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是對或是錯,不能明辨是非,就産生愚癡。實際上世間的種種事物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但你要美滿、美好。好的你要,壞的你不要,好壞在一起時,不能分辨是非,而産生不知取舍,結果不知如何是好,這就是愚癡。
我們對事理不明白,不知曉,也是愚癡。比如:有人對四聖谛、叁寶的實、德、能(真實、功德、自能修成)不能信受。即是說對于真理的實、叁寶的功德、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這叁件事情迷惑,沒有信心;我們不知道有業力的作用,這也是愚癡。當我們愚癡時,往往會做出各種傻事,比如:看到人受病苦的折磨時,我們可憐他,認爲反正他是要死了,不如把他人道毀滅,讓他早曰解脫。因爲我們不明白病苦自有病的因果業報,絕不會因爲斷了他的命就可以解脫。今生他要受如此病苦,即使把他殺了,下一世還是要受這種苦,這是逃不掉的,這是對事理不明白而産生的愚癡。
這兩種癡都是屬于第六識的癡,依《大乘百法明門論》說,吾人還有在第七識(末那識)中作用的癡,即是我慢、我愛、我執。所謂我慢是下面七慢之一,爲踞傲的意思。即侍從所執之我的貢高心。我愛是指貪愛自我之意。末那識念念恒審思量,執著第八識是我,即是執著五蘊中有一個“我”。
“我執”有第六識與第七識的差別,在第六識是思想上的迷惑,是一種錯誤的見解,所以稱爲我見。在第七識是行爲上的迷惑,是業習造成執著我的心理行爲,簡稱爲我慢。我們心中的見解與行爲不一定是一致的,譬如有些人認爲抽鴉片對身體好、能治病,那是一種錯誤的見解,即是思想上的迷惑;如果是貪抽鴉片,是一種貪的行爲,即是行爲上的迷惑。當一個明白鴉片不好,思想上不想再抽,然而心理行爲上卻戒除不了。同樣的,聽聞佛法後,相信“無我”只不過是減輕了第六識上的“我執”,甚至于證悟初果的聖者已無“我見”,但還有第七識的“我執”。無明即是愚癡,此是每個衆生皆具有的煩惱,除非是證悟阿羅漢果的聖者,無癡的心所念念現前,才不再愚癡。凡夫經常生起愚癡之心,雖然有時也有能力分辨是非,生起無癡的心,但不是念念現前,所以經常都在愚癡當中。
(4)慢:就是貢高我慢,恃己淩人的心理。即是仗著自己的權威、勢力,以及富貴、聰明、知識、漂亮、家族等,卑視他人的心理。這共有七,其情形如下
┏1.慢:┏⑴于劣計己勝━━━━━━━━━━━━下品
┃┗⑵于等計己等━━━━━━━━━━━┓
┃┃中品┃2.過慢:┏⑶于等計己勝━━━━━━━━━━━┛
┃┗⑷于勝計己等━━━━━━━━━━━┓
┃3.慢過慢:⑸于勝計己勝┃上品
七慢┃4.卑慢:⑹他多勝謂己少劣━━━━━━━━━┛
┃5.我慢:┏⑺于自最勝五蘊依身━━━━━━━━┓
┃┃┃我蘊
┃┗⑻計我我所自恃高舉━━━━━━━━┛
┃6.增上慢:⑼于自少分勝德計己得全分勝德━━━┓
┃┃勝德
┗7.邪慢:⑽于己全無勝德計己有勝德━━━━━┛
七慢:
1.慢:
于劣計己勝:比己低劣者,我們執著比他殊勝,內心高舉,産生傲慢的心理。比如:你是大學生,他是小學生,在學問方面你勝過他,本來你比他有學問就算了,但你內心提高自己━━了不起,他是笨蛋,這就是慢在作怪。此種慢不太嚴重,是屬于下品慢。于等計己等:于己平等資格者,你執著認爲跟他一樣。比如:有人提起某某人是大學生,你的慢心一起,就說我也是呀!此屬于中品慢。
2.過慢:
于等計己勝:于己平等資格者,你執著認爲勝過他。比如:他是黑人律師,你是白人律師,同樣是律師,而你卻認爲白人律師比黑人律師殊勝。此種慢心是不符合事實的,它的生起是與平等資格的人相比,卻認爲自己比他人殊勝。這種人特別愛名。此屬于中品慢。
于勝計己等:對于勝過己者,你認爲他沒什麼了不起,你也能跟他一樣。比如:某人的能力並不強,但卻認爲如果他被當選爲總理,他也能與李光耀總理一樣,把新加坡治理得很好。此是屬于上品慢。
3.慢過慢:
于勝計己勝:對于能力比你強的人,你執著勝過他。比如:做母親的都認爲自己的孩子最聰明。如果別人的孩子比自己的聰明,她就要找種種理由來證明她的孩子比對方的聰明。
4.卑慢:
他多勝謂己少劣:對于能力比你強的人,你執著只輸他少許,比如:別人稱贊鄰居的兒子考第一名,你的兒子剛好及格,你卻不認輸,認爲自己的兒子也不差。
這四種慢都是好強、好勝、愛名的心理在作怪,純粹是屬于傲慢。
5.我慢:
此慢與前四種不一樣,與別人無關,它才是真正的根本煩惱。此慢很嚴重,很多煩惱從此而生。此慢是于自最勝五蘊依身,計我我所自恃高舉。此即是我們在五蘊的身心中執著我、我所,然後自我提高,就叫我慢。前四種慢是與別人比較後所産生的,我慢卻不需要,比如投生在無色界的衆生,都是獨處在定境中,沒有其他衆生和他在一起,此我慢依然存在,執著自己是最殊勝的,認爲其所擁有的東西是最好的。
6.增上慢:
于自少分勝德計己得全分勝德,此慢純粹是指修行人而言。即當一個人修行時,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就是增上慢在作怪。例如:修行者還未證得阿羅漢果,卻自以爲已證得,他就跟人說他是阿羅漢了,此種人稱爲增上慢人。
7.邪慢:
于己全無勝德計己有勝德:自己本來是沒道德、沒德行的人,卻表現出自己是世間最了 不起的大好人。比如:一些人在暗地裏幹見不得人的勾當,表面上卻表現得象個社會棟梁,慷慨解囊的慈善家,然後也自以爲是個大慈善家。(5)疑:就是躊躇、懷疑的心理。即是對迷悟因果的道理,猶豫不決的心所,它會障礙我人的修行與修學佛法。
曆史記載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修道成佛,解脫生死,你卻認爲有煩惱怎麼能夠解脫生死呢?對此真理産生不信的心理,稱爲疑。此懷疑使我們不能接受真理,並非真理不可讓人懷疑,而是我們內心對于任何事情都存有懷疑之心,這是一種煩惱。比如:我告訴你們,我的俗姓是“蘇”,有人聽了就相信,但有些人聽了就會産生“是不是姓蘇?”此懷疑之心,就是他內心的一種煩惱。又再打個比方:“美國太空人已登上月球。”有人聽了就産生“是不是真的呀?”他根本不想去尋找答案,不去了解,就直接産生懷疑,這種“疑”的心理狀態,就是煩惱。我們對某些事理,在還沒有真正了解之前是可以持有懷疑的態度。當我們真正徹底明了後,就能接受、相信它,這種懷疑的態度佛法可接受。
此“疑”根本煩惱是對迷悟因果的道理,猶豫不決。即是吾人聽講四聖谛的道理後,還抱著懷疑的態度。在佛經中說:如果一個人還沒證悟初果,他對四聖谛、叁寶多少會有疑問。這疑問我們可以保留,但因此而妨礙我們證悟初果。有些人說他對某種修行方法深信不疑,但經過一段長時間的修行後,如果沒有證悟,就會生起疑問,懷疑起來。這並不表示當初他對某修行法門沒有懷疑,而是他的疑心被信心遮蓋住。“疑心”是一個很深的煩惱,它是根本煩惱之一。例如:有人對“四念處”這個修行法有信心,他用十多年去修學,但沒有什麼成就,就懷疑此修行法;因爲沒證悟,更懷疑那些證悟者修行證悟的成果是否是真實的,這就是疑的煩惱。對于一般凡夫來說,很深的“疑”煩惱是不容易發現的,除非我們面對修行、煩惱等磨練的時候,才可知道我們對佛法的道理是否是深信不疑。證初果者斷戒禁取見、我見,對世間看得很清楚,對佛法就毫無懷疑了。
(6)不正見:對于因果道理等起不正確之知見,也叫惡見,共有五種。
1.身見:一名我見。即是對于五蘊假和合的身心,妄起實我、我所的迷執。梵名叫做薩迦耶見。執著世間有個身心是我,稱爲“我執”。我執有兩種:在行爲方面的我執就是“我慢”,它是第七識上的執著;在思想方面的我執稱爲“我見”,也叫做“身見”,此是第六識上的執著。“見”即是“知見”,就是我們對世間起種種的見解。它是一種知識,會誤導我們,如果我們明白個中的道理,即可放棄它。“我見”是一種思想上的煩惱,是知見上的執著,即是我們的第六意識認爲有五蘊假合的身心━━我、我的東西━━我所。我們可通過明了“無我”的道理,破除“我見”故不正見容易破除。證初果的聖者沒有“身見”,也沒有“惡見”,他的第六識再也不會去思維有一個“我”,然而第七識中依然還有“我慢”,故“我執”尚未破除。我執並非是聽完無我,相信無我,也確定無我的道理是正確後,就無此煩惱,而是放下我見的煩惱罷了。我執中的“我慢”是我們內心中根深蒂固的煩惱,碰到任何一件事物,我們就有一個心境內、外的對立;外面的是外境,裏面的是我。因爲有我執就會生起貪生怕死的念頭,就會起貪、瞋、癡等煩惱。譬如對“無我”的道理深信不疑的人,被人用刀子威脅時,他會怕死,此怕死的行爲不是我見,而是我慢。“我慢”不可憑聽講道理來破除,它必須以修道來斷除。
2.邊見:具說邊執見。就是執著己身的邪見。
最基本、最普通的有二種:一者常見,二者斷見。邊見生起之因是由于身見,在追尋 “我”的存在時而生起的。執著世間有一個永恒的我,即使是下一世還是這個我,這是“常見”。執著世間有一個我,認爲我死後一了百了,什麼都沒有了,此稱爲“斷見”,故有些人遇到困難、挫折,不能活下去的時候,就以爲跳樓自殺能解決一切煩惱問題。此邊見是每個凡夫皆具有的煩惱,其中也包括科學家。常、斷二見是最基本的邊見,其余還有好多,好象:世界有沒有開始與終點;它沒開始而忽然形成的;或者執著它原來就存在;永遠就存在著等等,都是斷見和常見在作怪。因爲這種種的“見”都是兩極端,故叫做邊見。
3…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第叁節 心所有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