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2、称赞如来▪P3

  ..续本文上一页女河神,每次要过河就说:"小婢,请让开,我要过河。 "女河神就把水分开,断流给他过。他小婢,小婢的叫多了,女河神起烦恼,认为阿罗汉轻视它,就去找释迦牟尼佛理论。佛就问阿罗汉可否有说此话?是故意的吗?阿罗汉承认有,说是无心冲口说出来的。佛就跟他说:"你必须向那个女河神道歉。"结果他又心直口快地就说:"小婢,对不起。"原来这位阿罗汉前五百世都是婆罗门出身,因为种姓高贵,所以有傲慢的业习。虽然今世证悟了阿罗汉果,没有此烦恼,但业习尚存,这不妨碍他证悟,但口业还有过失。

  佛没有不好的心念。一个人在修行时,就要观心,生起不好

  的念头,就要放下;生起好的念头,就要保持。有时候阿罗汉会有念过失,不记得一些心念,比如他可能答应了人家一些事情,过后忘记了,此是属于心念上的过失。这类身、口、意的过失,是不妨碍生死的。如果证悟者没有清理这方面的过失,还是会有的。

  四、无异想:佛不会因为众生对佛有什么行为,或与佛有什么关系,如舍利弗是徒弟,净饭王是父王……而生起另外一类的感受、另外一类的心,称为无异想。佛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平等普度,心无简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众生执著眼前的境界,认为眼前所见就是:你是我的爸爸,你是我的妈妈,他是我的儿子,她是我的妹妹等种种关系,但是在佛来看,任何人都曾经做过佛的父母亲、兄弟姐妹、儿子女儿……跟佛有缘,佛都能够看到、都能够知道。佛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所以佛绝对不会说这个人是我的什么人了。就是说,当佛看见一个人的时候,会知道这个人跟佛今生的关系、前生的关系、过去世的关系,几百劫以来的种种关系,佛都能够看到。所以对任何众生,佛不会说这个人跟我有特别的关系,甚至人间一个非常好的人--大慈善家,佛也不会对他生起特别的看法,因为大慈善家可能过去世也做很多恶事,今生做大慈善家而已;可能他十年前是恶人,赚够了很多肮脏的钱才来做慈善事业。佛对这些都很清楚,不会因为你恶、你善,因为你好、你坏而有不同的看法。

  五、无不定心:关于定,佛在小乘教法中讲四禅八定,乃至第九个定,叫做灭尽定;但是佛在菩萨道中就讲各种的定,叫做三昧,也叫做三摩地。三昧、三摩地并不是入禅定罢了。就是说,入禅定是一种定,另外一些定,不必在禅定里,在现前,心也在定中,比如大乘佛法中的首楞严定、那伽定。 "那伽"就是龙的意思,即是龙的定。佛的心无时无刻都在定中。有人就会产生疑问:"佛时时刻刻都在定中,那佛怎么说话?说话就要出定嘛?"佛时时刻刻都在定中,佛没有出定或入定,行、住、坐、卧常在甚深的禅定中。当佛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时候,是在定中;佛没有入这些禅定的时候,心也在定中,称为无不定心。阿罗汉就不是这样,

  入定的时候才是入定,出了定就没有在定中。他有作观行时,就生起三摩地,叫做毗婆舍那三摩地;他没作观行时,三摩地不生起,也就没有时时刻刻在定中。也因为这样,古代人们雕塑佛像,佛头上有个圆形光圈,另外还有一道从头顶射上天空的光,你可从泰国佛像中看到佛的头尖尖的,就是那一道光;不论是坐着,或站着都是如此,这就是表示佛在定中。如果你看斯里兰卡的佛像,它们塑佛像的头上有一把火,有火光,这表示佛无时无刻都在定中;阿罗汉只有头上圆圆的光圈,头顶没有一道光射上天空。

  六、无不知已舍:"知已"是已经知道的事情。"舍"是心没有造作--平等心。佛念念知道自己对一切万法,都时时刻刻保持在平等心。比如有些人要出门,忽然间下雨了,认为天不作美,心就不欢喜,这就是没有平等心。在此"舍"有舍弃的意思,如舍弃贪嗔痴三毒烦恼,或原谅他人的过失。阿罗汉有时候也会没有平等心,不是时时刻刻保持在舍心中。佛知道任何东西的时候,都保持平等心,称为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欲"是心中的志向。比方说,今天我一定要静坐一个小时,而静坐一个小时就是心中的志向,称为欲。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绝对没有放松过,心无厌足。虽然佛对众生没有期望,没有执著要找谁来度化,但是佛时时刻刻都处在要度众生的状态,甚至佛要涅槃的时候,有一个外道来找佛,五百阿罗汉都说不行,连阿难尊者也不让他见佛。佛知道了,还是让他前来问法,可见佛有多慈悲,至死前那一刻还说法度化众生,所以称为欲无减。佛要给众生利益的心,从来没有退失。如果是修解脱道的人,他的欲是时时保持内心自在、解脱的状况。

  八、精进无减:"精进"就是努力。修解脱道者,进入修道的状况,时时刻刻都会生起精进心所,这就是精进的力量。当精进心所退失了,修道就没有那么精进。世间人很努力做事,是因为心中有一个目标,有一个计划、任务要完成,所以很努力去干,这也叫做精进,但是不叫做精进的心。精进无减中的精进是一种心念,不只是精进的行为罢了,它是一直存在着的精进心所。然而凡夫所生起的善心或者恶心,都不过

  是偶尔生起的心念而已,那是有增有减的。当修行人的精进心所在的时候,就会持续地自动观察佛法,这属于七觉支中的精进觉支。在修种种善法、利益众生、度化众生等种种行为上,佛都很努力地做,其心也一直在很努力着,称为精进无减。

  关于精进心所,我这样讲述你们可能听不懂,但是当你在修行,它生起来的时候,就会知道,它一直存在着。我再举个比喻:有个孩子出了远门的母亲,开始时的每一天、每一秒、每一念都有思念着孩子的心态;精进也是一样,就是修行者对他所修的法,无时无刻都在那边想着做它,正在进行中,或正在做。佛度众生、做善事……都时时刻刻保持着精进的心,而我们众生有时候要做,有时候不要做,好像今天要布施,明天不要了。我们在修道时也是一样,有时候精进心所很强,有时候就没有,放假了。当阿罗汉的精进心所退失时,也会放假去了。

  九、念无减:"念"是指念力。当修行者有了一定的修行功夫,他现前所想念的事情,念念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个叫做念力。佛每一念都清清楚楚,不但是每一念,过去、现在、未来佛都清清楚楚,称为念无减。

  十、慧无减:当我们观察世间的时候,专心地去看它究竟是什么一回事,就叫做慧。如果没用心,看了就算了,那就是没有智慧;有智慧的观察,就是看到任何东西,都对它生起选择,看它是对呀,是错呀,把它看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佛做任何事情都不曾离开慧的观察,称为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佛时时刻刻都处在解脱的心境,称为解脱无减。阿罗汉虽然解脱了烦恼,但是并不是解脱无减,他解脱的状态会减轻。意思是说,当阿罗汉的定力退了,就没办法享受证果的快乐--现法乐住,那快乐就退了,解脱就减了。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佛知道一切修行解脱的方法和道理,称为解脱知见无减。佛的解脱知见是无量的,知道众生应该怎样修行,才能达到解脱。不同的人要以不同的方式让他得到解脱,如果对解脱知见不清楚,就不能度化人,好像佛在

  世的时候,有些人要快乐的修行,佛都允许。即是修行不一定要吃苦,有些人是在很快乐的心情下修行。怎样讲呢?比方说,如果这个地方很吵闹,你在这边修很苦,要找个很清净的地方来修,这就是一种追求快乐的方式来修行。有些人吃得好,睡得好,同修好,老师好……统统好,他就能够修了;他修得很快乐,就修成了。这些人应该以这种方式朝向解脱,佛都能够知道,这些是阿罗汉所不会的。有些阿罗汉修某些法而解脱,其他未修的法,他就不知道了,所以阿罗汉的解脱知见是有限度的。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调伏众生,以智慧演说一切诸法,教化众生使其解脱证果,称为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称为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慧说种种法,灭除众生的无明迷惑,称为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无时无刻都用智慧度化众生;阿罗汉进入灭尽定后,就没有用智慧度化众生了。

  佛在还没做身、口、意业之前,就知道了,如此,就有办法以智慧来看要怎样去做。比方说,我不知道待会儿要坐什么车牌、几号的巴士回精舍,但是佛能够预先知道,就以智慧观察该不该坐那辆巴士。即是事情还没发生,佛就能够以智慧决定要不要做。因此,佛先以智慧观察,然后才做身、口、意业,这是阿罗汉绝对做不到的。阿罗汉是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才以智慧去看该不该做,这就有很大的差别。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无碍,称为智慧知过去世无碍,这也就是佛的十力中的宿命智力。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无碍,称为智慧知未来世无碍,这也就是佛的十力中的死生智力。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无碍,称为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如果一个人知道某某人过去是做什么的,这只不过是宿命通而已;根据佛经的记载,三千大千世界中过去、现在、未来任何的一滴雨水怎样发生,佛要知道,都能够知道,这就是能够知道过去、未来、现在无碍。这三种智慧称为正遍知,即一切无所不知。阿罗汉未必无所不知,而佛是无所不知,称为一切智智。

  以上是佛的不共法,佛的不可思议功德,是一般众生、阿罗汉、菩萨都办不到的。佛值得我们赞叹的功德力、能力、不可思议的境界很多,是讲不完的,我只略讲到此。至于佛的种种果报,等下面的经文谈到时,我才为你们解说。

  

  

《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2、称赞如来》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