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段经文,在第一大行愿中已讲解过,我就不重复解释。
关于赞叹如来的功德,佛到底有什么功德值得我们赞叹?今天报纸上赞叹书法家、诗人潘受是新加坡的国宝,这也是一种赞叹。不过,这样的歌功颂德是由于他在文学、艺术上为新加坡作出一些贡献;有很多人受过他的恩惠;有些人将受到他的影响,甚至将继续影响到下一代。所以潘受去世后,
就受到人们的赞叹。在中国就有很多这样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但是佛就不一样,经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在佛教中,小乘的经典赞叹佛,大乘的经典也赞叹佛,但是它们所赞叹的范围有狭窄、有深广的不同。在小乘的经典中是属于狭窄的赞叹佛,就是以作为一位觉悟者来观佛,看佛有什么功德值得赞叹,以这样来看,一切的赞叹都是针对释迦牟尼佛来说的;在大乘教法中说,各个世界中有无量无边的佛,每一佛以适合各种众生的方式教化众生,不论净土或秽土都非常殊胜,所以大乘经典中就赞叹佛的非常殊胜的功德境界。
我先讲讲在小乘经典中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的情形:一般上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就是从佛的过去、成道,直到涅槃前的一切。我们赞叹佛的功德可分几方面来谈:一、以佛过去的修行;二、以佛成道后,佛的智慧、心念的清净;三、以佛外表的行为来赞叹佛。这是以世间所有的众生所没有的,唯有佛具有的智慧、德行、相貌、威仪来赞叹佛,如此才值得我们佛教徒的赞叹。这样把佛值得赞叹的所有功德,菩萨、阿罗汉以及世间一般人所没有的法,称为佛不共法。有时候把佛不共法讲成十八不共法,有时候叫做十力,有时候说成四无所畏。
现在我就为你们介绍十力。所谓十力,是佛有十种智力,世间任何的众生都不具有,同时也做不到。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佛的智慧能够知道什么是处,什么是非处。所谓处与非处,是指一切因果现象中,所做的一些行为或事情,它们的因果是对的,或是错的。比如现今人们热烈讨论的课题--安乐死,即人患上严重的疾病,没办法医治,应该死了,但是现在医学发达,发明了很多延长生命的仪器,在病人快要死之前,为病人急救,装上这些延长生命的仪器。有人主张一针打下去,让没药救的病人好好死去,这样可以减少他所承受的痛苦,活人也不需要被拖累受苦,付出昂贵的医药费,大家都安乐。人们就谈论这样在因果上是对还是错?以佛法来说,那样做因果上是错的,称为非处。
如果一个人患上绝症,不用服药来医治,让他病情恶化,他的业报自然死去,跟打一支针让他安乐死,因果是不一样的。就是说,在医学不发达的时候,因为没有延长生命的仪器与加倍护理,患上严重病的人很快就死去,就没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是处、非处是在因果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众生所作的事在因果上是对、是错,佛都非常清楚,就称为是处非处。
二、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一切众生所应做何业?所应做哪一些行为?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佛都有能力知道。意思是说,一个有困扰的人来请求你帮忙指示他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有时你也没办法给予正确的指示,但是佛都很清楚,所给予的指示都是正确的,绝对不会错。这里不是针对众生有困扰,请求指点迷津,重点是在修行上的指导,佛知道个别修行人的修行步伐与程序,如有人应该先修善业,应修布施,佛就教他先做布施;如果有人应该修定,佛就教他修定;如果有人什么都不应该修,应该先照顾家庭,佛就叫他努力工作,赚钱养家。所以佛并不是碰到所有的人都说:"哎呀!来呀,来呀,来修念佛往生净土;哎呀!来呀,来呀,来修禅定。"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自己都不太清楚,别人也不清楚,佛就有这样的能力,给予我们正确的指示。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一个人在修禅定的时候,入什么定,是在定中,或入了禅定,佛都知道。定有二种类:一种是动中的定,一种是静中的定。静中的定叫做三摩钵底,有时动中的定只叫做三摩地,三摩地在动中、静中都有。佛都知道这种种不同的定。经典中有载,曾经有一个人入了定,连文殊师利菩萨都不知道他所入的定,要叫他出定都没办法。某些定境,菩萨都未必有能力知道。关于各种不同的定,在小乘的教法中,只阐述四禅八定;在大乘的教法中,有无量无边各种各样的禅定,名称说不完,数都数不尽,超越我们的所知。关于这些禅定,佛全都知道。外道也有入不同的定,以世间的禅定来说,一般都是指四禅八定。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关于各个众生的根性、智慧,是比较有智慧,或是比较迟钝,佛不必询问都知道。也就是说,佛
知道所有众生的根性。一般上,你去参学,法师往往都会问:你学过什么?修得怎么样?然后他才看要怎么教导你,这就是他没有能力知道你的根性。因为众生有各种不同的烦恼、业习、执著,造成他有一些偏好,造成学习能力有限,就是所谓的根性。有些人对音乐很敏感,我们说他有音乐细胞,有些人Do,Re,Me都分辨不清楚,五音不全,这就是他的根性;有些人练习气功,对气很敏感,有些人对气很迟钝,气功师不说他很有气功细胞,而是称赞他很有慧根。
五、知种种胜解智力:佛对不同的众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很巧妙地把佛法诠释出来,叫做种种胜解。比方说医学系统,你生病找西医,医生用西医的方式解释;你找中医,中医师用中医的方式解释;你找神医,那些神鬼用它们的方式解释;你找气功师,气功师用气功的方式解释。虽然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你的病情,但是都可能医治好你的病。佛对不同的众生,就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佛法,使众生放下烦恼,解脱生死,证悟涅槃。因此,一旦佛涅槃了,不同的众生听闻不同的佛法之后,他们就起争执,各个执著他所听闻的佛法是佛说的,他没听到的就认为非佛说,甚至认为自己所听到的佛法才是正确的,别人所听到的是错误的,这就造成佛教分裂成各个部派。就举个例子:有一次,佛在山区讲法,山区的石子路难行,石头尖尖的,没有穿鞋,每每踏破脚,如果穿木屐则很难行走,如果穿草鞋又不耐穿,所以佛准许比丘穿最贵、最耐穿的皮鞋。佛不允许平地的比丘穿皮鞋,不但不许穿皮鞋,还必须赤脚,因为平地的很多穷人没有鞋子穿。如果你们到过印度,就可以看到那里的人是赤脚的,我们这里最普通的一双塑胶拖鞋,是他们出远门才穿的。那么,在这种地方,佛就制定比丘不可以穿鞋。山区的比丘穿了皮鞋来到平地,平地的比丘说:"你犯戒!犯戒!"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佛依种种方式、种种需要跟众生讲解怎样修行,怎样去实践种种佛法,甚至也根据众生的能力来解说佛法。以这样的方式来宣说佛法,唯有佛才有能力做得到,如最基本最重要的佛法--四圣谛的内容,唯有佛才能够把它圆满地阐释。佛还没有出世以前,没有人有能力宣说。意思是说,在
佛出世之前,有些修行人已证悟辟支佛果,都没能力演说四圣谛。这就是佛的种种胜解善巧,唯有佛才有这种智慧。
六、知种种界智力:"界"就是界限、范围的意思。世间事物的分门别类;佛法分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种种心念,比如嗔心是属于哪个界的心念,掉举是在哪个界生起,佛全都一清二楚。
七、知遍趣行智力:"趣"就是兴趣的意思。众生因烦恼、行为造成心朝向某个方向。在小乘教法中,就以贪嗔痴三种类来分,即修行人有种种的兴趣,比如嗔心重的人兴趣于丢东西;贪心重的人兴趣于收东西;痴心重的人,就不知要或不要。如果要教导这些不同的人修行,要知道其趣向,要教导不同的修法--嗔心重的人听闻很多佛法,他会很厌倦;贪心重的人听闻很多佛法,他越听越高兴,就越修越有乐趣。在如此的教导下,他们的修行很快就会有成果。对于各种不同的趣,不同的行为,要怎样地去教导,佛都一清二楚。我们的贪心、嗔心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比方说,如果你很在乎食物的口味,那么,你去到菜肴很差的道场,食物不如意的地方,就不能修行。如果你对别人的斥骂无所谓,你去到一个是非很多的地方也无所谓,可以修;有些人去到有很多是非的地方,就受不了,走了!这是众生不同的志趣和方向,这些人应该怎样教导,佛全都知道。众生的根性是其智慧的迟钝与敏捷;众生的志趣是其所爱好的方向,两者是不一样的。根据佛法说,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老师要具备这些能力,如果缺少这些能力,就不是一切智者,只是觉悟不圆满的圣人。
八、知宿命智力:佛知道一切众生过去世的任何一种因缘。比方说,现在你们两个人并肩地坐在一起听闻佛法,必定有其因缘,我们不知道,但是佛就知道,甚至两个人在某个时候发生一件事情,那件事情的因缘,佛也知道。就是你过去种种因缘、行为,反应到现在,佛都知道,这叫做知宿命智力。
九、知死生智力:众生死后投生到哪里,在那边做什么事,佛都知道。
十、漏尽智力:众生的烦恼断除的程度,佛都一清二楚,叫做漏尽智力。佛曾经说过,只有佛才清楚地确定谁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其他的人不一定很清楚。有些阿罗汉能够知道某某人证什么果位,但是并不是一定全部都清楚。漏尽通跟漏尽智力是有差别的:阿罗汉知道自己的烦恼断除了,可能也知道某一些阿罗汉的烦恼断除了,但是不一定知道所有的人的烦恼断除的实际情况,这就是漏尽通;佛是知道所有众生的烦恼断除到怎么样的程度,称为漏尽智力。
以上是以佛的十力来诠释佛的功德。佛称为正遍知,也称为一切智者,佛什么都知道,就是佛的智慧有这十…
《普贤菩萨行愿品(广超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