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心传录▪P5

  ..续本文上一页「虚空所到处,佛身也遍布。」就是说,凡虚空所到之处,都有佛身,没有无佛的空间,没有不充满佛身的空间,这就是佛的法身的不可思议性。既然是那样,我们生存的这个空间也必然充满佛和佛性、佛的作用,这种充满虚空,无处不在的佛,对人的感应,就象周围的色彩对水晶珠所产生的影响一样,随因缘而各异。和自己的因缘相应的引度者——一佛,肯定是正确指引善道的这些上师。对以上这些道理,进行反复思考,加以坚定上师是佛陀的信念。

  3、释疑

  分所见释疑、不见释疑、不定释疑三种。

  (1)所见释疑;就是从自己所见现象,对上师是佛的观点产生的怀疑。以为在一些上师的身上可以看到贪欲,嗔恨等许多缺点,怎可能是具有断证功德,完美无缺的佛呢」对解除怀疑,应该这样想;如果我们的感觉可靠的话,那种怀疑也许是有道理的,但我们的感觉是不可靠的,所以不能以感觉为理由,确定事物的性质。这有以下六条比喻;

  A.如眼睛有毛病的人,处处看到游丝毛发一样,我们心中有业障污染的凡夫俗子,所见都是污染相,因此,我们用感觉把握的情况,未必是真实情况。

  B.佛性论》称:「如象颜色所照射,宝石有时并非真,由于众生缘业故,遍主也非原本相。」意思是,由于受周围颜色的影响,宝石的颜色有时也不一定是真色;同样,佛虽然是纯净无垢的,但由于众生自身的业缘,看到的是一种不洁身相,我们在上师身上所看到的缺陷,正是自身缺陷的反射。

  C.如果上师是佛,怎会有疾病和衰老等普通人的象征呢?对这个疑问的回答是:且不说释迎牟尼示现无常相,我们随便带一付有色眼镜,就会看到~切东西会变色,由于自身的业障,就是看到真正的佛,也会发现许多缺点,而且就像非常真实,因此,自己的感性经验有什么可靠性呢?

  D.佛经中说,佛化现什么,就完全像什么,若化猪狗相,就会像猪狗,食用不洁之物。所以,佛菩萨为了度我们,化现普通人相,定会像普通人。因此,我们看到L师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就断定上师不是佛的想法是错误的。

  E.如梦中犯戒发生杀盗等种种罪孽,那只是一种思想意识中的虚幻相,并非实事。同样,现普通人相的上师虽表现出发怒和粗暴等与佛的品质不符合的行为,但那只是自己受恶业影响的主观意识的外现幻相。我们所看到的普通人相也非真实,他的行为动作怎会是真的?

  F.胆溢症病人看到雪山是黄色,心气病患者的眼中雪山是青色等,影响感官的细小因素也能使人产生种种幻觉,何况我们光始以来所造恶业习染深重,怎可避免错觉?从自身业习厚重程度来说,上师在自己的眼中未现出更低劣的猪狗或毛驴相而现出人相,这已是够荣幸的了。

  (2)不见释疑

  也许会说;虽然这些上师没有什么可非议的缺点,但佛应有肉警和佛光等异于常人的许多相好庄严特征,但在上师的身上并未发现这类特征,怎么会是功德圆满的佛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这样认识,对凡人来说,所见未必是真实情况,未见之物也未必是不存在。对此我们用以下八种比喻说明:

  A.如阳光金光灿烂,虽能普照大地,但盲人却无法看到阳光。同样,这些指引善道的上师虽然具有许多佛的智慧功德,但对无明遮盖心眼的人来说,只能看到他们的平常相,看不到光辉灿烂的圆满功德相。

  B.如像针眼中容纳不了须弥山一样,在世俗的心目中怎会容纳下怫的殊胜功德?仅以在自己的。心目中不能容纳,即看不到为理由,认为上师没有佛的特征功德,就像针眼中看不到须弥山而认为须弥山不存在一样不可靠。

  C.就像在黑暗中不但看不见细小的东西,就连粗大显而易见的东西也看不见一样,在无明障蔽笼罩下的世人,别说看不见佛深层的微妙殊胜功德,就连最表面的显分功德也无法看清。因此,我们这些被无明全面清盖的人,怎会看到怫的清净功德?

  D.在消除世俗心的密法师眼中所见皆是佛,即一切普普通通的上师在他们眼中都会变成圣洁庄严的佛。从这一修证经验看来,在我们的眼中一切变得低劣俗气,只是世俗心未消除的原因。

  E.就像魔术师把人变成毛驴一样,只要魔力不被消除,在看客的眼中只看到虚假的毛驴的形象动作,看不到原来的人的形象动作一样。只要恶业的习染在心中存在,我们就不会看到佛的本来面貌,只能看到被歪曲了世俗面貌。

  F.经中说,十地菩萨也无法全部觉知佛的妙功德,既然那样,像我们这些凡俗辈怎会觉知佛的功德?

  G.如果在我们的眼前没有水瓶,我们就可以断定眼前没有水瓶,但如果我们的眼前看不到精灵,我们就无法断定眼前有没有精灵。因为,水瓶是可见之物,精灵并非可见之物。同样,如果自己证悟佛的功德,就可以觉知自身具备或不具备佛的功德,但在别人身上虽然有佛的证悟功德,也非我们能觉知者,因此,不能以自己未觉知而就断定其无。

  H.如水瓶虽在眼前,若被帘子遮盖就看不见,取掉遮盖的帘子就会看得见;同样,上师虽属功德圆满的真佛,但我自己的眼被业障所遮,无法看到,若消除业障就会看到佛的本来面貌。因此,能不能看到上师的佛性,全在于自身有无业障,而不在于上师是不是真佛。

  (3)不定释疑

  也许有人会质问:你既然认定上师是真佛,你的弟子也会把你当作佛,如果你自己默认是佛,就与你自己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这样你的自我认可不就变成妄想妄言了吗?这种看法的确是确认上师是佛的一个重要认识障碍,我为你破除此障。《摄乘论》说:「一物所见各异。」意思是客观上虽然是一种事物,但由人们各自的业气习染有所不同,所见之物也各不相同。所以,对我这样的人,因人们各自的业习不同,也会有各自的不同看法,而已各自的看法也都符合实际。如同样一条恒河水,在人天饿鬼三者的眼里所见各不相同,天人眼中是圣洁的甘露,人眼中是普通的水,在饿鬼眼中是使人恶心的脓血。对所见不同的三类众生,恒河水也会起到相应的作用。同样,弟子将我看作佛,我自己对我自己,或者一般人对我看作普通人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对看作佛的弟子会起到佛的作用,对看作普通人的人赶到普通人的作用,这也是符合实际的。也许会说:如果是那样,上师不就成了既是凡人,又是佛了吗?对这种质疑,我们可以回答说;照你说河水不就成了脓血等性质不同的三种物质了吗?如果说:水中有不同对象所感知的不同因素,并非水本身有三种性质的话,我也同样。在我身上,也会有佛和凡人两种可能因素,但凭一点不能断定,一身兼有人与佛两种人格,更不能断定人佛没有区别。

  按上面所说的各种办法,消除认识上的错误,树立上师是佛的坚定信心。

  (二)思其恩情,激发敬心。

  要思念上师的下列五种思情:即创造幸福快乐之恩,培养喜德之恩,传授妙法之恩,调伏心性之恩,无可相比之恩。

  1、当思上师为自己创造幸福快乐的恩情。阿底夏尊者说:「一世幸福快乐来自上师的加持,理应知恩相报。」如果没有上师指引善道,就不会得到幸福快乐,因要常思上师赐福乐的恩情。

  2、当思上师培养教育之恩。一切知识功德都不会自然出现。自己的一切善知识和高尚品德都是上师教育培养的结果,应饮水思源,常思教育之恩。

  3、当思传授妙法之恩。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为求法,经历了无数世难以想象的艰难辛苦,同样,这些上师也经过长期艰苦求学,所获得的无上妙法,象父亲把财宝传给子女那样毫无吝啬地传给了我们,这恩重如泰山。在人世上赐给一点点物质财富,解决一些今生今世困难,也被看作莫大的恩惠而常感恩不已,更何况为开创万世幸福而赐给妙法的大恩大德。佛经中说:给人施教一句经文的功德比用七宝装满三千大千世界赐给这人的功德还要大。何止一句经文?上师把成佛的妙道教理系统地传授给我们,此恩此德,怎能报答?如此常想应在感情深处激发感恩之情。

  4、当思调伏心性之恩。无数世来,流转世间,虽无处无佛,无时无佛,但是那些众佛却没有能够调伏自己,至今还泡在这苦海里,今世上师以智慧方便,使我们粗野的心性得到调伏,将我们带入善道,从这个意义上想,七师的恩情超过了众佛。做到了众佛未能做到的事。

  5、当思无可相比的恩在世界上对人们恩情最大的有三个,即:佛和父母亲。但上师的恩情远远大于父母和佛。父母对自己只有今世养育之恩,上师指引万世幸福的光明大道。因此,上师的恩情大于生身父母之恩;诸佛慈悲遍及众生万物,但由于自己业重,不但无法直接受到佛的言传教诲,就连佛的身影都无法看到。而师就在身旁,可以随时请教,将佛的妙法面对面地传给自己,因此可以说师恩大于佛恩。

  总之,一切幸福利乐,功德都来自上师,这不仅有经典论据,也是合于道理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定上师的恩情是无以伦比的。

  四、敬师行为

  「尊敬供养与侍奉,从教行事以亲师。」敬师行为主要是供养、侍奉、听从教导三个方面;

  (-)要想成佛,就需要积福德,即积「福资粮」,而积福的对象即「福田」没有比自己的上师更殊胜的。因此,自己的一切应奉献给上师。《上师法五十颂》中说:「对于自己受命师,舍其难舍妻与子,自己生命所不惜,何况无常之财物。」意思是:为亲近上师,连生命也在所不惜,何况其它身外无常之物。在《聚生续》中说:「放弃其它供,只供奉上师,上师若喜悦,可得遍知慧。」意思是可以完全放弃对其它佛菩萨的供养,只供养三宝合一的上师,就可以获得供养一切佛菩萨的功利。在《密集五次第灯论》中也有与此相同的说法。

  供养上师,要量力而行,在条件许可的限度内,要尽量做得好一些。…

《菩提道次第心传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