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衆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衆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衆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衆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衆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衆會道場。處于如是種種衆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衆生,乃至示現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乃至樹下,成大菩提」,我們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在菩提樹下成正覺,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成了佛,就示現種種的神通,起種種變化,示現種種佛身。「處種種衆會」,就是開種種法會,像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多個法會,這是指釋迦牟尼佛,前面是毗盧遮那佛,都是一樣的。「或處一切諸大菩薩,衆會道場。」開種種法會,該度菩薩的,比如開華嚴法會,那只有菩薩在座,就是一切菩薩的衆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衆會道場。」之後就到鹿野苑去說四谛法,度五比丘,講小乘經十二年。
「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衆會道場。」轉輪聖王是最有福報的王,在人壽八萬歲時,有轉輪聖王出世,他有一個福報,感得的一個果,能統一四大部州,叫轉輪聖王。「小王」,比轉輪聖王說是小王,是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國王,國王的眷屬要請佛說法,開法會也去參加。
「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衆會道場。」「剎利」是印度的貴族,「婆羅門」是一種淨行種性,在印度地位比剎利還高,是第一種的種族,長者居士都是在家有身份的人,他們開法會去參加。
「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衆會道場。」比如像地藏經開法會是在忉利天宮開的,或者到龍宮去開。「八部」鬼神請他說法。「人非人」,非人就是變化人,請佛說法,佛都要去。
「處于如是種種衆會」,就是各種法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佛說法是圓滿的音聲,像天上打雷一樣震動。「隨其樂欲,成熟衆生。」衆生好樂聽佛法,佛就跟他說法,結果把衆生的善根成熟了。
「乃至示現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從佛初發心行苦行,乃至于到各種道場去說法,我都隨學,乃至示現涅槃,我也都隨學。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華嚴經》上的世尊毗盧遮那佛,不是指釋迦佛,因爲釋迦佛是應化身佛,這裏的世尊是報身佛—毗盧遮那佛。「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我先向我們的世尊毗盧遮那佛學,並且還要跟十方叁世一切不可說不可說的諸佛學。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段經文的解釋,就跟前面發無盡的大願一樣的解釋。
常隨佛學得什麼利益呢?下面叁個大願得的利益是一樣的。
第一、能除狹劣障。「狹」是窄狹,「劣」是卑劣,我們凡夫的心量太小,窄狹卑劣,能回向佛果菩提上,一切功德都變成至高無上的功德,就不卑劣了。我回向一切衆生,衆生無量無邊,我的功德都變成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就不窄狹了,所以能除狹劣障。
第二、能成廣大善。你本來做了一點點功德,回向菩提,回向衆生,你的功德,變成徧法界的功德,能成就廣大的善事。 行普賢十大願王利益表
十大願王 利益
一者、禮敬諸佛 對治我慢障,令得尊貴身
二者、贊歎如來 除惡口障,得無礙辯才。
叁者、廣修供養 消除悭貪障,得大財富
四者、忏除業障 一、滅除叁障二、得依正具足叁、恒住淨界一切功德
五者、隨喜功德 一、除嫉妒障二、能起平等善叁、得大眷屬
六者、請轉*輪 一、除慢法障二、得多聞智慧
七者、請佛住世 一、除謗法障二、得慈善根二、成廣大善
第八願常隨佛學第九願恒順衆生第十願普皆回向 一、除狹劣障二、成廣大善法
複次,善男子!言恒順衆生者:
這是講到第九個大行願,要先注意,第八願常隨佛學,第九願恒順衆生,第十願普皆回向,這叁個願都是屬于回向的願。回向有叁種回向:第一、回向菩提,第二、回向衆生,第叁、回向真如實際。「回」是回轉,「向」是趨向。我們所修的善法,所做的功德,把它回轉過來趨向一個目的地,趨向到什麼地方呢?
第一、回向菩提:菩提就是佛的果,這叫回因向果,我所修的行門、善法、功德,都屬于因,叫因行,把它回轉過來,趨向于佛果菩提。
第二、回向衆生:我自己要成佛了,我回向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都成佛。回自己的功德,趨向于他人,就是一切衆生,這是回自向他。
第叁、回向真如實際:真如實際,就是真如理體,回向于真如理體,這叫回事向理。所修的行門,所做的功德,都是事相,事相不要執著,把它回向到真如實際、真如理體。
這叁種回向,再把它合一下,前面兩種是隨相的回向,回向佛果菩提,有個菩提的相;回向一切衆生,也有一切衆生的相,這叫隨相回向。第叁種回向真如實際,是離相回向,沒有相的回向。
佛法是越講越高深,越講越玄妙,但是聽多了,你就知道應該這麼高深玄妙。我們衆生所做的惡事不說,做惡的衆生不要回向,也要墮到叁惡道裏去,那是不足挂齒的人。歡喜做善事、做功德的都是著求福報的相,一有所求,就落于人天福報,出叁界出不去。你要是回向二乘小果,成了功到達目的地,落入偏空涅槃,超出叁界,還是小乘果,被批評爲焦牙敗種,你發的菩提願焦了,發的菩提種壞了,所以衆生沾不到你的光,得不到你的利益。你要回向菩提、回向佛果,不要回向到二乘果位,這就高明了;回向一切衆生,這就深了,但還不到高深的地方。回向菩提、回向衆生,這個心已經難得發了,發起來真正回向就高深了,不過還不玄妙。要回向真如實際,就是我回向菩提,要離菩提的相;我回向衆生,要離衆生的相,這樣才叫玄妙了。我們平常的人做惡不足一提,修善的不聞佛法,也跟他談不上話。我們佛弟子,你去考驗一下,有幾個發心,我做的功德,要回向一切衆生?有這樣的佛弟子,真是鳳毛麟角,因爲你佛法還沒學好,你著了菩提相,著了衆生相,一定要有第叁種回向,回向到真如實際,回向到理體上,理體沒有相,這才算高深、才算玄妙。
這種高深玄妙的道理,在大乘佛法裏還不算高深玄妙,《金剛經》是般若部,還是大乘的初門,《金剛經》上有說這個道理。《金剛經》一開始,須菩提長老請問:「雲何安住其心?雲何降伏其心?」佛就開示他,你應該發願度盡一切衆生,都叫他入無余涅槃,都叫他度成佛,可是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就是你度衆生成佛,這是應該的,但是你不許著衆生相,《金剛經》說得很清楚,我把衆生都度入無余涅槃,怎麼實無衆生得滅度呢?因爲你一著相就錯了,不要著度衆生的相。《金剛經》講到第二十六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們學佛,要先認識佛,誰是佛呢?叁十二種相,八十種隨形好,這個就叫佛。你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你行了邪道,因爲你著了佛的相,著了法的相。《金剛經》只是大乘初門,還不是最高深的,度衆生,不著衆生相;見了佛,不許著佛的相,也就是不著菩提相。講得太高深,聽得有點不耐煩,我們一個衆生,難得發了菩提心,想證得菩提果,這是很難發起來的心,著個菩提相不是很好嗎?衆生難得發起度一切衆生的心,著一個度一切衆生相,不是很好嗎?怎麼要把這個相離開呢?因爲實際理地,一法不立,講到真如實際理體上,一個法不許建立。建立一種法,就被一種法所染汙,你理體不清淨。你建立一個成菩提的法,就被菩提法所染汙;你建立一個度衆生的法,就被度衆生的法所染汙。這當然跟凡夫五欲之樂的法,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它還是個法相,還是染汙了清淨的理體,這個道理很容易了解,所以你證了菩提,要離菩提相;度盡衆生,要離衆生相,叫離相回向。
有人還要辯論,叁種回向,前面兩種回向隨相回向,回向佛果菩提,回向一切衆生,這是難得發的心,難得起回向的願,結果他都隨相回向,回向菩提,成了佛;回向衆生,度盡一切衆生,有什麼不好呢?《金剛經》說,這是行了邪道,這不是嚇死人嗎?因爲你一著了相,就落于凡夫,你證不了佛果菩提,你不能度一切衆生成佛;因爲你一著相,所有功德都落于人天福報,變成有漏的福德,這不是走邪道嗎?這就是佛法難學,要細心、要謹慎,不可依著自己的見解作見解,要依著佛的見解作見解,他怎麼解,我們怎麼學?不細心,解錯了,還是走錯路了。
前面講的第八願常隨佛學,也是屬于回向,就是回向菩提的願,我常隨佛學,我就求證菩提果,我所做的功德,所有的因行,都回向佛果菩提,這叫做回因向果的回向。現在講的「恒順衆生」,我所做的一切功德,都回向于一切衆生,這是回自向他的回向。到了第十個回向,普皆回向,應該是回向菩提,經文沒有說回向菩提,沒有說回事向理。你要知道《華嚴經》是經中之王,圓教經典講的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事事都合于真如實際,它怎麼會生障礙呢?
以上把大意講完了,下面講經文。
「複次,善男子!言恒順衆生者」,這是第九個大願,「恒順衆生者」,「恒」是恒常,「順」是隨順,恒常隨順一切衆生。就是恒常隨順一切衆生的根機,叫他得到佛法的利樂、利益。恒順衆生,不是跟著衆生去造惡業,隨著衆生的根機,去度脫這些衆生,使他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有一句話叫應機說法,你說法不應機,衆生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要觀機逗教,你看他是什麼根機,你說的法,正迎合他的根機,當下就得到佛法的利益。說個譬喻,叫應病與藥,你是個…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道源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