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果它不在车里面,你就没有那种心。因此,根本烦恼和随烦恼都不是我。
(2)烦恼之除灭:我们过去业中带来无数无量的烦恼,那要如何灭除它?我们从因缘法来看:有因有缘诸法就生。同样地,有因有缘诸法就灭;所谓灭并非消灭,而是不生。比如:一粒绿豆,水中生长出豆芽;如果把它煮来吃,那绿豆绝对长不出豆芽;不是绿豆里的豆芽灭了,而是永远不能生了。同样地,我们有种种烦恼及业因,随外缘转变,能令烦恼生起,也能令烦恼不生。因为我们迷惑,没有智慧观察,所以烦恼有缘生起。但是,如果我们以智慧观照,生起正念、正知,就能令过去烦恼的因不能形成果。所以修行者解脱烦恼,并非灭尽过去所有的烦恼,只要智慧证悟,念念生起智慧心,那烦恼就不生,此即是烦恼的解脱。
(3)烦恼是苦,苦不一定有烦恼。证悟有余涅槃的罗汉,在进入无余涅槃之前还有行苦。业种子以烦恼为助缘而加速受报,并造新殃。业种子无烦恼为助缘便不得增长,然非断灭。烦恼虽无自性,空无人我,但因果业报不虚。
(六)不定位:
这是通善、恶、无记三性,而无法记别的心所。这共有四种:悔、眠、寻和伺。
(1)悔:追悔的意思。对于已作,未作的行为,追悔的心所,又称为恶作。所谓恶作就是恶所先作,即是对于先前所作之事,觉得不值、后悔的心理。然而所后悔的事有善、恶之分,例如:做恶事而后悔,此悔为善;做善事而后悔,此悔为恶;生起恶心但未做恶事,后悔我为何不做此恶事,此悔即为恶。好象瞋心起后要杀那个人━━恶心,但良心发现没杀他,过后非常后悔为何不杀,此心即是恶的。悔心所之善、恶,要视当时的用心而定,由于其善、恶不定,所以称为不定心所。
(2)眠:不能分明地缘取外境的心所。即是心里暗昧,令身不自在的心作用,也就是睡眠的心态。睡眠过度是懈怠、懒惰,属于恶的;为了养足精神做事而有适当的睡眠,是属于善的;完全不睡,无精打采,没精神做事是不对的。有些具有深厚禅定工夫者,可令其眠心所不生。
睡眠与惛沉的不同在前面已解释,现在就不多加解说。
(3)寻:即是寻求。这是令心于言说的境界,粗略地推求的心所。好奇心就是这种心所在作怪。比如:遇见什么事情都要追根究底,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心理,这就是寻。(4)伺:即是伺察。就是对于言说的境界,加以详细推求的心理。
“寻”和“伺”心所其性善、恶不定:寻、伺善事就是善的;寻、伺恶事就是恶的。遍行、别境心所是属于不善不恶性;善心所肯定是属于善性;根本烦恼、大、中、小随烦恼是属于恶性;悔、眠、寻、伺这四个心所不一定是善或恶,其性不定,所以是属于不定心所。
我已经把所有的心王和心所解释过了,现在让我们来看心王和心所的作用:
心王(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依根生起,唯识宗说:“第七识依第八识生,第八识则自己生起。”心所则随着心王而生,此是它们的差别。心王和心所都是一念念的生灭心,不是连续,静止不动的心,它并非无缘无故地生起,皆有一定的因缘。比如:心王(眼识)依眼根接触色境,即是其生起的因缘;遍行心所依心王同时同境而生起、别境心所在遍行心所之后生起,烦恼心所(贪、瞋、痴)要在遍行、别境心所之后它才生起,所以它们的生起各有因缘。佛法中说:“凡是因缘所生法都没有主宰、非唯一。”好象你们坐在这里,眼睛生起眼识,是你要它生的呢?还是因缘所生?这心王肯定是因缘所生,不是你我可作主宰的。心所更不用讲,它要依靠心王而生。心所中的善心、烦恼等心都是随着因缘而生。上一回我举的例子:“你们坐在这里,没有令你生起瞋心的因缘,你瞋得了吗?”一定要有瞋的境来,那你瞋的烦恼就生起来了。所以:“因缘所生法,非唯一”这句话的意思是:“因缘所生法”不是唯一的,它是不同的心念一念念地在生灭。就好比眼识,它是无数的、念念在生灭变化的眼识,聚在同一界活动,佛陀把它称为眼识界,并非一个不变的眼识(心王)在作用。“即生即灭”之意是:我们的心王和心所生灭神速,它生起后一刹那很快就灭了,所以佛说“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即是此意。所谓观心无常,主要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识(心王)生灭无常;观法无我,不只是色法无我,包括种种的心法,也就是心所生法(法尘)里面没有一个我。
心王、心所和解脱的关系:
我们修学佛法,就是要解脱烦恼,然而并非把全部的心王、心所灭掉,才能解脱。我们的心所有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六种,叫做六位五十一心所。遍行、别境心所并不是烦恼,待会儿我才进一步地解释。现在让我们逐一地看每个心王与心所和解脱的关系。
善心所:解脱者━━阿罗汉都具有善心,他们的善心时时刻刻都现前;凡夫偶尔也会生起善心,但是善心生起后,接着就生起烦恼执著,使到将来得到善业。
烦恼心所:烦恼可分为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凡夫的烦恼有轻和重之别:欲界众生烦恼最重,色界、无色界较轻。解脱者的烦恼差别是:证初果的圣者断疑、戒禁取见、我见三结,是属于根本烦恼中的见和疑。戒禁取见和我见一断,其他的恶见也都断除;当恶见断除后,那对佛法就没有怀疑,所以证初果者对佛法有绝对的信心。根据经典上说,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是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和戒不坏信。他们对此四不坏信的信心很强,任何人都不可毁坏。证二果的圣者也断三结,瞋、欲贪(对欲界的贪求)减薄。众生的贪有三种类:一为欲贪,二为色贪,三为无色贪。欲贪是对欲界的景 物和事物起贪著心;色贪是对色界的定境起贪著的心;无色贪是对无色界的定境起贪著的心。证三果的圣者断除五下分结,即是疑、我见、戒禁取见(三结)、欲贪以及瞋心。证四果的圣者(阿罗汉)断除了五上分结,即是色界、无色界的贪、我慢、掉举以及痴五种烦恼。也即是说,阿罗汉断除了贪、瞋、痴、慢、疑和不正见六根本烦恼。因为随烦恼是跟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所以阿罗汉断除了六根本烦恼后,其随烦恼也就没因缘生起。
我慢与我见的不同:证初果的圣人没有“我见”,然而还有“我慢”。我见这主要是指第六识上的知见,它分别有一个我。此知见一破除,那“我见”就破除了。思想上无我见,然而我们心理行为还是时时执取它,这就是我慢;唯识宗说我们的第七识还有很深的执著,明明知道;完全了解“无我”的道理,然而到了生死关头的时候,怕“我”死掉,那就是我们很深的、看不到的第七识“我慢”的执著。
不定心所:凡夫的不定心所有时是属于善性,有时是属于恶性。证初果的圣者的不定心所肯定是属于善性。我们修行解脱烦恼,主要是断除根本烦恼、随烦恼,把不定心所转变成善性;令善心所一直生起,就是如此而已,并非灭尽所有的心念。在佛陀住世的印度,有些外道以为解脱就是使所有的心念不生起,他们就专门修“无想定”,死后就生到无想天,那边的寿命很长,没有机会听闻佛法,这倒不如堕落做畜生。因为堕落做畜生很快就会轮回到人道来,有机会见佛闻法,修行解脱。所以无想定对一个修行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虽然修行是要断除根本烦恼、随烦恼;转变不定心所为善性;保持善心所;觉悟遍行、别境心所,然而我们要明白烦恼生起的次序,才有办法除掉它。烦恼生起的次序:
心王的生起(以眼识为例):我们的眼睛看到红色的灯,即是眼睛接触到红色的法(色尘)。当眼睛接触色尘时,会生起一念的眼识去知觉它。眼识不能独立活动,这期间要配合作意心所(警觉的心)才会生起。比如:有人睡觉时,眼睛没有闭上,虽然眼睛接触到光线,他也不知不觉。又有些人在想事情,想到入神,看不到或听不到外面的事物,即是他没有在眼根或耳根那边作意。当作意心所在眼根作意时,眼根接触色尘,眼识就生起来了。眼识、眼根、色法和合产生“触”的心理作用,称为触心所;有了触就产生感受,感受有苦、乐、舍三种。眼睛接触到很强的光线,就觉得很难受;人类的眼睛接触到柔和的青、蓝两种颜色,就觉得舒服、快乐满心。我们“受”时就会生起“想”那是什么颜色;然后就会起“思”━━造作(造业)的心,内心反应,采取行动;然后别境心所━━欲、胜解、念、定、慧,随着外境个别、或二个、或五个心所一起生起;前面的遍行心所━━作意、触、受、想、思是随着眼识的生起而同时俱起。这五种心所遍于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时、一切俱,故称为遍行心所。
我们心王(眼识)的生起由作意、眼根、色尘引发的,它不能独自生起,并没有“我”在其中;眼识生起后,接触外境产生受、想、造作(造业)的心━━思;思后欲、胜解、念、定、慧生起;之后,六根本烦恼就随之而生;接着二十个随烦恼也接踵而至。虽然说我们修行是要断除根本烦恼,然而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生起之因,那么我们就无从着手,故修行要觉悟根本烦恼的生起。我们要先依靠戒律修持,当随烦恼不起时,慢慢就会看到根本烦恼。当根本烦恼生起之前,我们的心就能觉悟到欲、胜解、念、定、慧━━别境心所,那就有办法了。因为在根本烦恼之前,就觉知到自己心念,才能使烦恼生起的因缘不生。也即是我们要努力于戒、定、慧的修行。首先培养道德的净化,遵守戒律,由戒再生定。定就是定学,即正念或正定。正定的修行是一种精神集中训练,一心专注,意净心定,那么心就可负起它的任务。从这净化及正定了的心,甚多的智慧和清晰的洞察力必定显示和扩充,致使我们能视透诸法实相,不为世间万有所迷惑。因此,所谓修行觉悟,就是要如此一步一步地觉悟,最后眼识现前即刻感受到,那 我们就不是迷惑的人,而是觉悟者,再也不受到任何痛苦的…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三节 心所有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