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朋友——普明菩萨在人间八十岁,仅是兜率天的几个钟头,就演完了一出人间的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灭的戏。佛应化人间八十岁相对于兜率天的天人还不到半天,人间却已八十年,谁所见的才是真实的?其实,全是六根的作用,全非真实。我讲这些比喻是要你明白,同样见到佛,天人所知所见和人的不一样。你在人间所见到的是释迦牟尼佛八十岁的一生,在兜率天的天人所见到的是半天而已。所以我常常强调,大乘佛法不只是人间的佛法,是包括了天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的佛法;小乘佛法,则多数是讲人间修道的佛法。然而,从人间所知所见的佛法,只是人类的时空观念所能知道的法而已,如此境界所能觉悟的智慧是不足以觉悟成佛的。
我再举一个南传《法句经》里的故事为例子:有一个女人每天都烧香礼拜她那在天上的前世丈夫。为什么呢?因为她记得自己是天女下凡,也知道今生死后会回去天上。她很爱她前世的丈夫,所以就每天礼拜。后来她死了真的回到天上前世丈夫的身边。而她那天人的前世丈夫只感觉她离开了一天罢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这个女人来说,她很清楚人间的百年岁月,只不过是天上的一天而已。她不稀罕这个犹如朝露的人生,天天想回天上去,此女人至少不被六根境界所迷惑;反观我们,对人间是那么的迷恋与执著,可见人类是那么无知地堕入六根境界,一直把六根境界当成现实,在里面生起我、众生、他人、物质……的看法,乃至以为有生死可出离。所以,因为众生的执取我、人、众生、寿者为实有,佛说那只不过是迷惑心生起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实际上,这些分别见亦非实有,只是一段迷惑的因缘执取,名为这种种的见。
如果你以心无内外为真理,那你就不能摆脱这个真理。真理是怎么来的?是需要真理的人寻求得到他所认可的道理,即执著真理的人得到真理。当佛觉悟的时候,佛的证悟里没有真正的真理。为什么呢?因为佛已经远离了六根的境界、语言分别、依分别而有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境界中生起任何的分别,就会得到一个道理。因为这样,所以《金刚经》中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说种种的佛法,即使你认为很真实,但是它还是像木筏一样,当你渡过了河,那个木筏就一点用处都没有了。如果你认为有真理,一定要抱着那些道理来走天下,那你就被真理所迷了。还在依靠木筏者肯定还未渡到河的彼岸,还依靠真理者肯定还在迷惑中。
然而佛法又说,当一个人还没有真正彻底证悟的时候,他的一切修行是有学、是有为的。所以说,阿罗汉叫做无学;在阿罗汉之前的初果、二果、三果圣者叫做有学,即他们还有所作为。如果还有要解脱的想法,如此见解就障碍解脱,所以当你修行到一个时候,一定要把想解脱的心放下。学佛初期抱着一些佛法见解,能使你放下很多其他的烦恼,此时的佛法见解,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盏明灯,指引修行者奋发前进,所以在修行的开始,抱着一些佛法见解是对的,绝对没有错!但是如果你认为如此能够解脱,那就错了!
真理不能令你解脱,解脱者没有真理可得,也没有真理可说;是执著要真理的人才发现有真理。
我们人间的真理就是见,即依六根分别而有的妄见,我们就抱着这些见来过一生,凡夫都是如此。佛说,佛没有这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是依众生需要而如此说。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对于一切法,应该“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中的“如是”的意思是:正如它所发生的那样地去知道,不加上任何知见,即如实知道法的因缘作用,不要对那个法生起法相。如实知见一切法,不生法相,是下篇的总纲。不过,不生法相时能如实知见什么?
曾经有一位南传法师问我:“什么是正见?”既然是法师问这个问题,心目中必然有他所认为的正见应该怎样、怎样……我答:“远离一切见就是正见。”他听完后,没有话说了。如果你有任何的一个见,不管它多么正,那不过是烦恼、斗争,你就会拿这个道理打倒别人的道理。这一切见从哪里来?从六根境界得来。所以唯有远离了这些,才能够得到正确的知觉、觉悟,不然,你是被六根骗了。
虽然心对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起法相,如此的无分别智,还是不离觉知心,但是,要和众生沟通时,还是可以随顺众生而用语言来表达。语言是一种工具,以语言名称所表示的法中,并不是有实在的那个法。什么是实在呢?在眼前身心发生的一切现象,本来就是随因缘而如其所应地如此显现——因缘本无相,但是你添加了很多见解,这就不是如是知、如是见。
如是知,如是见,知见什么?小乘说如实见因缘法,大乘有的说如实见法性是空性,有的说如实见本来圆觉的一心法界。小乘对见因缘法,不同部派可有不同的解释呢!在这里,就以十八界的因缘来说明,比如眼识依眼根缘色尘,在此处如是知、如是见。当如实知见时,都不加任何见解,只见十八界的因缘相续,不见有其他万法的法相。如是信解,就是如佛所说的当下只有眼识、眼根、色尘在因缘作用的无常、苦、无我。不生法相即寂灭相,就是除了如是知见因缘的寂灭以外,再也不生起其他的分别见。当一个人很清楚这一切因缘本来就是那样无彼此,没有所谓“那个是你的,这个是我的”时,那个人就解脱了。本经说如是知见,不生法相。即如是知见因缘法时,不见有真实的因缘法;如是知见空性时,不见有真实的空性;如是知见一心法界时,不见有真实的一心法界。如实知见无一法可得,即有也不可得,无也不可得。虽然有无皆不可得,依然如是知,如是见,不是空无一切,不是如木石般无觉无知,其实就是心自知自证的如是知如是见。
佛更进一步说:“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如是知见时不生法相,起心分别法相时要依世间语言,当觉悟者说某某法相,心中知道只是因缘过程,没有实在的法(东西),某法相只是一个名称称此过程而已。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幻化的过程,即每一样东西,都不过是一种过程,在这过程中,无开始与结束。凡夫认为有一个东西留住(停留)在那边,就好像凡夫认为:“我从无量劫流浪生死到今天,不管在生死中怎样替换身心,我还存在。”实际上,一切法本来无我相、无人相、无法相的因缘变化,在其中佛讲它是什么、什么……并不是佛认为实在有东西在那里如此这般,佛讲某某法相,是随顺众生的语言而说,然而法本无相,所以佛说:所谓法相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请记住,非法相不是破(万法)有相,也不是建立(性空)无相,而是如是知,如是见,知见心、业、智慧(觉性)的本来面目。此本来面目是语言道断,心行处灭,佛教称为涅槃,是一切宗教的宗(目的),唯有佛说得最圆满。但是,不要因为学了佛法而贬低外道的道理与修道者,比如《圣经》里也有很多很好的道理可以学习,特利莎修女就是佛教徒应当学习的人间菩萨榜样。对于菩萨而言,(包括外道的)一切善法皆是佛法,然而,皈依唯佛陀。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佛告诉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无量无数——阿僧祇即无数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样的功德已不可思议。但是如果另有发菩萨心的人,对于本经乃至少到一四句偈,能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那他所得的福德,比七宝布施者要多得多。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无相的福德,七宝布施是有相的福德,有相的福德就可以量,无相的不可量。菩萨要做利益众生的事业,尤其需要将此般若的法门,为他人演说,展转教化,才能广弘大乘正法,续佛慧命。但是应该怎样跟人家演说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此经是对初地菩萨说的,初地菩萨的确能做到对于一切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当菩萨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虽离一切相,不住一切法,然而其心所见的是有生有灭的正念正智。当菩萨觉悟到“诸法如义”时,便证到无为,此时心、佛、众生皆平等,皆不可得,不见有能无住生心的心,乃至不见有正念正智可护持,这样的菩萨是真正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把一切法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凡是因缘所作的法,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又分为:有漏法和无漏法。无为法绝对是无漏法。所谓漏,是指烦恼。有烦恼能够生起业报因果、轮回现象的法,称为有漏的有为法。
为什么呢?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该作这样的观察!世间人把梦、幻、水泡、影子当为不真实的;露水和闪电也都是不真实的。佛说一切有为法皆是如此,要这样的观察。即世间一切都是一刹那就过去的,甚至于我们看八十岁的一生,在长寿天的天人看来,一刹那就过去了。以佛法来说,时间不是真实的,你认为一千年,有神通的人能够一念把它看完;神通不足的人,只能够看某一小段;没有神通的人认为很长远。时间、空间全都是有为法,因为它们是因缘所作。一切六根境界,也都是有为的,是业报因果带来的,这些都是如梦、幻、泡、影。
有为法是如此不实在,无为法就实在吗?无为法不可说,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但是要弄清楚,不要听闻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认定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法与有为法的含义不一样,一切法包括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法不全都是如梦、幻、泡、影。我们听闻这些道理后,就生起一些见解:无为法不是梦、幻、泡、影,那又是怎样的?不论南北传佛教都同意,无为法是语言不可能说得清楚的,因为它们是超出语言的范畴。因为语言是有为的,所以语言无法描述无为法。因此,佛往往不说无为法。如修行者涅槃后处在怎样的状况?佛是不说的。佛死后怎样?佛也不说。虽然佛不说,但是我们很需要答案。问题出在哪里?因为我们要以我们的境界中的知识来确定真理,一定要抓住一条道理来站住脚,当把这些道理全都扫光了,我们就不知所措。所以,当众生因缘成熟,佛就依其能力指导他修行,以证悟无为法;当因缘未成熟,佛也无可奈何。这也就是为何佛有选择性地度化众生。那些不得度的众生,就埋怨佛怎么不来度我;埋怨者不但过去与佛无缘,而且因为埋怨而远离佛,将来更加无缘与迷惑。
我们要非常肯定,有为法都是幻化无常,应作如是观。如果你还认为世间是真实的,你一定要破除这些见解,不然你一定会对佛法生起很多误会,其中,包括了轮回——不曾有一个我从无始以来轮回到今天。但是我们的见解刚好相反,认为我从无始以来轮回到今天。许多人学佛很久了,还是有这样错误的见解。整个问题在于有“我”的见解,然后就找我在哪里?我在身心的什么位子?我的身心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这种种问题接踵而来。所以一旦你生起法的见,你就对那个法生起“有见”、生起“无见”,然后再生起“生见”、生起“灭见”。当你生起有、无、生、灭之后,时间、空间……种种见全都生起,全都变成真实的了。
此段经文是佛为《金刚经》作最后的结论,即六根境界所知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法会圆满了。当时,长老须菩, 提及诸比丘与比丘尼,即出家弟子的男女二众;优婆塞与优婆夷,即在家弟子的男女二众。此即如来的四众弟子,曾从佛受皈依及应持的戒律者。此外,还有在场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听完了本经,都很高兴,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下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