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三节 心所有法▪P5

  ..续本文上一页知是对或是错,不能明辨是非,就产生愚痴。实际上世间的种种事物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但你要美满、美好。好的你要,坏的你不要,好坏在一起时,不能分辨是非,而产生不知取舍,结果不知如何是好,这就是愚痴。

  我们对事理不明白,不知晓,也是愚痴。比如:有人对四圣谛、三宝的实、德、能(真实、功德、自能修成)不能信受。即是说对于真理的实、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这三件事情迷惑,没有信心;我们不知道有业力的作用,这也是愚痴。当我们愚痴时,往往会做出各种傻事,比如:看到人受病苦的折磨时,我们可怜他,认为反正他是要死了,不如把他人道毁灭,让他早曰解脱。因为我们不明白病苦自有病的因果业报,绝不会因为断了他的命就可以解脱。今生他要受如此病苦,即使把他杀了,下一世还是要受这种苦,这是逃不掉的,这是对事理不明白而产生的愚痴。

  这两种痴都是属于第六识的痴,依《大乘百法明门论》说,吾人还有在第七识(末那识)中作用的痴,即是我慢、我爱、我执。所谓我慢是下面七慢之一,为踞傲的意思。即侍从所执之我的贡高心。我爱是指贪爱自我之意。末那识念念恒审思量,执著第八识是我,即是执著五蕴中有一个“我”。

  “我执”有第六识与第七识的差别,在第六识是思想上的迷惑,是一种错误的见解,所以称为我见。在第七识是行为上的迷惑,是业习造成执著我的心理行为,简称为我慢。我们心中的见解与行为不一定是一致的,譬如有些人认为抽鸦片对身体好、能治病,那是一种错误的见解,即是思想上的迷惑;如果是贪抽鸦片,是一种贪的行为,即是行为上的迷惑。当一个明白鸦片不好,思想上不想再抽,然而心理行为上却戒除不了。同样的,听闻佛法后,相信“无我”只不过是减轻了第六识上的“我执”,甚至于证悟初果的圣者已无“我见”,但还有第七识的“我执”。无明即是愚痴,此是每个众生皆具有的烦恼,除非是证悟阿罗汉果的圣者,无痴的心所念念现前,才不再愚痴。凡夫经常生起愚痴之心,虽然有时也有能力分辨是非,生起无痴的心,但不是念念现前,所以经常都在愚痴当中。

  (4)慢:就是贡高我慢,恃己凌人的心理。即是仗着自己的权威、势力,以及富贵、聪明、知识、漂亮、家族等,卑视他人的心理。这共有七,其情形如下

  ┏1.慢:┏⑴于劣计己胜━━━━━━━━━━━━下品

  ┃┗⑵于等计己等━━━━━━━━━━━┓

  ┃┃中品┃2.过慢:┏⑶于等计己胜━━━━━━━━━━━┛

  ┃┗⑷于胜计己等━━━━━━━━━━━┓

  ┃3.慢过慢:⑸于胜计己胜┃上品

  七慢┃4.卑慢:⑹他多胜谓己少劣━━━━━━━━━┛

  ┃5.我慢:┏⑺于自最胜五蕴依身━━━━━━━━┓

  ┃┃┃我蕴

  ┃┗⑻计我我所自恃高举━━━━━━━━┛

  ┃6.增上慢:⑼于自少分胜德计己得全分胜德━━━┓

  ┃┃胜德

  ┗7.邪慢:⑽于己全无胜德计己有胜德━━━━━┛

  七慢:

  1.慢:

  于劣计己胜:比己低劣者,我们执著比他殊胜,内心高举,产生傲慢的心理。比如:你是大学生,他是小学生,在学问方面你胜过他,本来你比他有学问就算了,但你内心提高自己━━了不起,他是笨蛋,这就是慢在作怪。此种慢不太严重,是属于下品慢。于等计己等:于己平等资格者,你执著认为跟他一样。比如:有人提起某某人是大学生,你的慢心一起,就说我也是呀!此属于中品慢。

  2.过慢:

  于等计己胜:于己平等资格者,你执著认为胜过他。比如:他是黑人律师,你是白人律师,同样是律师,而你却认为白人律师比黑人律师殊胜。此种慢心是不符合事实的,它的生起是与平等资格的人相比,却认为自己比他人殊胜。这种人特别爱名。此属于中品慢。

  于胜计己等:对于胜过己者,你认为他没什么了不起,你也能跟他一样。比如:某人的能力并不强,但却认为如果他被当选为总理,他也能与李光耀总理一样,把新加坡治理得很好。此是属于上品慢。

  3.慢过慢:

  于胜计己胜:对于能力比你强的人,你执著胜过他。比如:做母亲的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最聪明。如果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聪明,她就要找种种理由来证明她的孩子比对方的聪明。

  4.卑慢:

  他多胜谓己少劣:对于能力比你强的人,你执著只输他少许,比如:别人称赞邻居的儿子考第一名,你的儿子刚好及格,你却不认输,认为自己的儿子也不差。

  这四种慢都是好强、好胜、爱名的心理在作怪,纯粹是属于傲慢。

  5.我慢:

  此慢与前四种不一样,与别人无关,它才是真正的根本烦恼。此慢很严重,很多烦恼从此而生。此慢是于自最胜五蕴依身,计我我所自恃高举。此即是我们在五蕴的身心中执著我、我所,然后自我提高,就叫我慢。前四种慢是与别人比较后所产生的,我慢却不需要,比如投生在无色界的众生,都是独处在定境中,没有其他众生和他在一起,此我慢依然存在,执著自己是最殊胜的,认为其所拥有的东西是最好的。

  6.增上慢:

  于自少分胜德计己得全分胜德,此慢纯粹是指修行人而言。即当一个人修行时,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就是增上慢在作怪。例如:修行者还未证得阿罗汉果,却自以为已证得,他就跟人说他是阿罗汉了,此种人称为增上慢人。

  7.邪慢:

  于己全无胜德计己有胜德:自己本来是没道德、没德行的人,却表现出自己是世间最了 不起的大好人。比如:一些人在暗地里干见不得人的勾当,表面上却表现得象个社会栋梁,慷慨解囊的慈善家,然后也自以为是个大慈善家。(5)疑:就是踌躇、怀疑的心理。即是对迷悟因果的道理,犹豫不决的心所,它会障碍我人的修行与修学佛法。

  历史记载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修道成佛,解脱生死,你却认为有烦恼怎么能够解脱生死呢?对此真理产生不信的心理,称为疑。此怀疑使我们不能接受真理,并非真理不可让人怀疑,而是我们内心对于任何事情都存有怀疑之心,这是一种烦恼。比如:我告诉你们,我的俗姓是“苏”,有人听了就相信,但有些人听了就会产生“是不是姓苏?”此怀疑之心,就是他内心的一种烦恼。又再打个比方:“美国太空人已登上月球。”有人听了就产生“是不是真的呀?”他根本不想去寻找答案,不去了解,就直接产生怀疑,这种“疑”的心理状态,就是烦恼。我们对某些事理,在还没有真正了解之前是可以持有怀疑的态度。当我们真正彻底明了后,就能接受、相信它,这种怀疑的态度佛法可接受。

  此“疑”根本烦恼是对迷悟因果的道理,犹豫不决。即是吾人听讲四圣谛的道理后,还抱着怀疑的态度。在佛经中说:如果一个人还没证悟初果,他对四圣谛、三宝多少会有疑问。这疑问我们可以保留,但因此而妨碍我们证悟初果。有些人说他对某种修行方法深信不疑,但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修行后,如果没有证悟,就会生起疑问,怀疑起来。这并不表示当初他对某修行法门没有怀疑,而是他的疑心被信心遮盖住。“疑心”是一个很深的烦恼,它是根本烦恼之一。例如:有人对“四念处”这个修行法有信心,他用十多年去修学,但没有什么成就,就怀疑此修行法;因为没证悟,更怀疑那些证悟者修行证悟的成果是否是真实的,这就是疑的烦恼。对于一般凡夫来说,很深的“疑”烦恼是不容易发现的,除非我们面对修行、烦恼等磨练的时候,才可知道我们对佛法的道理是否是深信不疑。证初果者断戒禁取见、我见,对世间看得很清楚,对佛法就毫无怀疑了。

  (6)不正见:对于因果道理等起不正确之知见,也叫恶见,共有五种。

  1.身见:一名我见。即是对于五蕴假和合的身心,妄起实我、我所的迷执。梵名叫做萨迦耶见。执著世间有个身心是我,称为“我执”。我执有两种:在行为方面的我执就是“我慢”,它是第七识上的执著;在思想方面的我执称为“我见”,也叫做“身见”,此是第六识上的执著。“见”即是“知见”,就是我们对世间起种种的见解。它是一种知识,会误导我们,如果我们明白个中的道理,即可放弃它。“我见”是一种思想上的烦恼,是知见上的执著,即是我们的第六意识认为有五蕴假合的身心━━我、我的东西━━我所。我们可通过明了“无我”的道理,破除“我见”故不正见容易破除。证初果的圣者没有“身见”,也没有“恶见”,他的第六识再也不会去思维有一个“我”,然而第七识中依然还有“我慢”,故“我执”尚未破除。我执并非是听完无我,相信无我,也确定无我的道理是正确后,就无此烦恼,而是放下我见的烦恼罢了。我执中的“我慢”是我们内心中根深蒂固的烦恼,碰到任何一件事物,我们就有一个心境内、外的对立;外面的是外境,里面的是我。因为有我执就会生起贪生怕死的念头,就会起贪、瞋、痴等烦恼。譬如对“无我”的道理深信不疑的人,被人用刀子威胁时,他会怕死,此怕死的行为不是我见,而是我慢。“我慢”不可凭听讲道理来破除,它必须以修道来断除。

  2.边见:具说边执见。就是执著己身的邪见。

  最基本、最普通的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边见生起之因是由于身见,在追寻 “我”的存在时而生起的。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即使是下一世还是这个我,这是“常见”。执著世间有一个我,认为我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此称为“断见”,故有些人遇到困难、挫折,不能活下去的时候,就以为跳楼自杀能解决一切烦恼问题。此边见是每个凡夫皆具有的烦恼,其中也包括科学家。常、断二见是最基本的边见,其余还有好多,好象:世界有没有开始与终点;它没开始而忽然形成的;或者执著它原来就存在;永远就存在着等等,都是断见和常见在作怪。因为这种种的“见”都是两极端,故叫做边见。

  3…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三节 心所有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