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下篇▪P6

  ..续本文上一页出世间的涅槃与世间的因果都是为迷惑者而建立的佛法,结果众生对涅槃与因果生起有无是非的争论。千万别以为迷时落入因果,悟时跳出因果。为什么呢?因为本来没有所谓迷惑与觉悟,只是某一些心念认为自己是迷惑罢了。大乘经典中说:你本来就是佛,但是你不承认。你不但在思想上不承认,而且感觉到自己肯定不是。以佛的眼光来看,心、佛、众生是没有差别的;但在凡夫看来,是有种种的差别。如此,我们才有:“既然成了佛,必然觉悟,连觉悟都不可得,那还成什么佛?”的疑问。

  我们要清楚此经是为最上乘者说,以最上乘法来说,众生本来是觉悟的佛,不是有一个迷惑者后来得到觉悟,也不是有一个众生本来觉悟后来迷惑,是一切法皆是心的显现,心与法不二,本来是在觉中,所以觉悟者能见到本来面目——法界本具觉性。所以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觉悟是法界万法本具的觉性,对迷惑而名为觉悟,然而迷时本来不曾有个迷者,觉悟不在悟时得。当觉悟到一切法都是觉,没有迷悟对立时,也就没有觉悟的踪迹了,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觉悟必定是见到佛与众生同在大觉圆满中。所以最上乘的佛法说:“一切法本来是解脱。”一切法不曾绑住另一个法,有无量法是你的见解,烦恼说是这个束缚那个,那个束缚这个。在迷惑者所见到的因缘变化中,实际上不曾有一个东西能够束缚住另一个东西。在迷惑者的境界里只要有因缘,它们就发生作用,就是这样子而已。但是迷惑者就认为:我被烦恼束缚住、我要解脱、我要觉悟……实际上每个法都能够知道另一个法。这句话怎么说呢?迷惑时的万法互相因缘作用时是不分彼此,迷惑时的心与心互相因缘都能够互相知道,本来每一个心都知道其他的心,但是迷惑者执著那个思惟念念生灭的心,就认为这个才是我现前的心,所以就不能了解真相。

  我再度用原子来比喻:一个原子受到三千大千世界其他原子加给它的磁场、力量,它接受到——知道,所以说它知道和大家的关系,它就处在与大家相关的某个位子,那么,一切法也是如此。一切法都有觉性,一切的心也有觉性,它们都互相知道。如果其中一个不知道,世间的因果就不能成立了。为什么呢?众生各有各的种种心,各有各的种种业力因缘,他们如果没有互相知道而联系起来,就不能见面、不能认识,不能有机缘碰在一起……就是说,在法界心中,每一个法没有所谓你的、我的,每一个法中都包含了其他法所具有的一切存在,所以在每个法中,都必须知道另一些法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法都知道另外的法。也就是说,一切法都在觉中,没有所谓的迷惑。

  一切法本来就是解脱,没有所谓迷惑与觉悟的差别。因为一切法本来在觉中,凡夫所以为迷惑的当下就在觉中,只是迷惑的烦恼说“我在迷中”,所以当放下这些迷惑时,你就知道:万法本来就在觉中。因此,一切佛觉悟的时候开示说:“我不是在成佛的时候才觉悟的。”因为本性(心性)本来就在觉中。不但如此,而且佛更进一步说:“一切众生与佛一样,本来都在清净平等的圆满觉悟中。”觉性本来遍十方,所以说: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不见有觉悟者与觉悟的法,乃至于连迷惑者及迷惑的法也不可得,只见本性大觉圆满。这就名为无上正等正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是名(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个(本来圆满觉悟的)法是平等,没有高下,名为无上正等正觉。意思是说,心、佛、众生都是一样没有差别的,万法互相含容,都是法界心的显现。凡夫通过六根来认识心的显现,那就有差别了。佛知道这些都是心的显现,心与心之间都知觉对方,都含容对方,没有所谓一个、二个、三个……不是一个拥有全部,也不是无数组成全体,是一切法不可分割,每一个法皆无自性,其共同的本质——法性,是平等觉性,觉性是无自无他、无极大与极小、无全体与部分。就是说,这些业力、心力、佛力都是一种势力能量,都是一样平等觉性的能量,都是觉性所显现,显现出的万法都没有差别地互相因缘,所以万法与万法之间是没有一个会被遗漏地互相影响。此平等法性,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佛可得,所以说修一切善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法没有一定的标准,比方某些对人类有害的昆虫,如苍蝇传染霍乱,蚊子传染疟疾,我们就认为苍蝇和蚊子是害虫,那是以人为本位而说善恶好坏。如果以其他动物,如猪为本位来说,猪认为人是“害虫”,因为人类把它们当成盘中餐。人类所谓是非善恶等等事物,都以人类的利益来分别,这就是善法之所以是善的由来。所以佛法说:凡夫追求快乐的果报,能够给予众生快乐的法,都是善法。以修解脱道的人来说,与修解脱道有关的法,才是善法;至于世间人所做的布施,在修解脱道者而言还是会轮回,不绝对是善法。以修菩萨道的人来说,则是与修菩萨道有关的法,才是善法;反而有些与解脱道有关的法,因为会障碍菩萨利益众生,所以对菩萨来说是恶法。

  我举一个听来的故事为例子:两位比丘要过河,看到一个女人掉进河里,她不会游泳,在水中拼命挣扎求救,一位比丘马上跳进水中,把她救起来,抱她上岸。另外一位比丘看到,说那位救人的比丘犯戒。然后,两人再渡过河去,那位比丘还在念念不忘,说救人的比丘犯戒。因为在比丘戒中,抱女人是犯戒。如果比丘起心动念想抱女人,这是烦恼,一个修解脱道的人想摆脱烦恼,这在他来说是恶法。但是,当时那位比丘救人心切,赶紧从河中抱起那个女人,怎会是恶法呢?所以善、恶业不是以外表的行为来判断,乃至心念的善恶也没有一定的准则,只能以果报的苦乐来判断业的善恶。

  所以说,“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善法没有真实性,是一个名称。能够帮忙你成佛的法,就是善法。善法并不是分别是非好坏后,依众生共同利益而认为好的法,叫做善法。比如在你的修道过程中,有很恶劣的环境,然而这个恶因缘,可能使你发起更勇猛的心念来修道,但是你认为恶劣的环境是不好的。又比如有某个因缘使我堕落,然而在堕落中,可能使我生起厌离的心而去修道。假设我造了一些恶业,某一世做妓女,觉得很苦,就想要修行,然后就精进修道。可是在你看来,做妓女是不好的。所以,不要只依善恶心来分别法的善恶,依凡夫的分别心所建立的善恶是相对的。然而,依佛法而言,只要能够使众生朝向觉悟与成佛的法,都名为善法。善法可分为:凡夫的人天善法,有解脱道的善法,有菩萨道的善法,成佛的善法等等。总之,能使你朝向成佛的法,就是善法。

  如果一个人误会以为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就去分别:这个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如果在修道时也如此分别善法、恶法,要把恶法排除掉,那样的心必然是在是非、人我里打滚,这个人是不能成佛的。唯有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智慧,修一切善法,才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佛说:“如果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七宝聚集像须弥山王那么高,拿来布施,不如有人受持、读诵或为他人说本经乃至四句偈的福德,前者修布施的福德比不上后者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有相布施所得的福德是有量的,如果你能够觉悟到《金刚经》中所阐明的甚深金刚般若——无相智慧,无相智慧的力量胜过你所修的无量无边布施所得来的福报,两者根本不能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前面讲到菩萨成佛时无所得,现在讲菩萨已经是佛了,也没有度众生的念想。佛告须菩提:“你们不要以为佛会作这样的想:“我当度化众生。””为什么呢?实在没有众生可以被如来度。如果有众生被如来所度,如来则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们认为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人间度化众生,开始先度五比丘,过后度了一千二百五十众,我们听闻到的这些现象,认为佛在度众生。我们不讲佛度众生那么远的事情,就讲讲目前的自己:我们天天吃饭、睡觉、做工,以佛法说,这是种种因缘在变化,你认为我这个众生在吃饭、睡觉、做工,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你所认为的众生在其中运作,只是种种因缘在作用而已,我们迷惑认为有这么一回事。凡夫迷惑以为有我,进一步认为这吃饭、睡觉、做工里面有贪嗔痴的烦恼,然后,更进一步认为要除去贪嗔痴等烦恼。然而,贪嗔痴等烦恼也是不实在的,只是种种因缘在作用,你却认为是我在烦恼。

  比如某人看到麻将,就想要打麻将,那不过是某些因缘遇到麻将,加上喜欢打麻将的烦恼在作怪,心念随着烦恼的因缘生起来,然后就打起麻将来啰!现在我们这一群人,并没有一个东西在这一群人里面操纵,虽然有因缘大家集在一起,有人讲经,有人听经,但是并没有独立一个作主的人在做这件事情,我们的身心是如此,佛也是如此。所以,二千五百多年前当佛在走路、睡觉、起心动念时,里面并没有一个独立的主人——佛。佛知道“没有所谓的一个我是佛,也不是有个佛如今动了 “我要度化众生”的念头。”然而我们的分别心却说有个佛动念度众生。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下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