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總釋經文下篇▪P10

  ..續本文上一頁知道的正確無誤。但是佛法說,在這其中,它還包括了觀察者的身心影響。就是說,觀察者的意志影響所觀察的結果。在以前人們是不能接受的,現在科學家開始接受了。現在科學理論中的“量子力學”理論裏,認爲在原子的微觀世界裏觀察任何東西,因觀察者的影響,觀察的結果就變了樣。量子力學的結論,是觀察者的意志已決定了觀察的結果,而去做那個結果的試驗。就是說,觀察者去影響,要這樣的結論,就朝向那方面去研究,于是得到所要的結論。

  現在講回我們的境界,目前這個房子,你認爲是這樣大,可以容納這樣多的人,但是在另外一類衆生看來,它的大小與你所見是不同的。《阿含經》中有載,有些天人住在很小的錐頭中,這些天人不認爲它的個子比你小,然而它所看到的錐頭也不是你所看到的那麼小,它就住在裏面。在大乘經典中,經常有提到這麼一個例子:曾經有一次,阿修羅王與帝釋天作戰,阿修羅王打輸了,就逃跑,它竟然率領其戰敗的部下躲進蓮藕孔裏。當它跑進蓮藕孔中的時候,並沒有把自己變小。但是在我們看來,蓮藕孔是那麼的小。

  我舉那麼多例子只是要強調,在你的境界中,那麼大、那麼小的東西,在另外一類的衆生的境界中,不是你所想象的那麼大、那麼小。同樣的,一合相,不只是我們眼前所看到的種種外在因緣的和合,其中,還有我們的心的參與。那麼,你的業與心在六根觀察之前告訴你,這個境界是這麼大的,它就那麼大,然後你的六根就在裏面看是不是如此。在佛教中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天人、人類、餓鬼同樣看水,然而彼此所見都不同。

  我再講一個故事:有一位跛腳的喇嘛,在出家前去朝拜一座神山,忽然間看到一個山洞,就走進去,所見是一座皇宮,裏面有一位山神,山神交代他做一件事情。他答應了,就離開那個山洞。他離開山洞之後,人就恍恍忽忽地從家鄉走到青海,去辦山神所交代的那件事情。時間差不多是叁個月,在這期間,別人看他是瘋子,瘋瘋癫癫的,自己也好像不省人事。當他把那件事情辦完,他清醒了回來,再去看那座山,卻看不到山洞,不能進去。在當時他看到那個境界,就進去了;他也的確拿了山神所給予他的東西,別人看見他的確跑到青海去完成了那件事情。過後,他自己也覺得莫名其妙。

  根據佛法說,不只山裏住有山神,除此之外,佛教戒律規定比丘不可以隨便拔草、踏壞草地,但是這絕對不是一般平平的草地,而是沒有人煙、草長得比較高的草叢,因爲在佛教戒律中,把這樣的草叢叫做鬼神村,有很多鬼神把草叢當爲村落,住在草叢裏面,有些鬼住在樹裏面,當你聽說有些人看到這些鬼神的形狀像人,你應當明白那是看者的境界所見。同樣的外境,因不同的六根境界,見到的結果不同。因境界不同而看到不同的結果。一合相不過是根、塵、識加上分別心的妄見,所以佛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而且不可說。在一合相裏,牽涉到觀察者能知的心與所知的境之間的因果關系,一合相並不是注定是你所知所說的那個樣子,而大家都很肯定外在世間確實是那個樣子,那是因爲你一生下來,就一直依靠這樣的六根。魔王說:“六根是我的武器,用我的武器來修行就受我控製。”那麼,你迷在六根裏面,信任六根所告訴你的一切,你就落入魔王的掌握中,于是你以爲一旦沒有六根,就一切都不存在,就無法修行了,這是迷惑于六根而産生的錯覺。但是事實上並不是如此。當凡夫死的時候,現有的六根不能用,執取身心的煩惱變化出中陰身,雖然原來的境界消失了,就用另外的六根,有另外的境界,繼續發展他的迷惑事業。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如果目前的六根丟了,就完蛋,沒有了。一切境界都是心的境界,但是我們認爲六根所知的是外在實有的境界。

  佛說,微塵那麼小,是一合相;叁千大千世界那樣大,也是一合相,都是因緣的和合。佛說,在一合相中,不曾是一合相,是凡夫的心貪著其事而取相,然後,就執著有各種各樣的東西……種種分別、差別所産生的一種見。以《金剛經》所說的,因緣和合的一合相是不能成立的。爲什麼說因緣和合不能成立呢?你們看這個麥克風,它的支架跟這支麥克風是沒有和合的。我用麥克風中的擴音器講話,麥克風的支架、這支麥克風、麥克風中的擴音器,它們之間從來沒有所謂的和合。但是我們的分別心看到有一合相——甲法、乙法……無量無邊的法,更認爲甲法與乙法有因緣而和合,這是我們的見。那麼,由貪著一合相生起法見、生滅見、因緣見、和合見,各種各樣的妄見就接踵而來了。因此,因緣和合的一合相,佛說不是真實的。所以佛說,一合相是不可說,說來說去說不清,但是凡夫之人卻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佛問須菩提:“假使有人以爲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此人能理解如來所說的真義嗎?”須菩提答:“此人是不理解佛法的!”

  如來教法的特色,即宣說“無我”,我們千萬不要誤會,以爲是通過修行證悟之後才無我。絕對不是,就在我們所謂的生死輪回的當時,即是無我了。今生無我,前一生也無我,從無量劫輪回至今,都是無我的輪回,是無我的業與心在幻化。在小乘佛法中,以業的因果、心之間的互相作用,來解釋衆生生死輪回的現象。當佛這樣解釋時,衆生又執著業是真實的,認爲有一個我從無量劫隨業生死輪回到今天,這是對輪回而生起的我見。其實無量劫生死輪回是六根的境界,只是業力的因果變化。所以佛說:“有作業、無作者、無受者。”

  因爲衆生說有我、有人、有衆生、有壽者,佛就破除此迷惑而說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比如世界上有一樣東西叫做“呱呱”,而實際上並沒有“呱呱”這樣東西;這是我無中生有的例子。我、人、衆生、壽者的概念也是無中生有的,本來衆因緣裏沒有我那回事,是我見的煩惱去分別說有我、人、衆生、壽者。因爲有這些見,于是認爲我在輪回、我在生死,事實上根本沒有我在生死,包括現場在座的各位,都是本來就沒有我,並不因爲修行過後才沒有我。如果現在你是“有我”的話,修行過後,還是有我的。因爲本來沒有我,所以修行過後,那執著我的煩惱放下,就知道本來沒有,並不是從有我變成無我然後覺悟。因此,佛在此經中說:“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凡夫之人以爲有我。”因爲執著我,所以佛說是凡夫,于是衆生又以爲有凡夫這回事,其實能執著的煩惱和所執著的“凡夫”都不是實在的,稱此一段因緣爲執著的凡夫罷了,但是我們就在其中生起種種的見。這種種見也是因緣所生,沒有一個煩惱不依因緣生,煩惱既然是因緣,就是無我。

  所以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以《中觀論》的說法,這一切都是假名安立。這名稱所指的東西,是沒有實在的實體,它是種種因緣的發生。除了你所認爲那些心外的法在因緣和合之外,還有你這個觀察者——知道的人,也參與這個因緣和合。如果沒有你,就不能發生這個因緣和合。爲什麼呢?當你看到任何事情,你的心就參與,所以禅宗有句名言:“見色即見心。”即你看到任何物質的當時,就是心在作用,然而,凡夫見色是色、心是心。以禅宗的說法,修道者見色全體(能知的心與所知的色)是心就是開悟了。所以見色即見心絕對不是一種見解。

  曾經有一位禅師學會了見色即見心的見解,走到哪裏,他都認爲所見的是心。有一天,他跟老師出門,走到半路看到一塊石頭,老師問他:“這塊石頭在心裏,還是在心外?”那位還沒有證悟的禅師說:“在心裏面。”老師再問:“你這個修行人爲什麼把一塊石頭放在心裏面?”這裏面有很多很深奧的道理,不同智慧的人就有不同的了解。如果他真正看到全體是心,哪來內外?當老師問:“修行人爲什麼把一塊石頭放在心裏面?”如果他把外境的物質看成外在的心,他不但被老師騙了,而且老早已被自己騙了。爲什麼呢?因爲六根的感覺告訴他石頭是心外的物質,他先聽信六根的感覺然後聽信內心的知見,之後內心的知見才說見色即見心,即六根的感覺比內心的知見還來得快,然後生起:“爲什麼石頭要放在心裏面?”那他就被自己騙了。見色即見心,此心並非心內的思惟與心外的法,心本無心內心外,法本無能知與所知。

  的的確確是見色即見心,但是並不是說,當我看見外面的物質的時候,就知道內心在作用。以大乘的說法,這個能知的心與所知的境都是心。黃檗禅師更加說:“心外無法,滿目青山。”禅宗祖師在覺悟之後,更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與法是不二的。但是我們凡夫被六根的境界所迷惑,把一心分爲二,變成有能知的心與所知的法了。能知的就是我,所知的就是非我,在非我中有種種……然後裏面有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所以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並不如衆生所想象的那樣,佛很清楚一切是心的幻化。心幻化出六根的境界——形相,也幻化出六識,而六識依六根而生種種分別心。衆生若有同樣六識與六根,就看到同樣的事物,彼此認爲這是真實的。然而,另外一類的衆生看到的,卻是另外一類的真實。

  學佛的人都確定、深信釋迦牟尼佛八十歲的這一生是真實的。根據佛法說,兜率天一天的時間是人間的四百年,那麼,佛從兜率天來人間八十年,這八十年還不到兜率天的一個早上的時間呢。經典有載,天人歡送釋迦牟尼佛從兜率天下來人間;當佛降生人間的時候,忉利天的天人在慶祝;佛成道後,大梵天王請佛說法。兜率天的天人所看到的是:我的好…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總釋經文下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