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藏《华严金师子章》简析(刘立夫)▪P2

  ..续本文上一页话,那么二者就会同时显现或者同时隐没下去。对此,《类解》有注曰:“性相同时,隐显齐观。”“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这个注释应该有诸法隐显由心和体用相即不隔的双重含义。

  第六细微相容安立门是说,金与师子,虽然有显与隐、一与多、纯与杂等种种差别,但“即此即彼,主伴交辉,理事齐观,皆悉相容,不碍安立”,细微成辨,就像极为细微的事物可以包容其它一切事物一样,都不妨碍彼此的自在成立。对此《类解》引文云:“一尘中有无量刹,刹复为尘说更难”,“如琉璃瓶,盛多芥子。”

  第七因陀罗网境界门是说,金师子的眼耳和四肢关节,以及每一根毛孔都包含有金师子;无数根毛中的金师子,同时也可以包容于一根毛中。这样,每一根毛中都会有无数的金师子,而每一根毛中带著其它毛中所摄存的无数师子同时还入一根毛之中。无数的师子互相含摄包容,犹如帝释天宫殿里面装饰的珠网,珠玉交络,珠光交映,层叠无尽。这是以帝释天的因陀罗网境界形象地说明了诸法与诸法之间展转反覆、重重无尽的道理。《显钞》有释曰:“华叶一一微尘中,皆现无边刹那海。刹海复有微尘,微尘复有刹海,重重无尽。”

  第八托事显法生解门是说,师子是幻相,执著于幻相,即为无明;金体无生灭,是真如本体。悟解诸法实相,必须“理事合论”,如种子藏阿赖耶识一样,通过生灭把握无生灭,由无明转为正觉。本体必须假托现象才能显现,这叫托事显法。《显钞》注曰:“此门意,托金师子显正理,令生正解也。”

  第九十世隔法异成门是说,师子是有为之法,流动不居,念念生灭,在一刹那之间都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又各有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共成九世,诸法都受九世时间规律的支配。按照法藏对时间的看法,“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念即无碍,法亦随融。是故一念即见三世,一切事物显然。”[8]所以,一念即千劫,千劫即一念;虽有九世,各不相同,但又相互成立,融通无碍,同为一念。九世和一念共为十世。这样,十世时移世异是相隔,而每一事又能遍十世,同时成就,虽异而成。《类解》有注云:“若一夕之梦,翱翔百年。”“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

  第十唯心回转善成门是说,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说事说理,有成有立。无论是实相,还是诸法,无论是理还是事,一切均由一心变现,一念而起。《类解》对此引经文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法门后来被法藏改为“主伴圆明具德门”,认为“此圆教法理无孤起,必眷属随生……一方为主,十方为伴,余方亦尔,是故主主伴伴,各不相见,主伴伴主,圆明俱德。”[9]从这个改变看得出来,法藏由于受到过法相宗思想的影响,也曾主张“万法唯心”,但毕竟认为纯粹讲唯心担心会堕入偏执,不合“圆教”理事无碍的宗旨。

  法藏的“十玄”说的确有点像帝释天的“因陀罗网”,珠光交错,奥义无穷。但总的看来,它涉及到三类关系:实相与诸法、诸法与诸法以及心与诸法的关系。就实相与诸法的关系来说,法藏认为诸法都是实相的体现,同时,无诸法不足以显实相,于是就有同时具足相应、一多相融不同、秘密隐显具成、细微相融安立、理事显法生解等种种方便法门。就诸法与诸法的关系来说,认为诸法一一皆杂,又一一皆纯,万象纷然,参而不杂,于是就有诸藏纯杂具德、诸法相即自在、因陀罗网境界等种种方便法门。至于心与诸法的关系,任事显法生解、十世隔法异成和唯心回转善成三个法门都有涉及,虽然其中的唯心回转善成门含有万法唯心的倾向,但总的说来,还是主张托事显法、三世无隔、心法融通无碍的。总之,十玄说的基本思想,在于发挥无碍缘起,以显示华严的成佛境界。就是说,十玄门实际上是十种不同的观法,是十种成佛的心境。众生一旦在复杂微妙的理事关系中融通无碍,也就不再迷误,成就了诸佛的功德。

  (四) 六相圆融

  《华严金师子章》的六相说的内容是:“师子是总相,五根差别是别相;共从一缘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滥是别相;诸根合会是成相,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这个法门在法藏的《华严一乘教义分义章》卷四中有详细的论述,该书是结尾有一总结六相的颂说:“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类自同成于总,各体别异现于同;异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一乘。”可以看出,法藏的六相说有维护论证华严一乘圆教地位的目的。

  六相说本源于《十地经论》,《十地经论》是解释《华严经》的“十地品”的。最先是印度唯识大师世亲根据菩萨行的六种方便用六相来解释《华严经》,后来智俨用它来诠释华严的法界缘起说,法藏在这个基础上以金师子为比喻来诠释六相。其基本内容是说,金师子是总相,表示同一缘起法中具备了各种成分,而金师子的五根则是别相,因为由五根组成的各个成分本有差别;金师子的五根从一缘起而生,从金师子的总相上看是同相,但眼耳各根相合而不能混杂,是异相;眼耳各根相合汇成一金师子,是成相,但诸根仍然保持自身的地位和分离状态,是坏相。这里一共用了总别、同异、成坏六对范畴来说明本体与现象、一般与个别的相互关系,其本意在论证实相与诸法的两两相别相成、同时俱足、互融无碍。正如法藏所说:“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一乘。”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同时看到诸法与实相的总别、同异、成坏的即合即离的状态而无相妨碍,也就达到了诸佛的智慧境界。

  三 《华严金师子章》的思想实质

  《华严金师子章》作为法藏晚年的代表作,是华严宗宗教哲学理论的一个浓缩,集中地反映了华严宗的哲学思想、判教观点以及思辨倾向,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华严宗宗教哲学的实质。

  《华严金师子章》一方面表现了华严宗企图融合各派理论以论证本教的“一乘圆教”地位,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华严宗作为大乘佛教的强烈的世俗化倾向。考察华严宗哲学思想的实质,除了研究其宗教理论本身的建树以外,还必须研究它与当时的社会存在的关系,而后者更为重要。一种思想学说的建立,不能光从它的理论本身去寻找根据,而是要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根据。早在东晋时代的道安就有感于中国当时的国情,提出了“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著名论断[10],认为佛教要在中国发展,必须得到上层统治者的支持,适应世俗社会的需要。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注重现实、强调纲常和修齐治平的儒家学说一直占据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它同佛教小乘所主张的远离嚣尘、栖心林泉的出家修行生活是水火不相融的,因此,佛教要在中国社会获得发展,就必须协调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乘佛教的慈悲济世、普度众生的宗教救世精神在中国能够发扬光大决不是偶然的。在唐朝的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中,几乎每一个宗派的建立都得到过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后者又反过来为当时提供一套既出世又入时的宗教理论,成为封建上层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法藏的华严宗的建立就与武则天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就《华严金师子章》来说,在众多繁琐、犹如因陀罗网的名相、概念的背后,它所揭示的实质上是所谓的“华严境界”。这个境界是以无尽缘起为理论基点,阐明了一个“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的“理十无碍”、“事事无碍”的真俗不隔的理念世界。这是一个本来不可言说、无法分析的境界,但法藏用宫殿前的金师子作为比喻把它表达出来了。其意义主要有两点,一是整体观,二是无碍观。整体观就是,一切诸法,小至微尘,大至十方,短暂如刹那,长久如九世,平凡如众生,圣贤如诸佛,都是真如本性的完整体现,微尘不因小而有所欠缺,十方不因大而有所增益,刹那九世,众生诸佛亦然。无碍观就是,一切诸法都因圆满地具足自性本体,因此,摄十方而入微尘,舒一念而赅九世,诸佛即众生,众生本是佛,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相摄圆融,恰如层层无尽的因陀罗网。

  这个理论的现实意义就是,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的自身都是完美无缺的,彼此之间也都可以融通无碍,整个宇宙和社会都是一个虽异而同的融洽和谐的自由结构。人生的烦恼即是菩提,贪欲即是大道,众生迷即凡夫,悟则是佛。因此,华严宗的宗教哲学强烈的反映出华严宗力图缩短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众生与佛的距离的愿望。这个理论在逻辑上同禅宗的即心即佛事实上只隔一步之遥。因此,华严宗的哲学对于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世俗化和伦理化是有著巨大贡献的。

  --------------------------------------------------------------------------------

  [1] 以下简称《迁注》。

  [2] 以下简称《类解》。

  [3] 以下简称《勘文》。

  [4] 以下简称《显钞》。

  [5]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第四

  [6] 《类解》

  [7] 《迁注》

  [8] 《华严义海百门第四》

  [9] 《华严探玄记》卷一

  [10] 《高僧传

  道安传》

  参考文献:

  1. 唐代法藏《华严金师子章》

  2. 唐代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版)

  3. 宋代承迁《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大正藏》版)

  4. 宋代净源《金师子章云问类解》(《大正藏》版)

  5. 日本景雅《金师子章勘文》(《大正藏》版)

  6. 方立天《华严金师子章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7. 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8. 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法藏《华严金师子章》简析(刘立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