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道源长老)▪P18

  ..续本文上一页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剎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我们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成了佛,就示现种种的神通,起种种变化,示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就是开种种法会,像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多个法会,这是指释迦牟尼佛,前面是毗卢遮那佛,都是一样的。「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开种种法会,该度菩萨的,比如开华严法会,那只有菩萨在座,就是一切菩萨的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之后就到鹿野苑去说四谛法,度五比丘,讲小乘经十二年。

  「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转轮圣王是最有福报的王,在人寿八万岁时,有转轮圣王出世,他有一个福报,感得的一个果,能统一四大部州,叫转轮圣王。「小王」,比转轮圣王说是小王,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国王,国王的眷属要请佛说法,开法会也去参加。

  「或处剎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剎利」是印度的贵族,「婆罗门」是一种净行种性,在印度地位比剎利还高,是第一种的种族,长者居士都是在家有身份的人,他们开法会去参加。

  「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比如像地藏经开法会是在忉利天宫开的,或者到龙宫去开。「八部」鬼神请他说法。「人非人」,非人就是变化人,请佛说法,佛都要去。

  「处于如是种种众会」,就是各种法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佛说法是圆满的音声,像天上打雷一样震动。「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众生好乐听佛法,佛就跟他说法,结果把众生的善根成熟了。

  「乃至示现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从佛初发心行苦行,乃至于到各种道场去说法,我都随学,乃至示现涅槃,我也都随学。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华严经》上的世尊毗卢遮那佛,不是指释迦佛,因为释迦佛是应化身佛,这里的世尊是报身佛—毗卢遮那佛。「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我先向我们的世尊毗卢遮那佛学,并且还要跟十方三世一切不可说不可说的诸佛学。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段经文的解释,就跟前面发无尽的大愿一样的解释。

  常随佛学得什么利益呢?下面三个大愿得的利益是一样的。

  第一、能除狭劣障。「狭」是窄狭,「劣」是卑劣,我们凡夫的心量太小,窄狭卑劣,能回向佛果菩提上,一切功德都变成至高无上的功德,就不卑劣了。我回向一切众生,众生无量无边,我的功德都变成无量无边的功德,这就不窄狭了,所以能除狭劣障。

  第二、能成广大善。你本来做了一点点功德,回向菩提,回向众生,你的功德,变成徧法界的功德,能成就广大的善事。 行普贤十大愿王利益表

  十大愿王 利益

  一者、礼敬诸佛 对治我慢障,令得尊贵身

  二者、赞叹如来 除恶口障,得无碍辩才。

  三者、广修供养 消除悭贪障,得大财富

  四者、忏除业障 一、灭除三障二、得依正具足三、恒住净界一切功德

  五者、随喜功德 一、除嫉妒障二、能起平等善三、得大眷属

  六者、请转*轮 一、除慢法障二、得多闻智慧

  七者、请佛住世 一、除谤法障二、得慈善根二、成广大善

  第八愿常随佛学第九愿恒顺众生第十愿普皆回向 一、除狭劣障二、成广大善法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这是讲到第九个大行愿,要先注意,第八愿常随佛学,第九愿恒顺众生,第十愿普皆回向,这三个愿都是属于回向的愿。回向有三种回向:第一、回向菩提,第二、回向众生,第三、回向真如实际。「回」是回转,「向」是趋向。我们所修的善法,所做的功德,把它回转过来趋向一个目的地,趋向到什么地方呢?

  第一、回向菩提:菩提就是佛的果,这叫回因向果,我所修的行门、善法、功德,都属于因,叫因行,把它回转过来,趋向于佛果菩提。

  第二、回向众生:我自己要成佛了,我回向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成佛。回自己的功德,趋向于他人,就是一切众生,这是回自向他。

  第三、回向真如实际:真如实际,就是真如理体,回向于真如理体,这叫回事向理。所修的行门,所做的功德,都是事相,事相不要执着,把它回向到真如实际、真如理体。

  这三种回向,再把它合一下,前面两种是随相的回向,回向佛果菩提,有个菩提的相;回向一切众生,也有一切众生的相,这叫随相回向。第三种回向真如实际,是离相回向,没有相的回向。

  佛法是越讲越高深,越讲越玄妙,但是听多了,你就知道应该这么高深玄妙。我们众生所做的恶事不说,做恶的众生不要回向,也要堕到三恶道里去,那是不足挂齿的人。欢喜做善事、做功德的都是着求福报的相,一有所求,就落于人天福报,出三界出不去。你要是回向二乘小果,成了功到达目的地,落入偏空涅槃,超出三界,还是小乘果,被批评为焦牙败种,你发的菩提愿焦了,发的菩提种坏了,所以众生沾不到你的光,得不到你的利益。你要回向菩提、回向佛果,不要回向到二乘果位,这就高明了;回向一切众生,这就深了,但还不到高深的地方。回向菩提、回向众生,这个心已经难得发了,发起来真正回向就高深了,不过还不玄妙。要回向真如实际,就是我回向菩提,要离菩提的相;我回向众生,要离众生的相,这样才叫玄妙了。我们平常的人做恶不足一提,修善的不闻佛法,也跟他谈不上话。我们佛弟子,你去考验一下,有几个发心,我做的功德,要回向一切众生?有这样的佛弟子,真是凤毛麟角,因为你佛法还没学好,你着了菩提相,着了众生相,一定要有第三种回向,回向到真如实际,回向到理体上,理体没有相,这才算高深、才算玄妙。

  这种高深玄妙的道理,在大乘佛法里还不算高深玄妙,《金刚经》是般若部,还是大乘的初门,《金刚经》上有说这个道理。《金刚经》一开始,须菩提长老请问:「云何安住其心?云何降伏其心?」佛就开示他,你应该发愿度尽一切众生,都叫他入无余涅槃,都叫他度成佛,可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你度众生成佛,这是应该的,但是你不许着众生相,《金刚经》说得很清楚,我把众生都度入无余涅槃,怎么实无众生得灭度呢?因为你一着相就错了,不要着度众生的相。《金刚经》讲到第二十六分,「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我们学佛,要先认识佛,谁是佛呢?三十二种相,八十种随形好,这个就叫佛。你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你行了邪道,因为你着了佛的相,着了法的相。《金刚经》只是大乘初门,还不是最高深的,度众生,不着众生相;见了佛,不许着佛的相,也就是不着菩提相。讲得太高深,听得有点不耐烦,我们一个众生,难得发了菩提心,想证得菩提果,这是很难发起来的心,着个菩提相不是很好吗?众生难得发起度一切众生的心,着一个度一切众生相,不是很好吗?怎么要把这个相离开呢?因为实际理地,一法不立,讲到真如实际理体上,一个法不许建立。建立一种法,就被一种法所染污,你理体不清净。你建立一个成菩提的法,就被菩提法所染污;你建立一个度众生的法,就被度众生的法所染污。这当然跟凡夫五欲之乐的法,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它还是个法相,还是染污了清净的理体,这个道理很容易了解,所以你证了菩提,要离菩提相;度尽众生,要离众生相,叫离相回向。

  有人还要辩论,三种回向,前面两种回向随相回向,回向佛果菩提,回向一切众生,这是难得发的心,难得起回向的愿,结果他都随相回向,回向菩提,成了佛;回向众生,度尽一切众生,有什么不好呢?《金刚经》说,这是行了邪道,这不是吓死人吗?因为你一着了相,就落于凡夫,你证不了佛果菩提,你不能度一切众生成佛;因为你一着相,所有功德都落于人天福报,变成有漏的福德,这不是走邪道吗?这就是佛法难学,要细心、要谨慎,不可依着自己的见解作见解,要依着佛的见解作见解,他怎么解,我们怎么学?不细心,解错了,还是走错路了。

  前面讲的第八愿常随佛学,也是属于回向,就是回向菩提的愿,我常随佛学,我就求证菩提果,我所做的功德,所有的因行,都回向佛果菩提,这叫做回因向果的回向。现在讲的「恒顺众生」,我所做的一切功德,都回向于一切众生,这是回自向他的回向。到了第十个回向,普皆回向,应该是回向菩提,经文没有说回向菩提,没有说回事向理。你要知道《华严经》是经中之王,圆教经典讲的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事事都合于真如实际,它怎么会生障碍呢?

  以上把大意讲完了,下面讲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这是第九个大愿,「恒顺众生者」,「恒」是恒常,「顺」是随顺,恒常随顺一切众生。就是恒常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机,叫他得到佛法的利乐、利益。恒顺众生,不是跟着众生去造恶业,随着众生的根机,去度脱这些众生,使他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有一句话叫应机说法,你说法不应机,众生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要观机逗教,你看他是什么根机,你说的法,正迎合他的根机,当下就得到佛法的利益。说个譬喻,叫应病与药,你是个…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道源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