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下篇▪P9

  ..续本文上一页我对它没有执著,有没有都无所谓。然而,它依什么原理运作?如何生产?怎样使用?我根本一窍不通,这超出我所知的能力,就是我对它无知。虽然它超出我所知的能力,但是,我知道自己的确没有执著它,不因为对它无知而不执著。这就如同阿罗汉还有无知——有所知障,但是对一切法却没有执著——无烦恼障。所以不要因为阿罗汉对法还有所知障,就认为他还有法我执。

  在小乘的修法中,修行者对六根的境界,是用远离的心态来修行,一直远离、远离……直到放下所有的执著。这种修行方式,使他不去管,不去理,不去知道外在的境界;他观察到是烦恼执著身心与外在的事物,他注重于把烦恼放下,以破除对心、境的执著,最后证入无心境对立的根本智,由此而成就阿罗汉果。阿罗汉由出离而觉悟到身心非我的人无我,也觉悟到外境非实的法无我。

  菩萨不像阿罗汉那样,舍弃及远离世间的境界,他知道一切法是心的显现,从观察心的显现中觉悟无我,如此地一边断烦恼,一边觉悟所知境界而变化无碍,最后,菩萨尽知心所显现的一切法,破除所知障而成佛。因为修菩萨道不只是去除烦恼,还学习如何生心,当菩萨成佛的时候,他的能力、知识、神通、福德都超越阿罗汉。

  虽然阿罗汉与菩萨都证悟万法无我,但是对万法的认识有深浅的差别。比如我使用录像机来录像,对这个录像机的制造过程、怎样使用?我根本不知道。这就是我对录像机这个法,所知有限。如果是菩萨,就要对录像机完全了解,他懂得怎样的运用自如。

  我们无量无边的业,佛称之为业海,对于业海的一切,菩萨全都要去了解,以后他就以神通变化业海去运用它来度化众生。然而阿罗汉就不理业海怎样变化,总之不再迷惑,不受业海的影响就对了。所以说,虽然阿罗汉与菩萨同样是知道一切法的本性是空无我的,不去执著,但是阿罗汉对法的了解是有限的。

  菩萨必然修种种福德,但是他修了福德,心中却不贪著。不修种种福德的菩萨是不能成佛的,因为成佛是因果现象。如果你叫阿罗汉去修种种福德,他认为是多余的,只要今生解脱,那无量的福德要来做什么?阿罗汉觉得没有必要修种种的福德,这就造成阿罗汉所知有限。有些人以“井底之蛙”来比喻阿罗汉了解空性的道理,青蛙在井底所看到的天空,只是那么圆,那么大,所见有限;菩萨就犹如在井的外头看天空,所见的就很广大。你说他们所见有差别吗?虽然是同个天空,但是菩萨所看到的境界比较广;反之,阿罗汉所看到的就比较小。所以阿罗汉就没办法自在地运用心,只能进入涅槃,心再也不随着业作用,再也不去利益众生了。菩萨做了种种福德,但不执著,慢慢从中越来越了解一切法,越来越清楚如何幻化一切法,当他累积了足够的福德,智慧也跟着增长,就能够在世间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情。当菩萨修福德的时候,要知道这一切也不过是心的变化而已,就不会执著。菩萨所做的福德,深知不应贪著,所以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佛说:“如果有人认为如来有四威仪——来、去、坐、卧,那个人不了解佛是什么。如果佛出现在色界天,佛与色界的天人的福德果报是一模一样的。佛为了度化人类而出现在人间,必然以人的样子出世,如果你以佛在人间的来、去、坐、卧来认识佛,你就看到佛来世间,然后佛离开这个世间,那就认为佛有来有去。绝对不是这样!如果是那样,佛说那个人不了解什么是佛。

  在这其中,佛并不是一个“存在物”,不但佛是如此,一切众生也是如此。你不要以为你是某某一个众生,今生来到这里存在着,然后因缘到你就离开而不存在了。有很多人的亲人要死了,就认为他要走了,舍不得而哭哭啼啼,其实死亡不过是你的六根的境界告诉你罢了。如果你撇开六根境界,从业力与心互相因缘来看存在,我们的心与世间任何众生的心,在因缘作用中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所谓的你的、我的,这就好像我上次以地球为比喻,一个原子与三千大千世界是不能脱离关系的,它们是互相的因缘作用,没有所谓我的范围、你的范围。我头发的一个原子,因为万有引力互相影响,它竟然能够影响月球,也能够影响遥远遥远的星球。所以你所说的范围,到底是指什么?是以你的眼睛来看范围,但是一切因果的作用超出你眼睛所看的范围。你眼前的广超法师不只在这个身心范围里活动,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就是说,众生虽然迷惑现前的身心为我,现前的身心与万法依然互相为因缘,依然没有所谓你、我。只是一些执著的念头、想法说:这个才是我,于是在这个身心加了很强的心力作用,对身心以外的心力作用比较弱,就是这样的因缘罢了。在因缘里没有什么特别的你、我,在这里、那里,来、去的行为,佛是如此,你也是如此。只是一些念头、想法执著说:有行、住、坐、卧四威仪的我。一般人都不执著空气是有形象的,我就以空气比喻无相:平时大家没有意识到空气存在的样貌,感觉空气是无自无他、不可分离,只有当一阵风吹来时才感觉到空气流动,不过不会认为风是“某一个空气”从这里去了那里。这比喻本来无自无他、不可分离的万法本无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不来相而来,不去相而去。空气、你、佛……一切法皆如是,即诸法如义。所以当众生彻见无我法性,证悟诸法如义,即见如来。所以,不是有行、住、坐、卧四威仪——生灭相的佛。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在这里,佛用极小的微尘和极大的世界来谈一合相,以破除凡夫对物质世间的存在的错误概念。佛问须菩提:“如果以三千大千世界碎散为微尘,如此众多的微尘多不多?”须菩提答:“很多!”佛教把最小的物质称为极微。《金刚经》中讲最微小的存在物——微尘众,只不过是因缘幻化形成的一合相,因缘幻化中无实在的存在物。所以佛说如果微尘是实有的话,佛就不叫它做微尘众,微尘只是一个名称,并非真实有。凡夫认为万物由很多小的东西——微尘众,组合成大的东西,而大的东西,也可以分割成小的东西,这是我们六根境界的看法。

  现在科学已经证明,世间的物质是由很多原子组成,原子里面又有核子、电子、中子……这些极小的物质组成大到我们所知道的一切,从原子、地球到大至整个宇宙,这一切在《金刚经》中说,也不过是“一合相”。所谓一合相不是某些东西和合在一起,而是观察者以为有很多很多的东西集合在一起,以一个(全体)来看。所以佛说一合相,并不是一合相,而是名称叫做一合相。佛说一合相是不可说的,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为何一合相不可说?原来一切相是心分别而有相,一合相的和合还包含根尘识的和合,所以不可说,而凡夫以为只是外在物的和合,况且,外在物之间也不曾和合。

  我们应该弄清楚人类的思惟方式与感觉的情况:我们是通过六根来知道一切,其中,我们以眼根(眼睛)来看东西,比如有一座山,当你在远处看时,它就显得很小;当你越走越靠近,那座山就越来越大;乃至你走进山中,你所看到的现前境界,就一直在变化。但是你并不认为它只是眼根前的虚幻境界,却认为外边真实有一座山,你感受到从老远走到它的前面,然后走进山中,你的心对所知境界就得到这样的结论——在身心外头有真实的一座山。

  一座山没有山的本体,是我们通过六根境界观察得来的知识,认为它是由很多沙粒、泥土、水、石头、树木、动物等种种的因缘所组成的。这样的组合,即是佛说的一合相。我们认为这么多的外在因缘和合成一座山,是外在真实的一座山,然而,这么多的外在因缘之间不曾和合成为什么东西,反而是各就各位,即花草树木依然是花草树木,砂砾土石依然是砂砾土石。以佛法来说,凡是因缘和合的东西(一合相)不曾真实和合过;你的眼根只知道光线,眼不与光合;耳根只知道声音,耳不与声合;身根(皮肤的触觉)只知道所接触东西的软、硬、冷、热的感觉……根尘识都不曾和合成某物;你却通过这些六根的境界所得的结论是:有实在的一座山,我从老远走到它的里面。

  外在的沙粒、泥土、水、石头、树木、动物等种种的因缘组成山的一合相,这是一般的佛法教导我们如此观察因缘。但是佛法说,在甚深微细的观察时,一合相并不只是这样而已,在这一合相的因缘组合中,还包括你能知的心和所知的境,即你所看到的境界,离不开能知的心去知道它。这些境界在变化,从未跟你能知的心脱节过。但是在你的感觉中,并不是这个样子,你认为:“那边真的有一座实实在在的山,即使我不看它,它还是存在的。”佛法说,感觉是从六根得来的,然而六根从来没有说,真的存在如此这般的那座山,眼睛只不过看到光线罢了。你要很肯定,若以不同的六根去感觉六尘(比如眼看、身触、耳听而所知道)的一座山,会有不同的结果,一座山不单单是你所看到的那个样子。

  我们说,山那么大,那么远。同样的,如果以显微镜往人类的身体中去找、去看,又是另外一个世界。以佛法说,这些很大与很小,是在不同的境界中来观察;以现在科学的研究,是用不同的仪器来观察,其中的关键是,这些仪器是一种转变、转换。你是通过不同仪器的转换来取得所要的知识、资讯;当你习惯了这种转换,不自觉地就信任六根(仪器)转换后的结果,认定你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下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