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朋友——普明菩薩在人間八十歲,僅是兜率天的幾個鍾頭,就演完了一出人間的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輪、入滅的戲。佛應化人間八十歲相對于兜率天的天人還不到半天,人間卻已八十年,誰所見的才是真實的?其實,全是六根的作用,全非真實。我講這些比喻是要你明白,同樣見到佛,天人所知所見和人的不一樣。你在人間所見到的是釋迦牟尼佛八十歲的一生,在兜率天的天人所見到的是半天而已。所以我常常強調,大乘佛法不只是人間的佛法,是包括了天人、叁千大千世界一切衆生的佛法;小乘佛法,則多數是講人間修道的佛法。然而,從人間所知所見的佛法,只是人類的時空觀念所能知道的法而已,如此境界所能覺悟的智慧是不足以覺悟成佛的。
我再舉一個南傳《法句經》裏的故事爲例子:有一個女人每天都燒香禮拜她那在天上的前世丈夫。爲什麼呢?因爲她記得自己是天女下凡,也知道今生死後會回去天上。她很愛她前世的丈夫,所以就每天禮拜。後來她死了真的回到天上前世丈夫的身邊。而她那天人的前世丈夫只感覺她離開了一天罷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于這個女人來說,她很清楚人間的百年歲月,只不過是天上的一天而已。她不稀罕這個猶如朝露的人生,天天想回天上去,此女人至少不被六根境界所迷惑;反觀我們,對人間是那麼的迷戀與執著,可見人類是那麼無知地墮入六根境界,一直把六根境界當成現實,在裏面生起我、衆生、他人、物質……的看法,乃至以爲有生死可出離。所以,因爲衆生的執取我、人、衆生、壽者爲實有,佛說那只不過是迷惑心生起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實際上,這些分別見亦非實有,只是一段迷惑的因緣執取,名爲這種種的見。
如果你以心無內外爲真理,那你就不能擺脫這個真理。真理是怎麼來的?是需要真理的人尋求得到他所認可的道理,即執著真理的人得到真理。當佛覺悟的時候,佛的證悟裏沒有真正的真理。爲什麼呢?因爲佛已經遠離了六根的境界、語言分別、依分別而有的道理。如果我們的境界中生起任何的分別,就會得到一個道理。因爲這樣,所以《金剛經》中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說種種的佛法,即使你認爲很真實,但是它還是像木筏一樣,當你渡過了河,那個木筏就一點用處都沒有了。如果你認爲有真理,一定要抱著那些道理來走天下,那你就被真理所迷了。還在依靠木筏者肯定還未渡到河的彼岸,還依靠真理者肯定還在迷惑中。
然而佛法又說,當一個人還沒有真正徹底證悟的時候,他的一切修行是有學、是有爲的。所以說,阿羅漢叫做無學;在阿羅漢之前的初果、二果、叁果聖者叫做有學,即他們還有所作爲。如果還有要解脫的想法,如此見解就障礙解脫,所以當你修行到一個時候,一定要把想解脫的心放下。學佛初期抱著一些佛法見解,能使你放下很多其他的煩惱,此時的佛法見解,猶如茫茫大海中的一盞明燈,指引修行者奮發前進,所以在修行的開始,抱著一些佛法見解是對的,絕對沒有錯!但是如果你認爲如此能夠解脫,那就錯了!
真理不能令你解脫,解脫者沒有真理可得,也沒有真理可說;是執著要真理的人才發現有真理。
我們人間的真理就是見,即依六根分別而有的妄見,我們就抱著這些見來過一生,凡夫都是如此。佛說,佛沒有這些見——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只是依衆生需要而如此說。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說:“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人,對于一切法,應該“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中的“如是”的意思是:正如它所發生的那樣地去知道,不加上任何知見,即如實知道法的因緣作用,不要對那個法生起法相。如實知見一切法,不生法相,是下篇的總綱。不過,不生法相時能如實知見什麼?
曾經有一位南傳法師問我:“什麼是正見?”既然是法師問這個問題,心目中必然有他所認爲的正見應該怎樣、怎樣……我答:“遠離一切見就是正見。”他聽完後,沒有話說了。如果你有任何的一個見,不管它多麼正,那不過是煩惱、鬥爭,你就會拿這個道理打倒別人的道理。這一切見從哪裏來?從六根境界得來。所以唯有遠離了這些,才能夠得到正確的知覺、覺悟,不然,你是被六根騙了。
雖然心對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起法相,如此的無分別智,還是不離覺知心,但是,要和衆生溝通時,還是可以隨順衆生而用語言來表達。語言是一種工具,以語言名稱所表示的法中,並不是有實在的那個法。什麼是實在呢?在眼前身心發生的一切現象,本來就是隨因緣而如其所應地如此顯現——因緣本無相,但是你添加了很多見解,這就不是如是知、如是見。
如是知,如是見,知見什麼?小乘說如實見因緣法,大乘有的說如實見法性是空性,有的說如實見本來圓覺的一心法界。小乘對見因緣法,不同部派可有不同的解釋呢!在這裏,就以十八界的因緣來說明,比如眼識依眼根緣色塵,在此處如是知、如是見。當如實知見時,都不加任何見解,只見十八界的因緣相續,不見有其他萬法的法相。如是信解,就是如佛所說的當下只有眼識、眼根、色塵在因緣作用的無常、苦、無我。不生法相即寂滅相,就是除了如是知見因緣的寂滅以外,再也不生起其他的分別見。當一個人很清楚這一切因緣本來就是那樣無彼此,沒有所謂“那個是你的,這個是我的”時,那個人就解脫了。本經說如是知見,不生法相。即如是知見因緣法時,不見有真實的因緣法;如是知見空性時,不見有真實的空性;如是知見一心法界時,不見有真實的一心法界。如實知見無一法可得,即有也不可得,無也不可得。雖然有無皆不可得,依然如是知,如是見,不是空無一切,不是如木石般無覺無知,其實就是心自知自證的如是知如是見。
佛更進一步說:“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如是知見時不生法相,起心分別法相時要依世間語言,當覺悟者說某某法相,心中知道只是因緣過程,沒有實在的法(東西),某法相只是一個名稱稱此過程而已。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幻化的過程,即每一樣東西,都不過是一種過程,在這過程中,無開始與結束。凡夫認爲有一個東西留住(停留)在那邊,就好像凡夫認爲:“我從無量劫流浪生死到今天,不管在生死中怎樣替換身心,我還存在。”實際上,一切法本來無我相、無人相、無法相的因緣變化,在其中佛講它是什麼、什麼……並不是佛認爲實在有東西在那裏如此這般,佛講某某法相,是隨順衆生的語言而說,然而法本無相,所以佛說:所謂法相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請記住,非法相不是破(萬法)有相,也不是建立(性空)無相,而是如是知,如是見,知見心、業、智慧(覺性)的本來面目。此本來面目是語言道斷,心行處滅,佛教稱爲涅槃,是一切宗教的宗(目的),唯有佛說得最圓滿。但是,不要因爲學了佛法而貶低外道的道理與修道者,比如《聖經》裏也有很多很好的道理可以學習,特利莎修女就是佛教徒應當學習的人間菩薩榜樣。對于菩薩而言,(包括外道的)一切善法皆是佛法,然而,皈依唯佛陀。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佛告訴須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滿無量無數——阿僧祇即無數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這樣的功德已不可思議。但是如果另有發菩薩心的人,對于本經乃至少到一四句偈,能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那他所得的福德,比七寶布施者要多得多。爲什麼呢?因爲這是無相的福德,七寶布施是有相的福德,有相的福德就可以量,無相的不可量。菩薩要做利益衆生的事業,尤其需要將此般若的法門,爲他人演說,展轉教化,才能廣弘大乘正法,續佛慧命。但是應該怎樣跟人家演說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此經是對初地菩薩說的,初地菩薩的確能做到對于一切法,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當菩薩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雖離一切相,不住一切法,然而其心所見的是有生有滅的正念正智。當菩薩覺悟到“諸法如義”時,便證到無爲,此時心、佛、衆生皆平等,皆不可得,不見有能無住生心的心,乃至不見有正念正智可護持,這樣的菩薩是真正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把一切法分爲:有爲法和無爲法。凡是因緣所作的法,都是有爲法。有爲法又分爲:有漏法和無漏法。無爲法絕對是無漏法。所謂漏,是指煩惱。有煩惱能夠生起業報因果、輪回現象的法,稱爲有漏的有爲法。
爲什麼呢?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該作這樣的觀察!世間人把夢、幻、水泡、影子當爲不真實的;露水和閃電也都是不真實的。佛說一切有爲法皆是如此,要這樣的觀察。即世間一切都是一刹那就過去的,甚至于我們看八十歲的一生,在長壽天的天人看來,一刹那就過去了。以佛法來說,時間不是真實的,你認爲一千年,有神通的人能夠一念把它看完;神通不足的人,只能夠看某一小段;沒有神通的人認爲很長遠。時間、空間全都是有爲法,因爲它們是因緣所作。一切六根境界,也都是有爲的,是業報因果帶來的,這些都是如夢、幻、泡、影。
有爲法是如此不實在,無爲法就實在嗎?無爲法不可說,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的。但是要弄清楚,不要聽聞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就認定一切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法與有爲法的含義不一樣,一切法包括有爲法與無爲法。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法不全都是如夢、幻、泡、影。我們聽聞這些道理後,就生起一些見解:無爲法不是夢、幻、泡、影,那又是怎樣的?不論南北傳佛教都同意,無爲法是語言不可能說得清楚的,因爲它們是超出語言的範疇。因爲語言是有爲的,所以語言無法描述無爲法。因此,佛往往不說無爲法。如修行者涅槃後處在怎樣的狀況?佛是不說的。佛死後怎樣?佛也不說。雖然佛不說,但是我們很需要答案。問題出在哪裏?因爲我們要以我們的境界中的知識來確定真理,一定要抓住一條道理來站住腳,當把這些道理全都掃光了,我們就不知所措。所以,當衆生因緣成熟,佛就依其能力指導他修行,以證悟無爲法;當因緣未成熟,佛也無可奈何。這也就是爲何佛有選擇性地度化衆生。那些不得度的衆生,就埋怨佛怎麼不來度我;埋怨者不但過去與佛無緣,而且因爲埋怨而遠離佛,將來更加無緣與迷惑。
我們要非常肯定,有爲法都是幻化無常,應作如是觀。如果你還認爲世間是真實的,你一定要破除這些見解,不然你一定會對佛法生起很多誤會,其中,包括了輪回——不曾有一個我從無始以來輪回到今天。但是我們的見解剛好相反,認爲我從無始以來輪回到今天。許多人學佛很久了,還是有這樣錯誤的見解。整個問題在于有“我”的見解,然後就找我在哪裏?我在身心的什麼位子?我的身心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這種種問題接踵而來。所以一旦你生起法的見,你就對那個法生起“有見”、生起“無見”,然後再生起“生見”、生起“滅見”。當你生起有、無、生、滅之後,時間、空間……種種見全都生起,全都變成真實的了。
此段經文是佛爲《金剛經》作最後的結論,即六根境界所知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法會圓滿了。當時,長老須菩, 提及諸比丘與比丘尼,即出家弟子的男女二衆;優婆塞與優婆夷,即在家弟子的男女二衆。此即如來的四衆弟子,曾從佛受皈依及應持的戒律者。此外,還有在場的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聽完了本經,都很高興,信受奉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總釋經文下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