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女河神,每次要過河就說:"小婢,請讓開,我要過河。 "女河神就把水分開,斷流給他過。他小婢,小婢的叫多了,女河神起煩惱,認爲阿羅漢輕視它,就去找釋迦牟尼佛理論。佛就問阿羅漢可否有說此話?是故意的嗎?阿羅漢承認有,說是無心沖口說出來的。佛就跟他說:"你必須向那個女河神道歉。"結果他又心直口快地就說:"小婢,對不起。"原來這位阿羅漢前五百世都是婆羅門出身,因爲種姓高貴,所以有傲慢的業習。雖然今世證悟了阿羅漢果,沒有此煩惱,但業習尚存,這不妨礙他證悟,但口業還有過失。
佛沒有不好的心念。一個人在修行時,就要觀心,生起不好
的念頭,就要放下;生起好的念頭,就要保持。有時候阿羅漢會有念過失,不記得一些心念,比如他可能答應了人家一些事情,過後忘記了,此是屬于心念上的過失。這類身、口、意的過失,是不妨礙生死的。如果證悟者沒有清理這方面的過失,還是會有的。
四、無異想:佛不會因爲衆生對佛有什麼行爲,或與佛有什麼關系,如舍利弗是徒弟,淨飯王是父王……而生起另外一類的感受、另外一類的心,稱爲無異想。佛對一切衆生一視同仁,平等普度,心無簡擇。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衆生執著眼前的境界,認爲眼前所見就是:你是我的爸爸,你是我的媽媽,他是我的兒子,她是我的妹妹等種種關系,但是在佛來看,任何人都曾經做過佛的父母親、兄弟姐妹、兒子女兒……跟佛有緣,佛都能夠看到、都能夠知道。佛知道過去、現在、未來,所以佛絕對不會說這個人是我的什麼人了。就是說,當佛看見一個人的時候,會知道這個人跟佛今生的關系、前生的關系、過去世的關系,幾百劫以來的種種關系,佛都能夠看到。所以對任何衆生,佛不會說這個人跟我有特別的關系,甚至人間一個非常好的人--大慈善家,佛也不會對他生起特別的看法,因爲大慈善家可能過去世也做很多惡事,今生做大慈善家而已;可能他十年前是惡人,賺夠了很多肮髒的錢才來做慈善事業。佛對這些都很清楚,不會因爲你惡、你善,因爲你好、你壞而有不同的看法。
五、無不定心:關于定,佛在小乘教法中講四禅八定,乃至第九個定,叫做滅盡定;但是佛在菩薩道中就講各種的定,叫做叁昧,也叫做叁摩地。叁昧、叁摩地並不是入禅定罷了。就是說,入禅定是一種定,另外一些定,不必在禅定裏,在現前,心也在定中,比如大乘佛法中的首楞嚴定、那伽定。 "那伽"就是龍的意思,即是龍的定。佛的心無時無刻都在定中。有人就會産生疑問:"佛時時刻刻都在定中,那佛怎麼說話?說話就要出定嘛?"佛時時刻刻都在定中,佛沒有出定或入定,行、住、坐、臥常在甚深的禅定中。當佛進入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的時候,是在定中;佛沒有入這些禅定的時候,心也在定中,稱爲無不定心。阿羅漢就不是這樣,
入定的時候才是入定,出了定就沒有在定中。他有作觀行時,就生起叁摩地,叫做毗婆舍那叁摩地;他沒作觀行時,叁摩地不生起,也就沒有時時刻刻在定中。也因爲這樣,古代人們雕塑佛像,佛頭上有個圓形光圈,另外還有一道從頭頂射上天空的光,你可從泰國佛像中看到佛的頭尖尖的,就是那一道光;不論是坐著,或站著都是如此,這就是表示佛在定中。如果你看斯裏蘭卡的佛像,它們塑佛像的頭上有一把火,有火光,這表示佛無時無刻都在定中;阿羅漢只有頭上圓圓的光圈,頭頂沒有一道光射上天空。
六、無不知已舍:"知已"是已經知道的事情。"舍"是心沒有造作--平等心。佛念念知道自己對一切萬法,都時時刻刻保持在平等心。比如有些人要出門,忽然間下雨了,認爲天不作美,心就不歡喜,這就是沒有平等心。在此"舍"有舍棄的意思,如舍棄貪嗔癡叁毒煩惱,或原諒他人的過失。阿羅漢有時候也會沒有平等心,不是時時刻刻保持在舍心中。佛知道任何東西的時候,都保持平等心,稱爲無不知已舍。
七、欲無減:"欲"是心中的志向。比方說,今天我一定要靜坐一個小時,而靜坐一個小時就是心中的志向,稱爲欲。佛具衆善,常欲度諸衆生,絕對沒有放松過,心無厭足。雖然佛對衆生沒有期望,沒有執著要找誰來度化,但是佛時時刻刻都處在要度衆生的狀態,甚至佛要涅槃的時候,有一個外道來找佛,五百阿羅漢都說不行,連阿難尊者也不讓他見佛。佛知道了,還是讓他前來問法,可見佛有多慈悲,至死前那一刻還說法度化衆生,所以稱爲欲無減。佛要給衆生利益的心,從來沒有退失。如果是修解脫道的人,他的欲是時時保持內心自在、解脫的狀況。
八、精進無減:"精進"就是努力。修解脫道者,進入修道的狀況,時時刻刻都會生起精進心所,這就是精進的力量。當精進心所退失了,修道就沒有那麼精進。世間人很努力做事,是因爲心中有一個目標,有一個計劃、任務要完成,所以很努力去幹,這也叫做精進,但是不叫做精進的心。精進無減中的精進是一種心念,不只是精進的行爲罷了,它是一直存在著的精進心所。然而凡夫所生起的善心或者惡心,都不過
是偶爾生起的心念而已,那是有增有減的。當修行人的精進心所在的時候,就會持續地自動觀察佛法,這屬于七覺支中的精進覺支。在修種種善法、利益衆生、度化衆生等種種行爲上,佛都很努力地做,其心也一直在很努力著,稱爲精進無減。
關于精進心所,我這樣講述你們可能聽不懂,但是當你在修行,它生起來的時候,就會知道,它一直存在著。我再舉個比喻:有個孩子出了遠門的母親,開始時的每一天、每一秒、每一念都有思念著孩子的心態;精進也是一樣,就是修行者對他所修的法,無時無刻都在那邊想著做它,正在進行中,或正在做。佛度衆生、做善事……都時時刻刻保持著精進的心,而我們衆生有時候要做,有時候不要做,好像今天要布施,明天不要了。我們在修道時也是一樣,有時候精進心所很強,有時候就沒有,放假了。當阿羅漢的精進心所退失時,也會放假去了。
九、念無減:"念"是指念力。當修行者有了一定的修行功夫,他現前所想念的事情,念念都記得清清楚楚,這個叫做念力。佛每一念都清清楚楚,不但是每一念,過去、現在、未來佛都清清楚楚,稱爲念無減。
十、慧無減:當我們觀察世間的時候,專心地去看它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就叫做慧。如果沒用心,看了就算了,那就是沒有智慧;有智慧的觀察,就是看到任何東西,都對它生起選擇,看它是對呀,是錯呀,把它看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佛做任何事情都不曾離開慧的觀察,稱爲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佛時時刻刻都處在解脫的心境,稱爲解脫無減。阿羅漢雖然解脫了煩惱,但是並不是解脫無減,他解脫的狀態會減輕。意思是說,當阿羅漢的定力退了,就沒辦法享受證果的快樂--現法樂住,那快樂就退了,解脫就減了。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佛知道一切修行解脫的方法和道理,稱爲解脫知見無減。佛的解脫知見是無量的,知道衆生應該怎樣修行,才能達到解脫。不同的人要以不同的方式讓他得到解脫,如果對解脫知見不清楚,就不能度化人,好像佛在
世的時候,有些人要快樂的修行,佛都允許。即是修行不一定要吃苦,有些人是在很快樂的心情下修行。怎樣講呢?比方說,如果這個地方很吵鬧,你在這邊修很苦,要找個很清淨的地方來修,這就是一種追求快樂的方式來修行。有些人吃得好,睡得好,同修好,老師好……統統好,他就能夠修了;他修得很快樂,就修成了。這些人應該以這種方式朝向解脫,佛都能夠知道,這些是阿羅漢所不會的。有些阿羅漢修某些法而解脫,其他未修的法,他就不知道了,所以阿羅漢的解脫知見是有限度的。
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現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調伏衆生,以智慧演說一切諸法,教化衆生使其解脫證果,稱爲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佛以微妙清淨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衆生,稱爲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以清淨之意業,隨智慧說種種法,滅除衆生的無明迷惑,稱爲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無時無刻都用智慧度化衆生;阿羅漢進入滅盡定後,就沒有用智慧度化衆生了。
佛在還沒做身、口、意業之前,就知道了,如此,就有辦法以智慧來看要怎樣去做。比方說,我不知道待會兒要坐什麼車牌、幾號的巴士回精舍,但是佛能夠預先知道,就以智慧觀察該不該坐那輛巴士。即是事情還沒發生,佛就能夠以智慧決定要不要做。因此,佛先以智慧觀察,然後才做身、口、意業,這是阿羅漢絕對做不到的。阿羅漢是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才以智慧去看該不該做,這就有很大的差別。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無礙,稱爲智慧知過去世無礙,這也就是佛的十力中的宿命智力。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無礙,稱爲智慧知未來世無礙,這也就是佛的十力中的死生智力。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無礙,稱爲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如果一個人知道某某人過去是做什麼的,這只不過是宿命通而已;根據佛經的記載,叁千大千世界中過去、現在、未來任何的一滴雨水怎樣發生,佛要知道,都能夠知道,這就是能夠知道過去、未來、現在無礙。這叁種智慧稱爲正遍知,即一切無所不知。阿羅漢未必無所不知,而佛是無所不知,稱爲一切智智。
以上是佛的不共法,佛的不可思議功德,是一般衆生、阿羅漢、菩薩都辦不到的。佛值得我們贊歎的功德力、能力、不可思議的境界很多,是講不完的,我只略講到此。至于佛的種種果報,等下面的經文談到時,我才爲你們解說。
《普賢行願品講記 二、個別解釋大願 2、稱贊如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