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虛空無爲:虛空的解釋有二:一爲空間的虛空,二爲以虛空比喻無爲,則稱爲虛空無爲。世間人認爲虛空無所爲,然而卻包含了空氣、人類、山河大地、樹木花草等萬物,所以佛陀以虛空來比喻無爲。但是,以正確的佛法來說,吾人眼前所見的虛空是有爲法,千萬別把它當成無爲法。因爲我們眼前所見的虛空,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去知道的,所以它們都是有爲法。比如:耳朵聽到很多聲音,就認爲很吵;當聽不到聲音時,就認爲很靜。“靜”是否是一個東西?吵聲是有一個聲相讓我們聽到;但是,靜絕不是一種聲音,沒有所謂的一種聲音叫做靜。靜是耳識聽不到聲音時的假名,對于不明白無爲的人來說,聲是有爲,靜是無爲;可是離開聲音、耳根,靜是不可得的,所以靜是依聲而建立起來的概念,依聲而存在、而生起,可見靜是有爲。同理可證,虛空是依物質、光線、眼根才能知道的有爲法。我們感覺不到物質的地方,即是虛空。聽不到聲音的地方,我們叫它爲靜。凡是通過眼睛來看,耳朵來聽,手來觸摸,而感覺到的是虛空,它(空間)是通過因緣而知道,可見它是有爲法。在衆生的感覺中,以爲它什麼都沒做,所以佛陀經常比喻我們的心如虛空,能夠容納一切。雖然虛空是有爲,由于虛空離一切障礙,可以用它來比喻無爲,即是無爲法沒有造作;沒有障礙。佛陀用虛空來比喻無爲,是要告訴我們無爲的情形有如虛空那樣,所以說虛空無爲。唯識宗對虛空的解釋並非如上面所說,它認爲當修行者修行到內心有如虛空,無一物含容其中時,就無所造作,便能覺悟身心世界亦無一法可得,覺悟萬法本性是空、是無生滅、是無爲的,這就是虛空無爲。衆生把一切東西執著于心內,這就是所謂的有爲。所以虛空無爲是假名安立的。
⑵擇滅無爲:“擇”是智慧簡擇;“滅”是不生。當我們依智慧修行,覺悟到生死不可得,心無造作時,便能斷除一切煩惱,煩惱不生稱爲滅,此煩惱是依智慧之抉擇而滅,所以叫做擇滅。擇滅令心無造作,所以擇滅是無爲法。
⑶非擇滅無爲:有一些法不是通過擇滅而滅,它是修道者斷煩惱證得阿羅漢果後,因智慧現前,某一類法自然地不再生起,這類法對于阿羅漢是永不再生, 並非以智慧去滅,所以稱爲非擇滅無爲。那麼,這世間有什麼是屬于非擇滅無爲?它是怎樣地不生不滅,沒有造作?當修行者解脫時,某些法自然不生,並非智慧使它不生,只因缺因緣而不生。比如:某人瞋心重,它曾經造了一些令他墮落地獄的因緣,這是有爲,但今生修行解脫了,內心清淨無瞋心,因爲有智慧現前,過去曾經造了墮落地獄的果,不可能生起。但是,並不是那個業滅了,它不再生,也沒滅,叫做不生不滅;非擇滅無爲雖無造作、無抉擇,然而卻令某些惡業永遠無緣生起。打個比方說:佛陀住世時,有一個鴦掘摩羅比丘,在沒有遇到佛陀之前,是個殺人魔,曾經殺死九十九人。你們知道嗎?殺死這麼多人是要墮入地獄的。但是,當他接受佛陀的教誨後,出家修道,證得阿羅漢果;智慧的觀照力使他死時,過去所造的地獄業境也就不會現前。因爲過去其所造墮落地獄的業,沒因緣令它生起來;沒有因緣令它生,更不用談滅了,因爲沒生,哪兒有滅呢?所以就不生不滅。不是通過修行使那個業不生,而是羅漢果缺少生起某些惡業的因緣,所以那個業不生。因緣不能生起來。好象我們的煩惱要靠修行來解除,因爲只要缺緣,它就不能生了。阿羅漢有了擇滅無爲後,跟他有關的一些法不必通過擇滅,也能達到不生,這些叫做非擇滅無爲。一個人通過修行達到斷除煩惱,稱爲擇滅無爲。但是,過去所造的某些惡業不能再生,不生就不滅,就是無爲,這些法,叫做非擇滅無爲。
⑷不動無爲:修禅定者進入第四禅天的定中,死後升到四禅天,由于四禅天離一切苦、樂受,唯有舍受,雖然他的第六識還是有生滅,但是當時世間的一切怎樣變化都與他無關,他在定中如如不動。因爲他在定中沒有任何新的造作,舊的東西也不影響他,稱爲不動無爲。
⑸想受滅無爲:修行者進入滅盡定,當時他的一切妄想都不生,沒有起我執,一切執著都沒有。因爲當時他沒有造作,沒有生也沒有滅,所以稱爲想受滅無爲。
想受滅無爲是前七個識在當時真實的不生,沒有生就沒有滅;所以是無爲。但是,在不動無爲的第四禅天中,第六識還是有生滅的,只是當時世間的一切變化與他無關,才叫它爲無爲。
⑹真如無爲:這即是諸法的實性。“真”是真實不虛、不假;“如”是不改變、不動的意思。佛法說世間有一種法,所謂的真如法,它是如如不動的法性。因爲凡夫不明白,認爲世間的一切都有生滅,甚至執著生滅中有一個永恒的實體,所以佛陀爲我們說無常。但是可憐的凡夫一聽到無常,就會執著一切都是無常,偉大慈悲的佛陀就告訴我們,有一些法不是無常的,不在常與無常裏面,它不動,而且是一件真實的事情,所以叫它做真如。
世間一切的生滅,並不是實在的,而是衆生執著以爲有。現以觀看電影爲例:電影的劇情中有人出生,有人去世,有人打架,有愛情故事等情節。你觀看電影完畢後,有沒有想到那張銀幕一動也不動?沒有。真如就好象電影院中的銀幕,在其上有燈光色影閃來閃去,雖然觀衆覺得有很多東西在變化,但它什麼也沒變。佛陀告訴我們,在生滅無常的萬法(光影)中,有如如不動的一面(銀幕),這就是真如。這是針對生滅而說的,故其亦爲假名安立。《唯識叁十頌》中的第一句話說:“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這句話的意思是:由于假立我和假立法的言說,使我們生起種種法相,而在這種種法相上輾轉不停。有爲、無爲是如此,真如、生滅也一樣,我們千萬不要執著有一個真實的真如。真如是告訴我們一切法的法性,本來沒有生滅變化,如如不動,此即是真如無爲。
以上六種無爲,皆是依據真如無爲而分別命名的。比方說:我們以前所講的忿、恨、惱、害和嫉等,皆是因爲瞋而另外分別命名的。因爲在不同的現象中闡述無爲,就有不同的名稱,總括講演真如無爲即可。無爲和有爲都是佛陀假名安立,《解深密經》說:“有爲法是佛陀的一種名相的安立,無爲法也是一種名相的安立,其目的是爲我們衆生解釋世間的真理。”佛陀覺悟的當天說:“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意思即是說:“涅槃是離開妄想,不在語言的範疇”,所以不可以用語言來闡明。但是,沒有用語言開示,衆生不明了,所以佛陀以語言來弘揚佛法。同樣地,有爲和無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講演出來讓我們明白的。我們這樣的了解,還是在語言上打轉,所以真實覺悟的真相是不可以用語言表達的。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第六節 無爲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