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三节 心所有法▪P6

  ..续本文上一页.邪见:谤无因果(业因果)、无作用(转世、父母),无事实(佛、阿罗汉)。谤无因果,起种种邪见。认为做善无善报,做恶也无恶报,此是无果。有些人认为人的出生是“无因”的,就是由父母生出来;死后一了百了,即是“无果”。有些人认为鸡鸭是生下来让人吃的,杀死鸡鸭无需受报,此属于“无果”。世间有三世,即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但他不相信,此即是“无作用”;对佛陀所说的三宝、四圣谛等,以为“无事实”,而加以毁谤。

  4.见取见:执取诸见为己见,认为此见是最优胜的,最正确的,而生起斗争,称为“见取见”。执取前面四个见,认为是最正确的,也是见取见;比如:你认为人死了一了百了,此是“边见”中的“断见”,而你却执著认为这种见解是正确的,这个执著称为“见取见”。世间人往往执著自己的思想、知见是正确的,别人的是错误的,乃至执著正确的知见是对的,亦是见取见的烦恼在作怪,并非我见。

  5.戒禁取见:戒禁就是戒律。就是在戒律上所起的邪见,执著不正确之戒律。例如:执自己所持的戒律,可得到解脱,证悟涅槃的境界,当然其所持的戒律是随顺诸种邪见的戒律━━不契事理、不合解脱的。譬如在印度有人执持极端的苦行为戒,身无衣蔽体,夜里卧荆,甚至食草饮尿,以为如此苦行能修得涅槃之果。其实这般修法无利于解脱和离苦,只能归为愚蠢的外道罢了。

  印度的一种外道,妄执不正确的戒律,他们持牛戒而食草,是知见上的迷惑,并且违反佛教基本教理,根本无助于修行解脱生死轮回之道。

  如果有人认为一定要吃素才能解脱,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菩萨道行者,为了避免因吃肉而要杀害众生,故持素,此是慈悲心的表现,并非为了要解脱而吃素。如果吃素能解脱,牛羊早就解脱了。

  这六根本烦恼中的贪、瞋、痴称为三毒。贪、瞋、痴、慢、疑为“五钝使”(思惑)要修道才能断除。不正见中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称为“五利使”(见惑)要见道时才能完全立刻断除。五钝使和五利使全称为十根本烦恼,也叫做十惑。初果圣者断除疑、身见、戒禁取见三结。凡夫时常生起这些烦恼,但在听闻佛法后,我们就会除掉戒禁取见、身见、边见,然后慢慢地除去所有的不正见。(五)随烦恼位:有小、中、大之别。

  一名随惑。即是跟从贪、瞋、痴、慢、疑、不正见六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叫做随烦恼。它们都是属于心所生法,所以又称为心所,共有二十个。随烦恼根据心所作用力的强弱可分为三种类:一者大随烦恼,二者中随烦恼,三者小随烦恼。小随烦恼的作用虽最弱,然而它是最容易发觉到;反之,大随烦恼的作用力最大,却是最难觉察到的。

  ┏忿、恨、恼、害、嫉━━━━━━━━━以瞋为体

  ┃诳、憍、悭━━━━━━━━━━━━━以贪为体

  ┏小随烦恼┃覆━━━━━━━━━━━━━━━━━以贪、瞋为体

  ┃┗谄━━━━━━━━━━━━━━━━━以贪、痴为体

  随┃┏无惭┒

  烦┃中随烦恼┩┣━━━━━━━━━━━━━━┒

  恼┃┗无愧┛┃

  二┃┃有别体━━实法

  十┃┏不信、懈怠、惛沉、掉举、散乱━━━┛

  ┃┃放逸━━━━━━━━━━━━━━━━以贪、瞋、痴、懈怠为体

  ┗大随烦恼┃失念━━━━━━━━━━━━━━━━以贪、痴为体

  ┗不正知━━━━━━━━━━━━━━━以慧、痴为体

  (1)小随烦恼:行相互违,各别生起,共有十种。

  1.忿:对现前逆境,如:有人责骂你,你不能忍受,起瞋心。2.恨:对过去的忿境怀怨不舍,在内心热恼的心理,比如说:现在人家骂你,你在做其他事务,不理会它,过后再想起就生起瞋恨之心。豪爽粗犷的人怀恨心少,忿怒后就没事了;城府很深的人,忿心起时不出声色,但怀恨在心,机缘成熟就会报仇,此种人高深莫测。有些人现在你讲他几句,他若无其事,但过后越想越恨。有些瞋心重者,可怀恨一生;有些则要与其所瞋恨的人同归于尽,把瞋恨的心延续到下一世去。中国人讲女人怀恨三年,意思就是说女人把事情挂在心上,念念不忘,即是恨的心理。

  “忿”与“恨”都是属于瞋心,但它们生起的因缘不一样。忿是有境界当前,遇到不如意的境而起瞋心;恨是忿怒后一直想起刚才的事故,怀怨不舍。

  3.恼:当忿或恨时,越想越苦恼,身心不自在地烦躁恼热,心跳加速,热血奔腾,并以粗暴言行强扰他人,或疾言厉色地怒骂别人,使他人也苦恼。但有些人生气时,并非损害他所瞋恨的对象,而是以丢东西来发泄心头之恨,这就是恼的行为。他不打人,但打东西,过后才满意。

  4.害:恼后就无悲愍及爱心,常以打、杀、恐吓等侵损逼害众生。就好象他对我不仁,我就对他不义。

  恼与害之差别:有些人“害”的烦恼少,被人欺负,只会在那儿“恼”罢了,即使他很苦,也不敢害人,这种人就是有良知,有慈悲心者,他没能力反抗,因为不敢害人;反之,有一些人有害的烦恼,心肠毒辣、残酷,苦恼之后就要去对付别人,这就是由“恼”转为“害”。有些人很残酷,路过见到一些猫、狗等小动物,他都无缘无故地踢一脚,这是没有恼,但是有害的心理,没有慈愍心;看到蛇、蟑螂就一定要打死,看到蟑螂讨厌是因为恼、忿、恨、害,所以打;但是看见青蛙也要打死,那就是单纯的害心在作用,他并没有瞋恨,但有此侵犯众生的业习。害心重的人才狠心做出杀人放火、抢劫等丧尽天良的勾当。这世间就是有一些没有慈悲心的人,经常损害别人。以上四个心所,都是属于瞋心的一部分。“害”心也是一种瞋心,虽然有时害心不随伴忿恨心生起,但是,有害心的人前世必定瞋心重,经常损害众生,形成了业习,结果遇到众生就要损害。

  5.嫉:即妒忌,不能忍受他人之成就、优胜而起瞋心。有些人妒忌别人的名誉、地位、才学、仪表、财富等等。爱美的女人妒忌别人比自己漂亮;妒忌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聪明;别人做事有成就被赞叹,而令你生起妒忌。如果一个爱美的人,也会妒忌别人的太太比他的漂亮。此烦恼是与他人无关,没人惹你,是自己不能忍受别人比你优越,而生起妒忌的心理。

  这几种心所,相信在座各位或多或少都会有吧?大家应该心知肚明。

  6.诳:即是矫诳不实的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就会假装有德而大言不惭,以欺骗他 人获得利养。有些人爱名,就假装有才有德。例如有些人暗地里专门做伤天害理的事,但是他又爱名,就到处慷慨捐款,做社会名流。又有如别人问你一个问题,你不会,但为了表示你的学问渊博,你就不自量力地乱答;或是原本你无能力,却假装自己有能力办事,这些都称为诳。诳是欺骗心的意思,它的起因是贪求名利,这种人特别爱名。同样地,贪求财利的人也会如此。有此心态者都有进取心,求上进,往上爬。7.谄:即是谄曲不直的心理。以言行隐藏过失,并奉承他人,以免名利有损。这是为了取信于别人。拍马屁是一种谄;小孩子做错事后,往往为了怕被打而表现乖;为了工作或利益,而讨好别人,即是所谓的谄媚,这都是谄的心态。谄具有贪以及愚痴的心理,因为贪名是愚痴的。

  诳与谄之不同:诳是以欺骗来争取到名利,谄是用奉承保存其名利。

  8.覆:覆为行动并没有造善业或恶业,而是对于自己所做的罪恶,隐藏不愿让人知道的心理。不论好人或坏人都会有此种心理。例如犯戒后,心想幸好没人知道,这就是覆的烦恼。

  一个行为不好的人很可能诳与谄;但是一个行为好的人,经常会有覆的心理,因为丑事不可外扬,让人知道。

  谄与覆之不同:覆是隐藏自己的过失,不愿人知,他并没有对他人有特别的意图;谄是当你知道某人能给予你利益时,就隐藏自己的过失,以便对方相信你,希望能从那儿沾到一点儿甜头,得到一些好处。

  9.憍:对自己的学德、财产、成就等染著喜跃,沾沾自喜,而生起骄傲的心理。即是执著我们的名利、才学、家族、地位等等,内心非常高兴、满意。此烦恼不一定要向人家表示,只要内心生起“我是个了不起的人”,即是憍。甚至于写了几个字,有人欣赏,他都满意,也即是憍。这种心态并非和人比较,生起傲慢的心看低人,而是认为自己的东西有人欣赏、很好,内心很高兴执著它。

  憍与慢不同:憍是自己做事有了成就,产生高傲的心理;慢是以自己的能力与别人相比,自己认为比他人高一筹,而心高举。

  10.悭:即是悋惜、悋悭。于财、于法,悋惜不肯惠施的心理。中国人的秘方、秘法不外传人,即是悭的心理。悭是因为贪而形成的一种吝啬,它是贪的一种变相。但是悭与贪不同,“贪”是希求多;“悭”是拥有很多财物,而舍不得施于他人。有些人有贪,没有悭;但悭的人一定贪,贪的人不一定悭;因为有些贪心重的人,有人来向他乞求,他愿意施舍;悭的人贪得无厌,哪儿愿意给人?所以悭的人对于自己的财物、知识、能力都不愿与人分享。悭的人最怕见到乞丐,最怕别人叫他做好事━━布施。因为悭的烦恼很重,自己挨饿也愿意,好象有些财主因为悭而饿死。

  这十种心理都是贪、瞋、痴所引起,它们的活动是个别生起来的。即是你忿时没有恨;当你忿后,你恼、恨,就没有忿。它们个别间隔生起,忿了就恼,恼了又忿,但是忿和恼不会同时生起。它们的活动范围很小,只局限某些外境,并且不是时时生起,故称之为小随烦恼。

  (2)中随烦恼:与一切不善心俱起。我们心中有不善的大、小随烦恼生起时,因为心中无惭愧,令其他的烦恼继续活动。我们有时起善、恶、无记的心,而此无惭、无愧的心所,跟随着贪、瞋、痴、慢、疑等恶的心所同时出现,它的作用力比较重,故称为中随烦恼,共有两种。

  1.无惭:自己没自尊,对自己之过失及缺点,…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三节 心所有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