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三节 心所有法▪P9

  ..续本文上一页束缚。

  我们能知的心,所谓清净的识心,被烦恼的心念遮盖住,使我们观察不到它,反而把那些随心王所生的各种心所(贪瞋等法尘)当成心王。凡夫把烦恼当成心,然而烦恼是不知道外境的,在经论中形容成客尘烦恼,烦恼是客,识心是主人,客人离开了,主人才知道本来清净。心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才是我们真正能知的心,它没有善、恶之分;善、恶是从“思”心所后,别境心所才开始生起。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会知道所谓修行断除烦恼,就是要一步步地觉悟,在烦恼生起之前便觉知那些不是烦恼的其他心所(遍行与别境心所),如此才不会被烦恼所转。

  我们了解心所后,现在再来研究心王,会更加容易明白。心王(眼识)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它才会发生作用。

  1.眼根不坏:眼睛没坏。

  2.境界现前:必须要有色境。

  3.心在作意:作意心所在眼根作用,令眼识生起。

  依此类推,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心王的生起至少也要具备这些条件。当然还有其他条件,在此我只举出这重要的三个。眼识的性质:

  1.只了别自所缘境:即是眼识只能了别自家所对的境━━色境(颜色、光线),它无法了别他家之境界,比如声及味道是眼识所不能知道的境界。

  2.唯了别现在:眼识只知道现在的事。所以现在的事是一刹那、一下子就过去的色境。第二刹那的色境是为第二念的眼识所知,第一念的眼识是不知道它的。

  3.唯一刹那了别:眼识一念生起来,只是一刹那了别所对的境而已,不同的眼识一直在作用,使到我们以为连续地知道各种事物。

  4.眼识本身是一刹那生灭的心:我们往往有个错觉,以为眼睛是停驻于其所对的境上观看事物。不是的,是很多念的眼识重复地生起,我们就以为眼睛一直在看那个东西。5.引生眼俱意识:眼识生起后,它会引发意识生起来,凡是与眼识同时、同境生起的意识称为眼俱意识。

  6.唯了别总相:眼识能够知觉色境的总相,它不知道颜色中有些什么景物、意境等。比方说:这是红色,那是白色。眼识不知道红色中有什么?白色中有什么?唯有意识去分别后,才知道它所表示的景物、意境等。

  以上是以眼识为例,眼识是如此的作用,依此类推,其他的五个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不一样的,它能和前五识同时生起,也能单独生起。耳识和眼识一样,它是一念念刹那生灭的心。耳朵听声音时,是念念生灭的耳识在觉知,并非静止不动地在听那个声响。

  刚才提到眼俱意识,现在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它,在讲解眼俱意识之前,先要明白意识。它生起有二类。

  1.五俱意识:即与前五识俱时而起的意识,它包括眼俱意识、耳俱意识、鼻俱意识、舌俱意识、身俱意识。

  2.独头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唯是意识单独的活动。

  ①定中意识:即在禅定中生起的意识,这与外境无关。

  ②梦中意识:即在梦中生起的意识。

  ③独散意识:即平时普通生起的散乱意识。比如:看东西时东想西想,就是独头意识。现在以眼识为例子:当我们的眼识生起时,它了别色法━━红色,能够知觉红色的心是眼识,在它生起的同时,眼俱意识也生起。当眼识了别色尘的同时,眼俱意识了别法尘中的红色。什么是法尘中的红色?比如:你们闭上眼睛,想面前有一个红色的太阳,想 得到而不是看到的红太阳,就是法尘中的红色。而这个法尘里的红色和眼识所了别红色是同时、同境生起。因此我们以为是意识能知道外境,看到红色。其实不然,意识根本不知道眼前是什么东西,它只能知道红色的法尘。眼俱意识作用后,独头意识就跟着生起。即是眼俱意识生起后,意识所对的法尘继续活动,独头意识依此法尘就跟着生起。继续了别法尘。也就是刚才的红色法尘,影响其他有关的红色法尘继续生起,又比如:我叫你们坐在这儿想:“客人来,看爸爸……”这首歌,这是耳朵没听到,内心在想那首歌,所想起的那首歌是法尘,它是与声音有关的法尘。我们也可以观想眼睛所看的东西,好象刚才你想红色,它是与眼识和红色有关的法尘,所以我们的意识活动的范围很广泛,它包罗万象。当眼睛在看东西的时候,意识也在“看”(了别、知觉法尘),耳朵在听声音的时候,意识也在“听”(了别、知觉法尘),听它的“客人来”。因为有如此的作用,意识就以为我知道外面的这个、那个等等。实际上意识只知道法尘,它不能接触颜色、声音的本身。它知道法尘中的颜色、声音的内容,然后继续编织美梦和故事。独头意识继续活动了别内在的法尘,使种种心所法生起,了别各种名相;然后在名相中再起各种善恶心所法,也就是种种的贪、瞋、痴烦恼,善心、恶心等等。我们的心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地生起。讲虽如此,然而心念生灭变化神速,一下子就飞奔而逝。因为我们禅定的工夫不好,精神不集中,不能一心专注,心念不够定,所以没办法洞察到。心念如此地生起,其中并没有主宰,它的生灭各有因缘,但是我们却错误地认为是我们要生、要想的。因此这五十一个心所与心王都是由因缘所生,故佛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此话之意是:宇宙人生万有都是由因缘之和合而生的,同时也由因缘之分散而弛散。讲到此,请你们告诉我哪一个心才是“我”?谁说得出?眼识?耳识?意识?都不是。它们都是一念念刹那生灭的心念,生起后很快就灭了,所以没有一个心能够代表“我”。比如:新加坡河的河水,哪一滴水才是新加坡河?谁讲得出请举手。假如你用水桶把新加坡河的水盛起来,你说是新加坡河的河水,但是它流入大海中就是海水了。我们的心念亦复如是,哪一念的心是我?不知道。有没有我在里面?没有。假如你用桶把新加坡河的水盛起来去问人,他们肯定不知道这是新加坡河的水,只会说这是一桶水。同样地,在现代社会的大街小巷行走,我们随时接触到不同的人,有些人事,叫你温馨舒畅,快乐满心,你就生起贪;某些言行,叫你心生疙瘩,条气不顺,你则生起瞋。我们贪心生起就爱人,瞋心生起则骂人,痴心生起就不知如何是好。基本上来说,我们人类是被爱和憎这两种心态所主宰。如心偏向“爱”这一方,我们会疯狂似的执著自己所爱的事物;如心偏向“憎”那一面,我们又会想尽办法拼命地舍弃那心所厌恶之事物。因为我人对万物、情绪及整个人生尚缺乏正确与清晰的认识,所以我们会失陷于情绪之网中,成为情绪的俘虏和奴隶,失去了本身所该有的自由。如果能用桶把这些心念盛起来,那只不过是一念念贪、瞋、痴的心罢了,并非是“我”。但是我们却大错特错地认为贪、瞋、痴的心是“我”。我们知道心王和心所都是无常生灭,其中没有一个能够代表“我”。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三节 心所有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