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一心法界,凡夫与佛皆同一法界。佛能知你,你也能知佛,所以诸佛从此经出,诸经从此心出。你虽听闻佛说,但是佛未曾说,你未曾听。皆是一心演万法,他演的是佛,你演凡夫,可惜你忘了只是心在幻化演戏而已,结果执取那幻化的苦恼身心,只见到凡夫与佛,不见那就是心,此心即金刚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佛问:“如果有人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个人因此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答:“此人因布施所得的福德,多极了!”佛随即说:“假使福德有实在的,如来就不会说他得福德多;因为福德没有实在的,所以佛才说得福德多。”
什么叫做福德有实、无实?当我们修福业时以为确实完成某个善行,那么,我们就可以数得到多少福业。我们认为无量无边福业,还是有限量的。只是因为我们无知,认为不可以数;如果有神通的人,他要知道,就能够知道。曾经有一个外道指着一棵树问舍利弗尊者:“树上有多少叶子?”尊者连算都不用算,就说出树叶的数目。那个外道很聪明,他摘下一枝小树枝再问:“现在树上还有多少叶子?”尊者也不用算,就讲出叶子有多少。外道把尊者前后所说叶子的数目相减,减完后,他再点算摘下的那枝小树枝上的叶子,结果一点也没错!前面提到有相布施的无量无边福德都是可以数的;无相布施才是无量无边的福德,就算有神通的人也无法估量无相的福德。
佛在前面几次讲到无住生心的福德无量,为什么佛要在此处说福德无实?原来无住生心的无量福德,是因为在六根境界里修无住心,才可说福德的有量、无量,一旦离开六根境界,实际上福德是不可得,因为三心都不可得。不只是福德不可得,乃至无量世界、无量众生、世间一切法皆不可得,佛讲某个法的多、少,是因为我们众生认为有法的多、少,佛才随顺我们说的。佛跟我们说福德多和少,而福德是不实在的,福德只是心的幻化而已。凡夫所谓的多和少是实在的,佛说的多和少是不实在的,两者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佛问须菩提:“可以从具足身相中见佛吗?”须菩提答:“不可!如来是不应以具足身相而见的。”为什么呢?佛以三十二相的身相在人间出现,而我们说佛具足三十二相。其实一切都是因缘,佛是以无量无边的功德、累积很大的福报而得到三十二相,如果我们执著有佛、有三十二相,那我们就可以说有佛具足三十二相。佛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众生,只是众因缘的聚合,三十二相同样也是因缘的聚合。在众因缘的聚合中,别以为有某个人在造业,绝非是他个人想要造,就可以造业;必须有众多众生的因缘来配合,他才能够造业,如果没有其他的众生配合,任何人什么业也造不了。佛的三十二相是依众生的因缘而修成的,因为佛修三十二相时有缘众生也在场,这些有缘的众生就可以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并非佛个人能够成就这件事情,但是我们说是佛自己做的。因此,我们就用三十二相来分别,说这是佛修成的,如此,我们就用三十二相来看佛。所以须菩提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佛在此提醒大家,不可以具足身相见佛,是为了容易明了下一段经文——无真实的说法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前面的具足身相见佛,是指以三十二相——佛身,来分别什么是佛。佛又进一步问须菩提:“可以从诸相的具足中见佛吗?” 此处的具足诸相见是指见佛的种种事业功德,比如佛的威仪、慈悲、智慧等等,这些事业功德让众生觉得有佛来度化他。
须菩提答:“不可!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而见的。”众生迷惑六根的境界,就分别你、我,所以每次发生事故,就找肇事者,比如世界大战是谁造成的?又比如打胜战的是未战死的将军,绝对不是阵亡者,所以一切相就是这样分别成的。因为我们执取相,就寻找这个相是谁行动、谁被做、谁做等等;这也就产生在修福报中,谁是布施的,谁接受布施,布施是怎么回事……这些种种的相,而我们就用这些相来看,认为佛在说法度众生。因此须菩提更进一步说“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诸相具足只是众因缘的聚合,在众因缘的聚合中,别以为有诸相具足。佛在此提醒大家,佛不可以诸相见,是为了容易明了下一段经文——无真实的说法事业。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说法与度众生都是佛的事业,前一段经文说不可以佛的事业认为有佛,现在以说法为例。佛对须菩提说:“不要以为佛会这样的想:“我当为众生说种种的法。”不可以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有人以为佛有所说法,就是在谤佛,不能了解佛所说的道理。”即是:说者没有说,听者也没有听。
正如前面我所说的,我们是通过六根境界转换后才有“佛在说、我在听”这么一回事,凡夫迷惑执著六根境界认为有说有听,就说佛有说法。实际上,阿罗汉已觉悟佛与众生都不可得,只不过是种种因缘在作用罢了,没有实在的说法与说法者,菩萨当然也知道无说无听,而你却说佛在说法,这就是诽谤佛。
其实就算你还未解脱,也不是有一个你在说话、听话,一切都是因缘的作用。在这些因缘作用中,凡夫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才说“我在听、他在说。”佛觉悟一切皆是心的显现,没有所谓我在说、他在听这回事。所以说,如果认为有佛在说法,就是谤佛也在迷惑中。
在大乘经典中,经常以此喻来说明:太阳的光照着地球,太阳没有说:我要照着地球,使树木生长。但是树木却因有阳光而茁壮成长,枝繁叶茂、花丰果累。以佛法来说,太阳照耀与树木茁壮成长,这一切因缘作用,没有所谓谁向谁做了什么事情。简单一句话就是:没有一个法能够做另外一个法。在因缘中,我们说这个法做那个法,是因为迷惑有能做以及所做的法。在因缘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把它称为做,好像氢和氧结合起来变成水,并不是氢和氧做出水。在这样的因缘变化中,没有谁能做谁!但是我们认为有作者、有被作者、有受者等等。其实没有实在的人在说法,也没有实在的人在听法。不只佛不曾说法,实际上,你也不曾听法。
因为一切皆是一心法界的幻化显现,显现的万法无自无他,无说无听,只是迷惑者执取根尘识而见种种因缘,才认为有说有听。一心法界的显现中,显现了迷惑者听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明了根尘识的幻化因缘里没有所谓的有一个法可说,假名叫做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承接前两段经文的“佛不可以具足身相见”,说明无实在的说法者;“佛不可以具足诸相见”,说明无实在的说法事业; “未来闻说此法生信心者” ,进一步说明无实在的众生在听法。
年高德长的,智深戒净的,以慧为命,名为慧命。慧命,与前面所说的长老,为同一梵语的异译。尔时,慧命须菩提问佛:“在未来世的时候,有没有众生,听了如是法后,而生起清净信心?”所谓众生是分别心得来的见解,须菩提已不执取众生见,在此为了提醒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者而问佛。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佛言:“此有信心者,不是众生,也不是不是众生。”为什么称为众生呢?佛告诉须菩提说:“众生执取自是众生者,如来说彼非实有的众生,只是执取心自称为众生罢了,佛随顺此执取心也称它为众生。”原来一切所显现的法皆是心心互相含摄的一心法界,所以非众生。有一类心执取显现中有法是众生,依然是心心互相含摄,所以非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讲到一切圣贤无所得而得,解释修行者的心于法虽无所得,然而业力得成就因果,觉悟者心虽不执著而因果宛然。这样的因果宛然是永远继续吗?如果觉悟者的因果宛然是如此的话,他哪能解脱呢?其实不然,为了更确定无所得,所以须菩提问佛:“佛得的无上正等正觉,并没有一个法得到吧?”一切法都在因缘变化中,成佛不过是众生见到佛的因缘成熟,就看到某众生成佛了。众生见到了就产生一个问题:“到底是谁修行得了什么而成佛的?”如果你没有执取是“众生变成佛”,就没有谁得了正觉而成佛这个问题。可是有人会认为“就算我不执取有个众生修成佛,可是至少他是起先未觉悟,后来得到觉悟吧!”
真正说来,佛觉悟时,不但佛不可得,连觉悟也不可得,不但觉悟不可得,而且连“不再因果宛然的涅槃”也不可得,乃至未解脱时,因果宛然的生死也不可得。这样说不是拨无因果吗?如果你顽固执取因果为实有,我就要提醒你——涅槃是因果吗?不!是迷惑的心造就因果,而见到有生灭的因果,觉悟者知道是迷惑的心成就凡夫所见的一切法,凡夫却以为是(心境之外有)业力成就心境等因果现象。所以说凡夫迷惑在心境对立的生灭因果轮回中,罗汉入不生不灭的涅槃,菩萨入法界的无住涅槃,佛觉悟万法本来是一心不二的圆满清净涅槃。…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下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