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第叁節 心所有法▪P8

  ..續本文上一頁,如果它不在車裏面,你就沒有那種心。因此,根本煩惱和隨煩惱都不是我。

  (2)煩惱之除滅:我們過去業中帶來無數無量的煩惱,那要如何滅除它?我們從因緣法來看:有因有緣諸法就生。同樣地,有因有緣諸法就滅;所謂滅並非消滅,而是不生。比如:一粒綠豆,水中生長出豆芽;如果把它煮來吃,那綠豆絕對長不出豆芽;不是綠豆裏的豆芽滅了,而是永遠不能生了。同樣地,我們有種種煩惱及業因,隨外緣轉變,能令煩惱生起,也能令煩惱不生。因爲我們迷惑,沒有智慧觀察,所以煩惱有緣生起。但是,如果我們以智慧觀照,生起正念、正知,就能令過去煩惱的因不能形成果。所以修行者解脫煩惱,並非滅盡過去所有的煩惱,只要智慧證悟,念念生起智慧心,那煩惱就不生,此即是煩惱的解脫。

  (3)煩惱是苦,苦不一定有煩惱。證悟有余涅槃的羅漢,在進入無余涅槃之前還有行苦。業種子以煩惱爲助緣而加速受報,並造新殃。業種子無煩惱爲助緣便不得增長,然非斷滅。煩惱雖無自性,空無人我,但因果業報不虛。

  (六)不定位:

  這是通善、惡、無記叁性,而無法記別的心所。這共有四種:悔、眠、尋和伺。

  (1)悔:追悔的意思。對于已作,未作的行爲,追悔的心所,又稱爲惡作。所謂惡作就是惡所先作,即是對于先前所作之事,覺得不值、後悔的心理。然而所後悔的事有善、惡之分,例如:做惡事而後悔,此悔爲善;做善事而後悔,此悔爲惡;生起惡心但未做惡事,後悔我爲何不做此惡事,此悔即爲惡。好象瞋心起後要殺那個人━━惡心,但良心發現沒殺他,過後非常後悔爲何不殺,此心即是惡的。悔心所之善、惡,要視當時的用心而定,由于其善、惡不定,所以稱爲不定心所。

  (2)眠:不能分明地緣取外境的心所。即是心裏暗昧,令身不自在的心作用,也就是睡眠的心態。睡眠過度是懈怠、懶惰,屬于惡的;爲了養足精神做事而有適當的睡眠,是屬于善的;完全不睡,無精打采,沒精神做事是不對的。有些具有深厚禅定工夫者,可令其眠心所不生。

  睡眠與惛沈的不同在前面已解釋,現在就不多加解說。

  (3)尋:即是尋求。這是令心于言說的境界,粗略地推求的心所。好奇心就是這種心所在作怪。比如:遇見什麼事情都要追根究底,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心理,這就是尋。(4)伺:即是伺察。就是對于言說的境界,加以詳細推求的心理。

  “尋”和“伺”心所其性善、惡不定:尋、伺善事就是善的;尋、伺惡事就是惡的。遍行、別境心所是屬于不善不惡性;善心所肯定是屬于善性;根本煩惱、大、中、小隨煩惱是屬于惡性;悔、眠、尋、伺這四個心所不一定是善或惡,其性不定,所以是屬于不定心所。

  我已經把所有的心王和心所解釋過了,現在讓我們來看心王和心所的作用:

  心王(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依根生起,唯識宗說:“第七識依第八識生,第八識則自己生起。”心所則隨著心王而生,此是它們的差別。心王和心所都是一念念的生滅心,不是連續,靜止不動的心,它並非無緣無故地生起,皆有一定的因緣。比如:心王(眼識)依眼根接觸色境,即是其生起的因緣;遍行心所依心王同時同境而生起、別境心所在遍行心所之後生起,煩惱心所(貪、瞋、癡)要在遍行、別境心所之後它才生起,所以它們的生起各有因緣。佛法中說:“凡是因緣所生法都沒有主宰、非唯一。”好象你們坐在這裏,眼睛生起眼識,是你要它生的呢?還是因緣所生?這心王肯定是因緣所生,不是你我可作主宰的。心所更不用講,它要依靠心王而生。心所中的善心、煩惱等心都是隨著因緣而生。上一回我舉的例子:“你們坐在這裏,沒有令你生起瞋心的因緣,你瞋得了嗎?”一定要有瞋的境來,那你瞋的煩惱就生起來了。所以:“因緣所生法,非唯一”這句話的意思是:“因緣所生法”不是唯一的,它是不同的心念一念念地在生滅。就好比眼識,它是無數的、念念在生滅變化的眼識,聚在同一界活動,佛陀把它稱爲眼識界,並非一個不變的眼識(心王)在作用。“即生即滅”之意是:我們的心王和心所生滅神速,它生起後一刹那很快就滅了,所以佛說“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即是此意。所謂觀心無常,主要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識(心王)生滅無常;觀法無我,不只是色法無我,包括種種的心法,也就是心所生法(法塵)裏面沒有一個我。

  心王、心所和解脫的關系:

  我們修學佛法,就是要解脫煩惱,然而並非把全部的心王、心所滅掉,才能解脫。我們的心所有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六種,叫做六位五十一心所。遍行、別境心所並不是煩惱,待會兒我才進一步地解釋。現在讓我們逐一地看每個心王與心所和解脫的關系。

  善心所:解脫者━━阿羅漢都具有善心,他們的善心時時刻刻都現前;凡夫偶爾也會生起善心,但是善心生起後,接著就生起煩惱執著,使到將來得到善業。

  煩惱心所:煩惱可分爲根本煩惱和隨煩惱。凡夫的煩惱有輕和重之別:欲界衆生煩惱最重,色界、無色界較輕。解脫者的煩惱差別是:證初果的聖者斷疑、戒禁取見、我見叁結,是屬于根本煩惱中的見和疑。戒禁取見和我見一斷,其他的惡見也都斷除;當惡見斷除後,那對佛法就沒有懷疑,所以證初果者對佛法有絕對的信心。根據經典上說,初果聖者得到四不壞信,即是佛不壞信、法不壞信、僧不壞信和戒不壞信。他們對此四不壞信的信心很強,任何人都不可毀壞。證二果的聖者也斷叁結,瞋、欲貪(對欲界的貪求)減薄。衆生的貪有叁種類:一爲欲貪,二爲色貪,叁爲無色貪。欲貪是對欲界的景 物和事物起貪著心;色貪是對色界的定境起貪著的心;無色貪是對無色界的定境起貪著的心。證叁果的聖者斷除五下分結,即是疑、我見、戒禁取見(叁結)、欲貪以及瞋心。證四果的聖者(阿羅漢)斷除了五上分結,即是色界、無色界的貪、我慢、掉舉以及癡五種煩惱。也即是說,阿羅漢斷除了貪、瞋、癡、慢、疑和不正見六根本煩惱。因爲隨煩惱是跟隨根本煩惱而生起的,所以阿羅漢斷除了六根本煩惱後,其隨煩惱也就沒因緣生起。

  我慢與我見的不同:證初果的聖人沒有“我見”,然而還有“我慢”。我見這主要是指第六識上的知見,它分別有一個我。此知見一破除,那“我見”就破除了。思想上無我見,然而我們心理行爲還是時時執取它,這就是我慢;唯識宗說我們的第七識還有很深的執著,明明知道;完全了解“無我”的道理,然而到了生死關頭的時候,怕“我”死掉,那就是我們很深的、看不到的第七識“我慢”的執著。

  不定心所:凡夫的不定心所有時是屬于善性,有時是屬于惡性。證初果的聖者的不定心所肯定是屬于善性。我們修行解脫煩惱,主要是斷除根本煩惱、隨煩惱,把不定心所轉變成善性;令善心所一直生起,就是如此而已,並非滅盡所有的心念。在佛陀住世的印度,有些外道以爲解脫就是使所有的心念不生起,他們就專門修“無想定”,死後就生到無想天,那邊的壽命很長,沒有機會聽聞佛法,這倒不如墮落做畜生。因爲墮落做畜生很快就會輪回到人道來,有機會見佛聞法,修行解脫。所以無想定對一個修行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障礙。雖然修行是要斷除根本煩惱、隨煩惱;轉變不定心所爲善性;保持善心所;覺悟遍行、別境心所,然而我們要明白煩惱生起的次序,才有辦法除掉它。煩惱生起的次序:

  心王的生起(以眼識爲例):我們的眼睛看到紅色的燈,即是眼睛接觸到紅色的法(色塵)。當眼睛接觸色塵時,會生起一念的眼識去知覺它。眼識不能獨立活動,這期間要配合作意心所(警覺的心)才會生起。比如:有人睡覺時,眼睛沒有閉上,雖然眼睛接觸到光線,他也不知不覺。又有些人在想事情,想到入神,看不到或聽不到外面的事物,即是他沒有在眼根或耳根那邊作意。當作意心所在眼根作意時,眼根接觸色塵,眼識就生起來了。眼識、眼根、色法和合産生“觸”的心理作用,稱爲觸心所;有了觸就産生感受,感受有苦、樂、舍叁種。眼睛接觸到很強的光線,就覺得很難受;人類的眼睛接觸到柔和的青、藍兩種顔色,就覺得舒服、快樂滿心。我們“受”時就會生起“想”那是什麼顔色;然後就會起“思”━━造作(造業)的心,內心反應,采取行動;然後別境心所━━欲、勝解、念、定、慧,隨著外境個別、或二個、或五個心所一起生起;前面的遍行心所━━作意、觸、受、想、思是隨著眼識的生起而同時俱起。這五種心所遍于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時、一切俱,故稱爲遍行心所。

  我們心王(眼識)的生起由作意、眼根、色塵引發的,它不能獨自生起,並沒有“我”在其中;眼識生起後,接觸外境産生受、想、造作(造業)的心━━思;思後欲、勝解、念、定、慧生起;之後,六根本煩惱就隨之而生;接著二十個隨煩惱也接踵而至。雖然說我們修行是要斷除根本煩惱,然而不知道他們從何而來,生起之因,那麼我們就無從著手,故修行要覺悟根本煩惱的生起。我們要先依靠戒律修持,當隨煩惱不起時,慢慢就會看到根本煩惱。當根本煩惱生起之前,我們的心就能覺悟到欲、勝解、念、定、慧━━別境心所,那就有辦法了。因爲在根本煩惱之前,就覺知到自己心念,才能使煩惱生起的因緣不生。也即是我們要努力于戒、定、慧的修行。首先培養道德的淨化,遵守戒律,由戒再生定。定就是定學,即正念或正定。正定的修行是一種精神集中訓練,一心專注,意淨心定,那麼心就可負起它的任務。從這淨化及正定了的心,甚多的智慧和清晰的洞察力必定顯示和擴充,致使我們能視透諸法實相,不爲世間萬有所迷惑。因此,所謂修行覺悟,就是要如此一步一步地覺悟,最後眼識現前即刻感受到,那 我們就不是迷惑的人,而是覺悟者,再也不受到任何痛苦的…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第叁節 心所有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