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虚空无为:虚空的解释有二:一为空间的虚空,二为以虚空比喻无为,则称为虚空无为。世间人认为虚空无所为,然而却包含了空气、人类、山河大地、树木花草等万物,所以佛陀以虚空来比喻无为。但是,以正确的佛法来说,吾人眼前所见的虚空是有为法,千万别把它当成无为法。因为我们眼前所见的虚空,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去知道的,所以它们都是有为法。比如:耳朵听到很多声音,就认为很吵;当听不到声音时,就认为很静。“静”是否是一个东西?吵声是有一个声相让我们听到;但是,静绝不是一种声音,没有所谓的一种声音叫做静。静是耳识听不到声音时的假名,对于不明白无为的人来说,声是有为,静是无为;可是离开声音、耳根,静是不可得的,所以静是依声而建立起来的概念,依声而存在、而生起,可见静是有为。同理可证,虚空是依物质、光线、眼根才能知道的有为法。我们感觉不到物质的地方,即是虚空。听不到声音的地方,我们叫它为静。凡是通过眼睛来看,耳朵来听,手来触摸,而感觉到的是虚空,它(空间)是通过因缘而知道,可见它是有为法。在众生的感觉中,以为它什么都没做,所以佛陀经常比喻我们的心如虚空,能够容纳一切。虽然虚空是有为,由于虚空离一切障碍,可以用它来比喻无为,即是无为法没有造作;没有障碍。佛陀用虚空来比喻无为,是要告诉我们无为的情形有如虚空那样,所以说虚空无为。唯识宗对虚空的解释并非如上面所说,它认为当修行者修行到内心有如虚空,无一物含容其中时,就无所造作,便能觉悟身心世界亦无一法可得,觉悟万法本性是空、是无生灭、是无为的,这就是虚空无为。众生把一切东西执著于心内,这就是所谓的有为。所以虚空无为是假名安立的。
⑵择灭无为:“择”是智慧简择;“灭”是不生。当我们依智慧修行,觉悟到生死不可得,心无造作时,便能断除一切烦恼,烦恼不生称为灭,此烦恼是依智慧之抉择而灭,所以叫做择灭。择灭令心无造作,所以择灭是无为法。
⑶非择灭无为:有一些法不是通过择灭而灭,它是修道者断烦恼证得阿罗汉果后,因智慧现前,某一类法自然地不再生起,这类法对于阿罗汉是永不再生, 并非以智慧去灭,所以称为非择灭无为。那么,这世间有什么是属于非择灭无为?它是怎样地不生不灭,没有造作?当修行者解脱时,某些法自然不生,并非智慧使它不生,只因缺因缘而不生。比如:某人瞋心重,它曾经造了一些令他堕落地狱的因缘,这是有为,但今生修行解脱了,内心清净无瞋心,因为有智慧现前,过去曾经造了堕落地狱的果,不可能生起。但是,并不是那个业灭了,它不再生,也没灭,叫做不生不灭;非择灭无为虽无造作、无抉择,然而却令某些恶业永远无缘生起。打个比方说:佛陀住世时,有一个鸯掘摩罗比丘,在没有遇到佛陀之前,是个杀人魔,曾经杀死九十九人。你们知道吗?杀死这么多人是要堕入地狱的。但是,当他接受佛陀的教诲后,出家修道,证得阿罗汉果;智慧的观照力使他死时,过去所造的地狱业境也就不会现前。因为过去其所造堕落地狱的业,没因缘令它生起来;没有因缘令它生,更不用谈灭了,因为没生,哪儿有灭呢?所以就不生不灭。不是通过修行使那个业不生,而是罗汉果缺少生起某些恶业的因缘,所以那个业不生。因缘不能生起来。好象我们的烦恼要靠修行来解除,因为只要缺缘,它就不能生了。阿罗汉有了择灭无为后,跟他有关的一些法不必通过择灭,也能达到不生,这些叫做非择灭无为。一个人通过修行达到断除烦恼,称为择灭无为。但是,过去所造的某些恶业不能再生,不生就不灭,就是无为,这些法,叫做非择灭无为。
⑷不动无为:修禅定者进入第四禅天的定中,死后升到四禅天,由于四禅天离一切苦、乐受,唯有舍受,虽然他的第六识还是有生灭,但是当时世间的一切怎样变化都与他无关,他在定中如如不动。因为他在定中没有任何新的造作,旧的东西也不影响他,称为不动无为。
⑸想受灭无为:修行者进入灭尽定,当时他的一切妄想都不生,没有起我执,一切执著都没有。因为当时他没有造作,没有生也没有灭,所以称为想受灭无为。
想受灭无为是前七个识在当时真实的不生,没有生就没有灭;所以是无为。但是,在不动无为的第四禅天中,第六识还是有生灭的,只是当时世间的一切变化与他无关,才叫它为无为。
⑹真如无为:这即是诸法的实性。“真”是真实不虚、不假;“如”是不改变、不动的意思。佛法说世间有一种法,所谓的真如法,它是如如不动的法性。因为凡夫不明白,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有生灭,甚至执著生灭中有一个永恒的实体,所以佛陀为我们说无常。但是可怜的凡夫一听到无常,就会执著一切都是无常,伟大慈悲的佛陀就告诉我们,有一些法不是无常的,不在常与无常里面,它不动,而且是一件真实的事情,所以叫它做真如。
世间一切的生灭,并不是实在的,而是众生执著以为有。现以观看电影为例:电影的剧情中有人出生,有人去世,有人打架,有爱情故事等情节。你观看电影完毕后,有没有想到那张银幕一动也不动?没有。真如就好象电影院中的银幕,在其上有灯光色影闪来闪去,虽然观众觉得有很多东西在变化,但它什么也没变。佛陀告诉我们,在生灭无常的万法(光影)中,有如如不动的一面(银幕),这就是真如。这是针对生灭而说的,故其亦为假名安立。《唯识三十颂》中的第一句话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假立我和假立法的言说,使我们生起种种法相,而在这种种法相上辗转不停。有为、无为是如此,真如、生灭也一样,我们千万不要执著有一个真实的真如。真如是告诉我们一切法的法性,本来没有生灭变化,如如不动,此即是真如无为。
以上六种无为,皆是依据真如无为而分别命名的。比方说:我们以前所讲的忿、恨、恼、害和嫉等,皆是因为瞋而另外分别命名的。因为在不同的现象中阐述无为,就有不同的名称,总括讲演真如无为即可。无为和有为都是佛陀假名安立,《解深密经》说:“有为法是佛陀的一种名相的安立,无为法也是一种名相的安立,其目的是为我们众生解释世间的真理。”佛陀觉悟的当天说:“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意思即是说:“涅槃是离开妄想,不在语言的范畴”,所以不可以用语言来阐明。但是,没有用语言开示,众生不明了,所以佛陀以语言来弘扬佛法。同样地,有为和无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讲演出来让我们明白的。我们这样的了解,还是在语言上打转,所以真实觉悟的真相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达的。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六节 无为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