡,衆生的煩惱也不會盡。「乃至」是超略之詞,把「衆生界」、「衆生業」超略了。「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因爲虛空界不會盡,衆生界也不會盡,衆生業也不會盡,衆生的煩惱也不會盡,我永遠贊歎下去,我之贊歎也沒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是精進心,我贊歎無不周徧。這麼多佛的功德,盡未來際的贊歎下去,是不是很疲乏勞累呢?沒有這個念頭,「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贊歎佛的功德,是用我的語業,但是我的身體也要表示恭敬,我的意業也要表示恭敬。身口意叁業都是恭敬的,不會生一念疲乏厭惡之心,一定要永遠的贊歎下去。

  經文消文到這裏,我們再把裏面難懂的道理,講一講。第一、把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碎爲極微塵,極微塵就無量數。何況把十方叁世所有的叁千大千世界都碎爲極微塵,那微塵數目之多,就算不來了。要禮敬諸佛,贊歎諸佛,就贊歎這一層極塵數的諸佛,就算不來這個數目。可是《華嚴經》上是重重無盡的境界,每一粒極微塵裏面,還不是只有一尊佛,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的佛,這更加難思難議了,這還不算難懂,這只有一重、兩重的境界。要是推論下去,世界有微塵,微塵裏面就有無量的世界,每一個世界裏面,還有無量的微塵,粒粒微塵裏面,還有無量的世界,世界重重無盡、無盡重重。每一個世界,都有佛,有菩薩,在講經說法,有叁寶,這叁寶也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

  前面講禮敬諸佛時就講過,爲什麼要這樣講呢?佛的境界本來這個樣子,重重無盡、無盡重重。講給我們聽作什麼呢?因爲我們都有佛性,我們的佛性是什麼境界呢?跟佛的境界無二無別,也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這是告訴我們佛性是這樣的境界。

  開講的時候講《華嚴經》的法體,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的真心。由一真法界,《華嚴經》再分爲四個法界,第一是理法界,第二是事法界,第叁是理事無礙法界,第四是事事無礙法界。第一是理法界,講的是理性,光談真理。第二是事法界,是講事相,山河大地,人人物物的事相。其他大乘教的經典談理法界、事法界,理是理,事是事。權教大乘,就談到理事無礙,理和事分開,你怎麼能開悟?一定要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講到《華嚴經》理事無礙,還不夠深,講到事事無礙法界。其他的權教經典講理法界、事法界,講到實教大乘,講事事無礙法界。

  說個比方,讓我們好了解,比如黃金造出來的莊嚴器具,我們到金店裏看到金飾品,金戒指、金镯子、金項鏈等,都是莊嚴器具。黃金,譬喻理法界,它是莊嚴器具的本體。造成莊嚴器具就是事法界,造成金戒指、金镯子、金項鏈變成事相。講到實教大乘,理事無礙,黃金不障礙莊嚴器具,莊嚴器具也不障礙黃金。已經造成莊嚴器具了,就是事法界,事法界就表現理法界,黃金在哪裏呢?黃金就在金戒指、金镯子上,它不礙理性,所以叫理事無礙法界。

  講到《華嚴經》,再加一個法界,叫事事無礙法界。黃金既然已經造成一件一件的裝飾品了,都是事相。每一件、每一件事相的莊嚴器具,不相障礙,已經造成金戒指了,它不礙理。金戒指可以改造成金項鏈,金項鏈也可以改造成金戒指,統統是圓融無礙的。

  《華嚴經》講到事事無礙法界了,裏面再去研究,再去深悟,悟到「一多無礙」,悟到「大小無礙」。《華嚴經》上講到十大行願,一粒微塵裏面有佛的世界,世界是大的,微塵是小的,事法界都是屬于事相。但是圓融無礙的地方,事事無礙,一粒微塵小,和佛的叁千大千世界大,無礙,一粒微塵裏面,有衆多叁千大千世界,那叫「一多無礙」,小即是大,大即是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就是《華嚴經》上最高的哲學,最高的哲理。

  知道一多無礙,大小無礙的道理了,大乘八相成道,有個住胎之相,佛要出世轉*輪度衆生,他在母親肚子裏就在開道場轉*輪度衆生,母親肚子是「小」的境界,開道場轉*輪度衆生是「大」的境界。怎麼能在母親肚子裏開道場轉*輪呢?因爲「小大無礙」。母親肚子只有「一」個,佛在轉*輪,就有菩薩海會圍繞,這叫「一多無礙」,這是佛的境界。

  我們衆生自生障礙,無法做到一多無礙、小大無礙的境界,只好說個作夢的譬喻,因爲我們衆生睜著眼睛在看境界,都是有小有大,有一有多,彼此都是相礙的。就是衆生有我執、有法執,這兩個執執著出來的,作夢的境界那就不可思議了,以作夢解釋,可以增加我們的信心,確實有這個境界。

  中國有很多作夢的故事,有一個夢叫南柯一夢。有一個人做生日,當日賓客很多,他喝了不少酒,後來在一棵大樹下睡著了,夢見他到了大槐安國,蒙大槐安國的國王召見很欣賞他,就把公主嫁給他,變成驸馬,並且做大官派爲南柯郡太守。古時候的太守,如現在的省主席一樣,是地方的大官。他娶了公主,生了五個男孩,兩個女孩,他當太守有二十年之久,飛黃騰達,享盡榮華富貴。這時跟臨國打仗,結果打了敗仗,公主死去了,國王很傷心,就派人把他送回本國。一出大槐安國的國門,他忽然間醒了,我怎麼作這樣的夢?此時酒氣未消,太陽還未下山,就這麼短的時間。醒來,他看見大樹上有一個大洞,忽然間想起來,這不是大槐安國的國門嗎?並且看見大洞裏面有無數來來往往的螞蟻,爬到樹上南邊的一根樹枝,另外結了一個螞蟻窩。此時,他覺悟到人生太飄渺,太靠不住了,短短的時間,我到大槐安國變成驸馬,當太守二十年之久,人生不是像一場夢嗎?于是他看破榮華富貴去修道了。

  用南柯一夢,解釋一多無礙、小大無礙的境界。那個螞蟻洞,就如大槐安國,樹上南邊的樹枝,結了一個螞蟻窩,就是南柯郡。他作的夢的境界不小,大槐安國很多的人,「小大無礙」。他當了驸馬,並且做大官,娶了公主,生了五男二女,當太守有二十年之久,享受榮華富貴,後來跟臨國打仗死了很多人,那是「多」,「一多無礙」。拿這個夢爲例,讓我們比較好了解一多無礙、小大無礙最深的哲理。

  又如我們作夢,夢見來佛堂聽講經,聽懂了一點道理,感覺很歡喜、很快樂,這是法喜。回去了滋味無窮,這佛經上的道理太好了,回去睡覺還在想,于是作夢:「夢見又來聽經了,聽經的道理,感覺很歡喜、很快樂,聽完回去睡覺,又來聽經了,聽完又回去睡覺。第二天早上起床,吃了早飯趕去上班,下班又趕來聽經,聽完再回去睡覺,又感覺很歡喜、很快樂。」這一下醒了,我並沒有聽幾天經啊!只是昨晚去聽經回來,過了一夜而已。你睡的床只有幾尺長,等于一粒微塵,來聽經的講堂很大,你的小床怎麼裝得下呢?這就是「小大無礙」。你睡的床只有你一人,你夢見來聽經,有講經的法師,還有很多聽經的人,那是多啊!這叫「一多無礙」。你回去了又睡覺又作夢,上了班又來聽經,這就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

  拿作夢,你可以了解華嚴境界,但是我們是個凡夫,佛跟我們薄地凡夫說這些作什麼呢?這就是把佛的境界告訴我們有個目標,修行好認清那目標,對著那大的目標來修行。不然,二乘人爲…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道源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