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下篇▪P10

  ..续本文上一页知道的正确无误。但是佛法说,在这其中,它还包括了观察者的身心影响。就是说,观察者的意志影响所观察的结果。在以前人们是不能接受的,现在科学家开始接受了。现在科学理论中的“量子力学”理论里,认为在原子的微观世界里观察任何东西,因观察者的影响,观察的结果就变了样。量子力学的结论,是观察者的意志已决定了观察的结果,而去做那个结果的试验。就是说,观察者去影响,要这样的结论,就朝向那方面去研究,于是得到所要的结论。

  现在讲回我们的境界,目前这个房子,你认为是这样大,可以容纳这样多的人,但是在另外一类众生看来,它的大小与你所见是不同的。《阿含经》中有载,有些天人住在很小的锥头中,这些天人不认为它的个子比你小,然而它所看到的锥头也不是你所看到的那么小,它就住在里面。在大乘经典中,经常有提到这么一个例子:曾经有一次,阿修罗王与帝释天作战,阿修罗王打输了,就逃跑,它竟然率领其战败的部下躲进莲藕孔里。当它跑进莲藕孔中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变小。但是在我们看来,莲藕孔是那么的小。

  我举那么多例子只是要强调,在你的境界中,那么大、那么小的东西,在另外一类的众生的境界中,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么大、那么小。同样的,一合相,不只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的种种外在因缘的和合,其中,还有我们的心的参与。那么,你的业与心在六根观察之前告诉你,这个境界是这么大的,它就那么大,然后你的六根就在里面看是不是如此。在佛教中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天人、人类、饿鬼同样看水,然而彼此所见都不同。

  我再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跛脚的喇嘛,在出家前去朝拜一座神山,忽然间看到一个山洞,就走进去,所见是一座皇宫,里面有一位山神,山神交代他做一件事情。他答应了,就离开那个山洞。他离开山洞之后,人就恍恍忽忽地从家乡走到青海,去办山神所交代的那件事情。时间差不多是三个月,在这期间,别人看他是疯子,疯疯癫癫的,自己也好像不省人事。当他把那件事情办完,他清醒了回来,再去看那座山,却看不到山洞,不能进去。在当时他看到那个境界,就进去了;他也的确拿了山神所给予他的东西,别人看见他的确跑到青海去完成了那件事情。过后,他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

  根据佛法说,不只山里住有山神,除此之外,佛教戒律规定比丘不可以随便拔草、踏坏草地,但是这绝对不是一般平平的草地,而是没有人烟、草长得比较高的草丛,因为在佛教戒律中,把这样的草丛叫做鬼神村,有很多鬼神把草丛当为村落,住在草丛里面,有些鬼住在树里面,当你听说有些人看到这些鬼神的形状像人,你应当明白那是看者的境界所见。同样的外境,因不同的六根境界,见到的结果不同。因境界不同而看到不同的结果。一合相不过是根、尘、识加上分别心的妄见,所以佛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而且不可说。在一合相里,牵涉到观察者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之间的因果关系,一合相并不是注定是你所知所说的那个样子,而大家都很肯定外在世间确实是那个样子,那是因为你一生下来,就一直依靠这样的六根。魔王说:“六根是我的武器,用我的武器来修行就受我控制。”那么,你迷在六根里面,信任六根所告诉你的一切,你就落入魔王的掌握中,于是你以为一旦没有六根,就一切都不存在,就无法修行了,这是迷惑于六根而产生的错觉。但是事实上并不是如此。当凡夫死的时候,现有的六根不能用,执取身心的烦恼变化出中阴身,虽然原来的境界消失了,就用另外的六根,有另外的境界,继续发展他的迷惑事业。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如果目前的六根丢了,就完蛋,没有了。一切境界都是心的境界,但是我们认为六根所知的是外在实有的境界。

  佛说,微尘那么小,是一合相;三千大千世界那样大,也是一合相,都是因缘的和合。佛说,在一合相中,不曾是一合相,是凡夫的心贪著其事而取相,然后,就执著有各种各样的东西……种种分别、差别所产生的一种见。以《金刚经》所说的,因缘和合的一合相是不能成立的。为什么说因缘和合不能成立呢?你们看这个麦克风,它的支架跟这支麦克风是没有和合的。我用麦克风中的扩音器讲话,麦克风的支架、这支麦克风、麦克风中的扩音器,它们之间从来没有所谓的和合。但是我们的分别心看到有一合相——甲法、乙法……无量无边的法,更认为甲法与乙法有因缘而和合,这是我们的见。那么,由贪著一合相生起法见、生灭见、因缘见、和合见,各种各样的妄见就接踵而来了。因此,因缘和合的一合相,佛说不是真实的。所以佛说,一合相是不可说,说来说去说不清,但是凡夫之人却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佛问须菩提:“假使有人以为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此人能理解如来所说的真义吗?”须菩提答:“此人是不理解佛法的!”

  如来教法的特色,即宣说“无我”,我们千万不要误会,以为是通过修行证悟之后才无我。绝对不是,就在我们所谓的生死轮回的当时,即是无我了。今生无我,前一生也无我,从无量劫轮回至今,都是无我的轮回,是无我的业与心在幻化。在小乘佛法中,以业的因果、心之间的互相作用,来解释众生生死轮回的现象。当佛这样解释时,众生又执著业是真实的,认为有一个我从无量劫随业生死轮回到今天,这是对轮回而生起的我见。其实无量劫生死轮回是六根的境界,只是业力的因果变化。所以佛说:“有作业、无作者、无受者。”

  因为众生说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佛就破除此迷惑而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比如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叫做“呱呱”,而实际上并没有“呱呱”这样东西;这是我无中生有的例子。我、人、众生、寿者的概念也是无中生有的,本来众因缘里没有我那回事,是我见的烦恼去分别说有我、人、众生、寿者。因为有这些见,于是认为我在轮回、我在生死,事实上根本没有我在生死,包括现场在座的各位,都是本来就没有我,并不因为修行过后才没有我。如果现在你是“有我”的话,修行过后,还是有我的。因为本来没有我,所以修行过后,那执著我的烦恼放下,就知道本来没有,并不是从有我变成无我然后觉悟。因此,佛在此经中说:“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因为执著我,所以佛说是凡夫,于是众生又以为有凡夫这回事,其实能执著的烦恼和所执著的“凡夫”都不是实在的,称此一段因缘为执著的凡夫罢了,但是我们就在其中生起种种的见。这种种见也是因缘所生,没有一个烦恼不依因缘生,烦恼既然是因缘,就是无我。

  所以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以《中观论》的说法,这一切都是假名安立。这名称所指的东西,是没有实在的实体,它是种种因缘的发生。除了你所认为那些心外的法在因缘和合之外,还有你这个观察者——知道的人,也参与这个因缘和合。如果没有你,就不能发生这个因缘和合。为什么呢?当你看到任何事情,你的心就参与,所以禅宗有句名言:“见色即见心。”即你看到任何物质的当时,就是心在作用,然而,凡夫见色是色、心是心。以禅宗的说法,修道者见色全体(能知的心与所知的色)是心就是开悟了。所以见色即见心绝对不是一种见解。

  曾经有一位禅师学会了见色即见心的见解,走到哪里,他都认为所见的是心。有一天,他跟老师出门,走到半路看到一块石头,老师问他:“这块石头在心里,还是在心外?”那位还没有证悟的禅师说:“在心里面。”老师再问:“你这个修行人为什么把一块石头放在心里面?”这里面有很多很深奥的道理,不同智慧的人就有不同的了解。如果他真正看到全体是心,哪来内外?当老师问:“修行人为什么把一块石头放在心里面?”如果他把外境的物质看成外在的心,他不但被老师骗了,而且老早已被自己骗了。为什么呢?因为六根的感觉告诉他石头是心外的物质,他先听信六根的感觉然后听信内心的知见,之后内心的知见才说见色即见心,即六根的感觉比内心的知见还来得快,然后生起:“为什么石头要放在心里面?”那他就被自己骗了。见色即见心,此心并非心内的思惟与心外的法,心本无心内心外,法本无能知与所知。

  的的确确是见色即见心,但是并不是说,当我看见外面的物质的时候,就知道内心在作用。以大乘的说法,这个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都是心。黄檗禅师更加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禅宗祖师在觉悟之后,更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与法是不二的。但是我们凡夫被六根的境界所迷惑,把一心分为二,变成有能知的心与所知的法了。能知的就是我,所知的就是非我,在非我中有种种……然后里面有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所以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并不如众生所想象的那样,佛很清楚一切是心的幻化。心幻化出六根的境界——形相,也幻化出六识,而六识依六根而生种种分别心。众生若有同样六识与六根,就看到同样的事物,彼此认为这是真实的。然而,另外一类的众生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类的真实。

  学佛的人都确定、深信释迦牟尼佛八十岁的这一生是真实的。根据佛法说,兜率天一天的时间是人间的四百年,那么,佛从兜率天来人间八十年,这八十年还不到兜率天的一个早上的时间呢。经典有载,天人欢送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下来人间;当佛降生人间的时候,忉利天的天人在庆祝;佛成道后,大梵天王请佛说法。兜率天的天人所看到的是:我的好…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下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