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道源长老)▪P19

  ..续本文上一页医生,先看众生得的是什么病?你能应他的病下药,一吃他的病好了,那个病人得了你的利益。反之,你的药再好,跟病人的病不对,也没有用。比如治疗感冒,你用贵重的人蔘给他吃,感冒不是更加重了吗?「药无贵贱,对症则良」,对症则为良药。「法无高下,应机则妙」,佛法平等,没有哪一法高?没有哪一法下?只要能应众生的机,都是妙法;不能应众生的机,再妙的法,也没有用。恒顺众生,就是恒常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机,叫他得到佛法的利益。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下面讲众生多,众生以差别为性,根机差别也多。「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剎」就是世界,世界无量无边,像大海一样。海是个譬喻,形容十方的剎土世界多,世界多众生也多了。「所有众生」,就是十方剎海所有的众生,「种种差别」,众生以差别为性,有种种的差别。

  「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是受生的方法不同有这四种,有的是「卵生」,如鸡、鸭。「胎生」我们人是胎生的,像牛、羊、猪、马,都是怀胎生出来的。「湿生」是由水里生出来的众生。「化生」生到天上的众生,都是化身的。畜生里面也有化生的,如夏天树上叫得很大声的蝉,不是老蝉生出小蝉,是土里的虫脱壳,变成有翅膀的蝉飞到树上。还有小蚊子,也是水里的小虫脱壳,变成有翅膀的小蚊子,众生受生的方法不同,有这四种。

  「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这是众生生活住的所在不同。「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我们人也是依着地、水、火、风安住,我们内在这个身体是地、水、火、风成就的;外面住的大地世界,也是地、水、火、风成就的,叫内四大、外四大。「或有依空」,天界有二十八天,只有第一层天、第二层天,就是四天王天、忉利天是依着地住的。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顶,离不开山。可是第三层天以上,都在虚空住着。「及诸卉木而生住者」,「卉木」花草都叫卉,「木」是树木,像花神、草神、树神,都是依着花卉草木住的,这是住的地方不同。

  「种种生类」,众生千差万别,就用「种种」两字,种种生类各个不同。「种种色身」,色身就是身体不同。「种种形状」,形状不同。「种种相貌」,外相相貌也不同。「种种寿量」,寿量也不同,比如人活几十年,有的小虫朝生暮死,天人到色界天,顶多活多少大劫,寿命之量也是不同。「种种族类」,各有一族,各有一类,比如人是人类,畜生是畜生类。详细分,人还有各种族,畜生也有各种族。「种种名号」,有其相,必有其名,名号不同。「种种心性」,众生的心性不是佛性,佛性现不出来。众生的心性是妄想心,习性不同。「种种知见」,众生的妄想知见,也是种种不同。「种种欲乐」,众生的欲望好乐,各有不同。「种种意行」,意就是我们的妄想心,心行各有不同,心里种种的念头也不一样。「种种威仪」,威仪就是行、住、坐、卧的举动不同。「种种衣服」,穿的衣服也不一样。「种种饮食」,吃的饮食也不一样。

  「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人住的村庄营地。「聚落」是村庄,「城邑」是城市,甚至国王住的「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不一样,都是种种不同。「天龙八部」,天、龙这是两部,因为八部以天众、龙众为最高,夜叉、干闼婆、阿修罗、 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八部护法善神,各有不同。「人」是人道众生。「非人」是变化人,各有不同。「无足、二足,四足、多足」,这是足的不同,有无足的,像蛇没有脚,用肚子走路。有二足的,我们人有两只脚,畜生也有两只脚的。有四足的,牛、马、猪、羊,不同的畜生。有多足的,还有八只脚、十二只脚、一百只脚的,这是众生的脚都不一样。「有色、无色」,这是色身分别,欲界、色界都有色身,色就是身体。可是无色界,没有色身。「有想、无想」,按心想分别,「有想」有心想的,「无想」色界天的无想天,入无想定,心里没有思想。「非有想非无想」,那是生到无色界天,修非想非非想定的,叫非有想非无想。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如是等类」,像前面说的种种差别,把它总结起来。「我皆于彼随顺而转」,「彼」就是指如是等类众生。「随顺而转」,随顺着个别的根机而来转化,转就是教化,随顺而转,你得恒顺众生,要跟众生结好缘,有一句话:「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你未成佛道,先与众生结缘,怎么结缘呢?「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承事」就是尊重这一切众生,跟这些众生做事,现在说服务,我为一切众生服务,我还要供养这一切众生,如恭敬我的父母一样,如奉事我的师长一样。又等于供养阿罗汉,乃至供养佛一样,我都是发最虔诚的心,来承事、来供养的。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要行菩萨道,怎么利益众生?众生有病苦,你给他作良医,给他治病,施医舍药,救他的病苦。「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众生走路时迷路了,你要指导他,为众生作导师,引导他走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众生在夜里走路,路上没有路灯,你造个路灯,给他照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伏藏」就是地下埋有金银七宝。「伏」是看不见隐伏着,「藏」是含藏之意。七宝含藏在地下,让贫穷的人挖掘出来,不是发财了吗?现在可以做到的,比如你懂得开矿的学问,引导众生去开金矿、银矿,众生发财改善生活,这就是令得伏藏。

  现在人家批评佛教徒都是消极份子,不肯做社会上的慈善事业,不肯为社会做福利事业。你要知道,不是佛经上没有这个道理,而是佛教徒没人做,这里不是都是为众生服务做福利事业吗?你开医院,贫穷人来看病,吃药不要钱,这不是行菩萨道吗?但是不能赔钱,有钱的人多出一点来补助贫穷的人。如是类推,只要你肯做,佛经上都有讲这个道理。

  把它总结起来,「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不起差别心。众生差别,菩萨要以平等心,多多饶益一切众生,为什么要利益一切众生呢?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诸佛出世,就为度一切众生,你能随顺供养一切众生,就等于供养如来一样。你就知道第九条大愿,跟前面第三条大愿广修供养是一样的。第三条大愿,恐怕我们最初发大愿,要你布施供养一切众生,你发不起这个大愿来,先叫你供养诸佛。到了第九条大愿,要你供养一切众生。「若于众生尊重承事」,若能尊重一切众生,不轻视众生,「承事」服务一切众生,跟一切众生做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诸佛如来怎么成佛的?以大悲心为本体,先说出来,大悲心是成佛的本体。「因于众生,而起大悲」,没有大悲心,不能成佛,可见大悲心是多么重要。大悲心怎么生起来的?因为有众生,才生起大悲心。「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你就知道,因为菩提心才成正觉、才成佛。那么没有大悲心,生不起来菩提心;没有众生,生不起来大悲心。你怎么成佛的呢?因为有众生才成佛,所以要报佛的恩,先报众生恩。下面是个譬喻,比喻得更清楚了。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旷野」没有人的地方,「沙碛之中」,不是好的土地。「有大树王」,有一棵树很大,叫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大树王生在旷野沙碛之中,一定要有水,没有水就干枯了。根要得水,枝叶才能开花结果,才「悉皆繁茂」,这譬喻什么呢?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众生在生死轮回,等于在旷野之中,有一棵菩提树,等于树中之王。「亦复如是」,也是这个样子。什么样子呢?「一切众生,而为树根」,一切众生,就是菩提树的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菩萨是因华,佛是果德,开了菩提华,结了菩提果,就是佛菩萨。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你怎样成就诸佛菩萨的华果呢?得用大悲水,饶益众生,就是在菩提树根上,常常浇水,才能开华结果。下面再加以解释。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成佛的菩提果。菩萨能以大悲水,多多利益一切众生,则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华严经》上讲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道源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