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心传录▪P6

  ..续本文上一页如象种田,土地尽管非常肥沃,但如果籽种缺乏或者籽种质量差,其收获也不可能理想,对上师的供养也和这道理一样,其功利的大小与供养优劣并非没有关系。因此在《上师法五十颂》中说;「为得无穷利,向上师供养,比较满意与,特别珍贵物」,对此,噶当先辈们说;若自己有优质的东西而却舍不得奉献,挑拣劣质的东西奉献是违戒行为,若自己只有劣质东西或根据需要奉献,并非失礼失戒。意思是供养不在于物,而在于心诚和无私、在于尽力而为。

  (二)尽力侍奉上师:要象仲敦巴、夏玉瓦那样,勤勤恳恳地恃奉上师,不怕脏和累,挑水砍柴做饭样样干,把自己的身言意全部投入到敬奉上师的工作中去。积德消业,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对敬奉上师的孝敬行为在经续疏论多有论述,特别在《树庄严》、《续集》、《上师法五十颂》中说得更详细,争取见于实际行动是非常重要的。

  (三)听从教导:在《佛本生记》中说:「对有恩者表敬意,均按教导去实行。」若要想报答上师的恩情,对上师表示敬意,就要听从教诲,身体力行。在佛门中三项供养中听从教诲是最重要的一项。这个道理并不难懂。若不吃药,病不会好,因此,对病人来说,遵照医嘱吃药是非常重要的。同样,亲近上师的目的是为了治愈自身的各种烦恼症,若不听教导,就无法达到亲师的目的。因此,听从教导,多么重要,可不言而喻。若只用财富供养,而且供养虽然丰盛,但如果不听从师教,就象用高价买了许多药物,却一颗也不吃一样,拜师的作用就一点也起不到。正因如此,在《经庄严论》中说;「有德者所教之事,以照办取其欢心。」遵照上师的教导是敬奉上师取悦于上师的最好的敬师方法之一,亲师者要为做到这一条多加努力。

  上面较详细地介绍了如法亲近上师的功德利益和违背师道的罪过,以及如何看待和敬奉上师礼仪之类,下面补充介绍应该亲近怎样的上师。

  上面已介绍了上师是一切善功德之源,尽诸佛未尽之责,替诸佛行事,引度苦海众生离苦得乐者,是人天导师释迦胜王教证二法纯真法脉的继承者和宏扬者,不是随便一个什么人就可以担挡这个重任。

  从一个学法弟子的角度讲,拜师是万世大计,选好上师可以万世受利,选不好就会堕入罪恶的深渊。拜师如就医,若逢到良医,可以治好病,逢到庸医不但治不好病,还会要命。病中最可怕的不是影响肉体的疾病,而是影响精神健康的疾病,因为前者只影响今生一世,而后者却能影响万世的苦乐。我们这些人所害的是无明烦恼病,是深入到心性深处的最可怕的病,世上的人治疗一个肉体上的小病,尚且选择良医,何况我们害的是最难治的大病,岂能随便请人治疗?因此,选师必须十分慎重。

  选师不能看名气大小、地位高低、信徒多少,也不能看有没有装神弄鬼的神通之类,而要看具备不具备经续中明确指出的那些可做上师的德性。想做上师的人要以经续中提出的德性形相衡量自己,提高自己,想拜师就学的人,也要以这些德相条件衡量投靠的对象。

  下面分别介绍授戒,传法,灌顶上师的必备德相——即必备条件:

  一、传戒上师的五条德相

  《戒律三面颂》中规定:

  「戒行清净知律仪,爱护病弱居处净,财法二施饶益众,及时传教好上师。」其含义归纳为如下五条;

  l、戒行清净——是指能严守所受戒律、无戒行破损暇疵者,向人授近圆戒的戒师除戒行清净无暇之外,还需要具备受过近圆戒,已过十年的戒龄。

  2、通晓律仪——即传戒的戒师必须要懂戒法法规,禁戒、犯禁忏悔仪规等。

  3、有慈悲心——戒师要以财施法施护养四众弟子,要特别照顾年老体弱、病残的弟子,这就需要有高度的慈悲心;

  4、居处清净—一居处指生活环境和周围的人际交往。居处清净,就是居住环境、做事、人际交往都不能有损于戒行清净德相。

  5.知时机—一传戒传法都讲时机,还有节令性律仪,授戒适当年龄,犯禁时间长短等律中规定的有关时间性知识都必须掌握。

  以上五条在《上师供养仪规》中归纳为「德性」和「学问」两条。

  l、德性—一包括信德、戒德、善良慈悲德性等;

  2.学问—一学问有多种,但传戒传法上师必备的学问是戒、定、慧三学。

  二、大乘道上师的十种德相

  弥勒在《经庄严论》中对大乘师的德相做了如下的界定:

  「善师须具戒定慧,德胜勤奋学问广,具有正见善解说,富有慈悲有耐性。」在菩提道次中讲的《经庄严论》中的这十条。现简介如下:

  1、具足戒性——戒的本意是「调伏」,即调优粗野的身心,使之变得和顺、使一切行为符合弃恶扬善,自利利众的三乘道德标准;

  2、具足定性——定是心离外境五欲,守持心地清净,是消除散乱混浊,心神凝聚沉静,显现正见的内心境界相;

  3、具足慧性—一慧指智能,有分别思维活动的称智,无分别思维活动的称意,后者是定中智慧,是见道以上的智能,常人无法得对。所以,这里提出的作为上师条件的意德,是指一般的分辨是非善恶的智能、知识、理论素质等等;

  4、具有广深的学问—一做为一个大乘教法合格的上师,「五明」、「十学」都应掌握,但最主要的是要精通三藏教义。如讲菩提道次的上师而论,《菩提道次》是三藏教义的总纲。如果在整体上不掌握三藏教义,很难讲深讲透这部大法。佛教中的每一部经典都是佛教总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不掌握佛教总体精神和教理大原则,就经说经,从文字表面上理解就会犯误解曲解的错误,从此可知讲经上师具备广深学问的重要性;

  5、具有正见——正见就指缘起性空正见,二无我正见。正见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经中说:「戒行比生命重要,正见比戒行更重要。」没有正见就不可能有正信,正思维、正修持。一个没有正见,甚至充满邪见的人怎能做上师?怎么会指引弟子入正道?所以,为人师者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正见。正见分概念性和直觉性两种。后一种是见性真智的观察境界,见道位以下无此种正见。上师条件中的正见是指概念性的理论性的正见,无此正见不但讲不好「止观」一类的高深佛法,就连轮回报应之类的基础法也无法讲深讲透。

  6、德才优胜—一上师的德性、学问、才能一定要高于所教弟子。《亲友集经》中说:「拜低劣者自堕落,拜相同者无进步,拜胜己者有长进,应拜优胜者为师。」元朝皇帝曾问八思巴;「你与你的叔叔班智达相比,谁的学问高?」八思巴答道;「我叔叔学如大海,我从大海中只舀一瓶。」像大海一样学问不是人人可以学到的,但学问见识必须高于所教对象是做上师的起码条件。

  7、勤奋—一上师德相勤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做上师的人必须首先自己要戒骄戒燥,谦虚对待学问,经常努力学习,勤奋修练,不断地提高自己,一是指上师要勤于教导,勤于事业,以勤奋精进的精神教育弟子。

  8、善于解说—一即是熟练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和逻辑思维规则,能够把所讲的理论知识,全面、准确、有条不紊地解说清楚。

  9、具有慈悲心——一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学佛的人,人人都不可缺少。尤其是传法的上师若无慈悲心,就会贪心滋长,做出贪财卖法,败坏佛门清名的种种丑事。若无慈悲心,那些社会上的穷苦信众就没有学法的机会。佛门讲「法施」,戒禁卖法,卖法的罪过比杀人抢劫还重,没有慈悲心,就会把「法施」变成「法市」。本来是抑制贪欲的佛法,就会被搞成助长贪欲的魔法。如此看来,为上师者清除贪心,发扬真正的慈悲心多么重要。

  10、具有耐性—一众弟子智力根器、思想素质、爱好习性各不相同,不但要善于因材施教,而且还应该具备那种百问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和教育低劣质弟子的耐心。

  三、密教灌顶金刚师的德相

  《上师法五十颂》中提出金刚乘上师必具十三德相如下;

  「守持三正具慧心,能忍正直无欺诈,懂得药咒驱魔方,具慈悲心通经教,掌握内外双十法,懂得坛城制作法,精通密道修练法,信念坚定根处净。」

  1、守持三正—一即身正不做杀盗淫;言正不说妄语、粗语、是非语,心正不生贪、嗔、邪见。

  2、富有慧心—一即思想敏捷有认识分辨能力,记忆力等正常以上智能。

  3、能忍——一即忍辱、忍苦、忍修练道途中的种种魔难。

  4、正直——公正坦率、作风正派,言行一致,心地善良,不使心计等;

  5、无欺诈—-「欺」是欺骗别人,「诈」是自我伪装,如不懂装懂,无神通伪装有神通,自称佛菩萨,装神弄鬼等不诚实作风。

  6、懂药咒法—一懂得用药物和密咒消病消灭之法。

  7.具慈悲心—一慈悲心是利众行为的原动力。佛门事事时时不能离开慈悲心。即使诛杀恶魔,也不能离开慈悲心,否则就会犯戒。

  8、通晓经教——即通晓显密教理。

  9、掌握双十法——即内外双十知识,后面另做解释。

  10、懂得坛城制作法——坛城是本尊的国士名称。灌何种顶,就用何种坛城,坛城分立体型、彩沙模型,彩绘图、意境坛城等。灌顶上师必须了解坛城的含义、构造、质地、色彩、比例和坛城图及模型的制作法。

  11、精通密道修练法——密道修练法包括事行部的六佛定、瑜伽部有相无相瑜伽,无上部二次第修法等

  12、信念坚定—一密法修持者必须具备对佛教的一般信念和对密教上师的特殊信念,坚定不移的信念。

  13、根处净—一根处指眼鼻耳舌身等五根五识等保持清净,不贪色香声味触等五欲,即不贪图享乐。

  如果要灌顶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l、具有具足德相的上师所传纯真的法脉传统;

  2、没有违犯誓言和密法根本戒的破戒行为;

  3、如法闭关密修,获得规定成就,或者完成咒语的规定数量和烧施供养;

  4、精通灌项程序法规等。

  前面介绍的金刚乘上师德相十三条中第十条「双十法知识」简介如下;

  1、内十法:

  (1)护轮观法;(2)护身符制作法;(3)瓶灌顶和密灌顶法规;(4)慧灌顶和语灌项法规;(5)诛杀对象与其保护神隔离法;(6)施食仪规;(7)金刚咒、意念咒、转轮咒等咒语念诵观想法;(8)激发功能诀窍;(9)安神开光法;(10)坛城观修供养法。

  2、外十法:

  (1)绘制观修坛城法;(2)懂得佛身瑜伽等瑜伽法;(3)懂手势手印;(4)懂得伸屈弓步、马步等腿部动作;(5)懂得金刚座、菩萨座等座式;(6)懂得诵咒法;(7)通晓烧供法;(8)通晓各种供养法;(9)懂得息灭、增长、勾摄、诛杀等法的使用法;(10)迎关收展等观诵法。

  无上密上师要掌握「内十法」,下部密法师要掌握「外十法」,俗称金刚师的「双十条件」。

  上面简要介绍了三乘上师应具德相,但学法修行,只是具足德相的善德上师不够,还必须要有具足德相的善器弟子。这种具德相的上师和弟子相遇才能教学见成效。这种殊胜师徒因缘若不和合,虽良师也无法培养劣根成才,虽高才锐根弟子,也无法在庸师门下成大器。

  那么求学的弟子应具备那些德相呢?

  提婆在《中观四百颂》中说:「心正聪慧求上进,此乃堪称闻法器。」这句话的意思是:具足心正、聪慧、求上进三种德相者,可以称作接受佛法甘露的宝器。分述如下;

  1、心正——一是指没有邪见、偏见、成见,心理正常、思想纯朴、行为端正。心正的反面是心不正,在思想意识中沾有邪见、偏见、动机不纯等许多污染,称「不洁之器」,如脏盆。脏盆虽能盛接法露,但法露被污染变质成脏水,不能饮用;

  2、聪慧—一是指具有正常以上的认识思维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等;聪慧的反面是愚钝,即智力低下,认识思维能力差,记忆力差等,称「不受之器」,如覆盆,虽天降甘露,覆盆无法得到点滴;

  3、求上进—一是指对所学之法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换而不舍、精进不息的追求精神;其反面是不求上进,不认真学习,所学不消化,不巩固,听过当做耳边风,对这种情况称「漏器」,如给无底烂盆灌水,边灌边流,存不下一滴,灌的再多也无益。

  在《菩提道次第》中的求法需要「去三种器病」、存「六种想」,三种器病就是上面说的「不洁器」、「覆器」、「漏器」三种;去三种器病,具备「心正」、「聪慧」、「求上进」三德,就是「正器」、「宝器」。

  求学时的「存六种想」是;

  1、求法者把自己当做就医的患者想;

  2、把说法者当做医师想;

  3、把所说法当做医药、处方想;

  4、把学修法当做动手术、吃药治疗想;

  5、把佛当做具最胜功德的大圣者想,生起无比敬仰心;

  6、把佛法看做最殊胜的智慧宝藏,生起保护继承宏扬胜法,使之常驻人间之想。

  

  

《菩提道次第心传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