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道源長老)▪P19

  ..續本文上一頁醫生,先看衆生得的是什麼病?你能應他的病下藥,一吃他的病好了,那個病人得了你的利益。反之,你的藥再好,跟病人的病不對,也沒有用。比如治療感冒,你用貴重的人蔘給他吃,感冒不是更加重了嗎?「藥無貴賤,對症則良」,對症則爲良藥。「法無高下,應機則妙」,佛法平等,沒有哪一法高?沒有哪一法下?只要能應衆生的機,都是妙法;不能應衆生的機,再妙的法,也沒有用。恒順衆生,就是恒常隨順一切衆生的根機,叫他得到佛法的利益。

  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下面講衆生多,衆生以差別爲性,根機差別也多。「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剎」就是世界,世界無量無邊,像大海一樣。海是個譬喻,形容十方的剎土世界多,世界多衆生也多了。「所有衆生」,就是十方剎海所有的衆生,「種種差別」,衆生以差別爲性,有種種的差別。

  「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這是受生的方法不同有這四種,有的是「卵生」,如雞、鴨。「胎生」我們人是胎生的,像牛、羊、豬、馬,都是懷胎生出來的。「濕生」是由水裏生出來的衆生。「化生」生到天上的衆生,都是化身的。畜生裏面也有化生的,如夏天樹上叫得很大聲的蟬,不是老蟬生出小蟬,是土裏的蟲脫殼,變成有翅膀的蟬飛到樹上。還有小蚊子,也是水裏的小蟲脫殼,變成有翅膀的小蚊子,衆生受生的方法不同,有這四種。

  「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這是衆生生活住的所在不同。「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我們人也是依著地、水、火、風安住,我們內在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成就的;外面住的大地世界,也是地、水、火、風成就的,叫內四大、外四大。「或有依空」,天界有二十八天,只有第一層天、第二層天,就是四天王天、忉利天是依著地住的。四天王天,在須彌山的半腰。忉利天,在須彌山的山頂,離不開山。可是第叁層天以上,都在虛空住著。「及諸卉木而生住者」,「卉木」花草都叫卉,「木」是樹木,像花神、草神、樹神,都是依著花卉草木住的,這是住的地方不同。

  「種種生類」,衆生千差萬別,就用「種種」兩字,種種生類各個不同。「種種色身」,色身就是身體不同。「種種形狀」,形狀不同。「種種相貌」,外相相貌也不同。「種種壽量」,壽量也不同,比如人活幾十年,有的小蟲朝生暮死,天人到色界天,頂多活多少大劫,壽命之量也是不同。「種種族類」,各有一族,各有一類,比如人是人類,畜生是畜生類。詳細分,人還有各種族,畜生也有各種族。「種種名號」,有其相,必有其名,名號不同。「種種心性」,衆生的心性不是佛性,佛性現不出來。衆生的心性是妄想心,習性不同。「種種知見」,衆生的妄想知見,也是種種不同。「種種欲樂」,衆生的欲望好樂,各有不同。「種種意行」,意就是我們的妄想心,心行各有不同,心裏種種的念頭也不一樣。「種種威儀」,威儀就是行、住、坐、臥的舉動不同。「種種衣服」,穿的衣服也不一樣。「種種飲食」,吃的飲食也不一樣。

  「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人住的村莊營地。「聚落」是村莊,「城邑」是城市,甚至國王住的「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都不一樣,都是種種不同。「天龍八部」,天、龍這是兩部,因爲八部以天衆、龍衆爲最高,夜叉、幹闼婆、阿修羅、 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八部護法善神,各有不同。「人」是人道衆生。「非人」是變化人,各有不同。「無足、二足,四足、多足」,這是足的不同,有無足的,像蛇沒有腳,用肚子走路。有二足的,我們人有兩只腳,畜生也有兩只腳的。有四足的,牛、馬、豬、羊,不同的畜生。有多足的,還有八只腳、十二只腳、一百只腳的,這是衆生的腳都不一樣。「有色、無色」,這是色身分別,欲界、色界都有色身,色就是身體。可是無色界,沒有色身。「有想、無想」,按心想分別,「有想」有心想的,「無想」色界天的無想天,入無想定,心裏沒有思想。「非有想非無想」,那是生到無色界天,修非想非非想定的,叫非有想非無想。

  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

  「如是等類」,像前面說的種種差別,把它總結起來。「我皆于彼隨順而轉」,「彼」就是指如是等類衆生。「隨順而轉」,隨順著個別的根機而來轉化,轉就是教化,隨順而轉,你得恒順衆生,要跟衆生結好緣,有一句話:「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你未成佛道,先與衆生結緣,怎麼結緣呢?「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承事」就是尊重這一切衆生,跟這些衆生做事,現在說服務,我爲一切衆生服務,我還要供養這一切衆生,如恭敬我的父母一樣,如奉事我的師長一樣。又等于供養阿羅漢,乃至供養佛一樣,我都是發最虔誠的心,來承事、來供養的。

  「于諸病苦,爲作良醫。」要行菩薩道,怎麼利益衆生?衆生有病苦,你給他作良醫,給他治病,施醫舍藥,救他的病苦。「于失道者,示其正路。」衆生走路時迷路了,你要指導他,爲衆生作導師,引導他走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衆生在夜裏走路,路上沒有路燈,你造個路燈,給他照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伏藏」就是地下埋有金銀七寶。「伏」是看不見隱伏著,「藏」是含藏之意。七寶含藏在地下,讓貧窮的人挖掘出來,不是發財了嗎?現在可以做到的,比如你懂得開礦的學問,引導衆生去開金礦、銀礦,衆生發財改善生活,這就是令得伏藏。

  現在人家批評佛教徒都是消極份子,不肯做社會上的慈善事業,不肯爲社會做福利事業。你要知道,不是佛經上沒有這個道理,而是佛教徒沒人做,這裏不是都是爲衆生服務做福利事業嗎?你開醫院,貧窮人來看病,吃藥不要錢,這不是行菩薩道嗎?但是不能賠錢,有錢的人多出一點來補助貧窮的人。如是類推,只要你肯做,佛經上都有講這個道理。

  把它總結起來,「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對一切衆生不起差別心。衆生差別,菩薩要以平等心,多多饒益一切衆生,爲什麼要利益一切衆生呢?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諸佛出世,就爲度一切衆生,你能隨順供養一切衆生,就等于供養如來一樣。你就知道第九條大願,跟前面第叁條大願廣修供養是一樣的。第叁條大願,恐怕我們最初發大願,要你布施供養一切衆生,你發不起這個大願來,先叫你供養諸佛。到了第九條大願,要你供養一切衆生。「若于衆生尊重承事」,若能尊重一切衆生,不輕視衆生,「承事」服務一切衆生,跟一切衆生做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諸佛如來怎麼成佛的?以大悲心爲本體,先說出來,大悲心是成佛的本體。「因于衆生,而起大悲」,沒有大悲心,不能成佛,可見大悲心是多麼重要。大悲心怎麼生起來的?因爲有衆生,才生起大悲心。「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你就知道,因爲菩提心才成正覺、才成佛。那麼沒有大悲心,生不起來菩提心;沒有衆生,生不起來大悲心。你怎麼成佛的呢?因爲有衆生才成佛,所以要報佛的恩,先報衆生恩。下面是個譬喻,比喻得更清楚了。

  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曠野」沒有人的地方,「沙碛之中」,不是好的土地。「有大樹王」,有一棵樹很大,叫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大樹王生在曠野沙碛之中,一定要有水,沒有水就幹枯了。根要得水,枝葉才能開花結果,才「悉皆繁茂」,這譬喻什麼呢?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衆生在生死輪回,等于在曠野之中,有一棵菩提樹,等于樹中之王。「亦複如是」,也是這個樣子。什麼樣子呢?「一切衆生,而爲樹根」,一切衆生,就是菩提樹的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菩薩是因華,佛是果德,開了菩提華,結了菩提果,就是佛菩薩。

  「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你怎樣成就諸佛菩薩的華果呢?得用大悲水,饒益衆生,就是在菩提樹根上,常常澆水,才能開華結果。下面再加以解釋。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的菩提果。菩薩能以大悲水,多多利益一切衆生,則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華嚴經》上講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道源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