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心傳錄▪P5

  ..續本文上一頁「虛空所到處,佛身也遍布。」就是說,凡虛空所到之處,都有佛身,沒有無佛的空間,沒有不充滿佛身的空間,這就是佛的法身的不可思議性。既然是那樣,我們生存的這個空間也必然充滿佛和佛性、佛的作用,這種充滿虛空,無處不在的佛,對人的感應,就象周圍的色彩對水晶珠所産生的影響一樣,隨因緣而各異。和自己的因緣相應的引度者——一佛,肯定是正確指引善道的這些上師。對以上這些道理,進行反複思考,加以堅定上師是佛陀的信念。

  3、釋疑

  分所見釋疑、不見釋疑、不定釋疑叁種。

  (1)所見釋疑;就是從自己所見現象,對上師是佛的觀點産生的懷疑。以爲在一些上師的身上可以看到貪欲,嗔恨等許多缺點,怎可能是具有斷證功德,完美無缺的佛呢」對解除懷疑,應該這樣想;如果我們的感覺可靠的話,那種懷疑也許是有道理的,但我們的感覺是不可靠的,所以不能以感覺爲理由,確定事物的性質。這有以下六條比喻;

  A.如眼睛有毛病的人,處處看到遊絲毛發一樣,我們心中有業障汙染的凡夫俗子,所見都是汙染相,因此,我們用感覺把握的情況,未必是真實情況。

  B.佛性論》稱:「如象顔色所照射,寶石有時並非真,由于衆生緣業故,遍主也非原本相。」意思是,由于受周圍顔色的影響,寶石的顔色有時也不一定是真色;同樣,佛雖然是純淨無垢的,但由于衆生自身的業緣,看到的是一種不潔身相,我們在上師身上所看到的缺陷,正是自身缺陷的反射。

  C.如果上師是佛,怎會有疾病和衰老等普通人的象征呢?對這個疑問的回答是:且不說釋迎牟尼示現無常相,我們隨便帶一付有色眼鏡,就會看到~切東西會變色,由于自身的業障,就是看到真正的佛,也會發現許多缺點,而且就像非常真實,因此,自己的感性經驗有什麼可靠性呢?

  D.佛經中說,佛化現什麼,就完全像什麼,若化豬狗相,就會像豬狗,食用不潔之物。所以,佛菩薩爲了度我們,化現普通人相,定會像普通人。因此,我們看到L師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差別,就斷定上師不是佛的想法是錯誤的。

  E.如夢中犯戒發生殺盜等種種罪孽,那只是一種思想意識中的虛幻相,並非實事。同樣,現普通人相的上師雖表現出發怒和粗暴等與佛的品質不符合的行爲,但那只是自己受惡業影響的主觀意識的外現幻相。我們所看到的普通人相也非真實,他的行爲動作怎會是真的?

  F.膽溢症病人看到雪山是黃色,心氣病患者的眼中雪山是青色等,影響感官的細小因素也能使人産生種種幻覺,何況我們光始以來所造惡業習染深重,怎可避免錯覺?從自身業習厚重程度來說,上師在自己的眼中未現出更低劣的豬狗或毛驢相而現出人相,這已是夠榮幸的了。

  (2)不見釋疑

  也許會說;雖然這些上師沒有什麼可非議的缺點,但佛應有肉警和佛光等異于常人的許多相好莊嚴特征,但在上師的身上並未發現這類特征,怎麼會是功德圓滿的佛呢?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這樣認識,對凡人來說,所見未必是真實情況,未見之物也未必是不存在。對此我們用以下八種比喻說明:

  A.如陽光金光燦爛,雖能普照大地,但盲人卻無法看到陽光。同樣,這些指引善道的上師雖然具有許多佛的智慧功德,但對無明遮蓋心眼的人來說,只能看到他們的平常相,看不到光輝燦爛的圓滿功德相。

  B.如像針眼中容納不了須彌山一樣,在世俗的心目中怎會容納下怫的殊勝功德?僅以在自己的。心目中不能容納,即看不到爲理由,認爲上師沒有佛的特征功德,就像針眼中看不到須彌山而認爲須彌山不存在一樣不可靠。

  C.就像在黑暗中不但看不見細小的東西,就連粗大顯而易見的東西也看不見一樣,在無明障蔽籠罩下的世人,別說看不見佛深層的微妙殊勝功德,就連最表面的顯分功德也無法看清。因此,我們這些被無明全面清蓋的人,怎會看到怫的清淨功德?

  D.在消除世俗心的密法師眼中所見皆是佛,即一切普普通通的上師在他們眼中都會變成聖潔莊嚴的佛。從這一修證經驗看來,在我們的眼中一切變得低劣俗氣,只是世俗心未消除的原因。

  E.就像魔術師把人變成毛驢一樣,只要魔力不被消除,在看客的眼中只看到虛假的毛驢的形象動作,看不到原來的人的形象動作一樣。只要惡業的習染在心中存在,我們就不會看到佛的本來面貌,只能看到被歪曲了世俗面貌。

  F.經中說,十地菩薩也無法全部覺知佛的妙功德,既然那樣,像我們這些凡俗輩怎會覺知佛的功德?

  G.如果在我們的眼前沒有水瓶,我們就可以斷定眼前沒有水瓶,但如果我們的眼前看不到精靈,我們就無法斷定眼前有沒有精靈。因爲,水瓶是可見之物,精靈並非可見之物。同樣,如果自己證悟佛的功德,就可以覺知自身具備或不具備佛的功德,但在別人身上雖然有佛的證悟功德,也非我們能覺知者,因此,不能以自己未覺知而就斷定其無。

  H.如水瓶雖在眼前,若被簾子遮蓋就看不見,取掉遮蓋的簾子就會看得見;同樣,上師雖屬功德圓滿的真佛,但我自己的眼被業障所遮,無法看到,若消除業障就會看到佛的本來面貌。因此,能不能看到上師的佛性,全在于自身有無業障,而不在于上師是不是真佛。

  (3)不定釋疑

  也許有人會質問:你既然認定上師是真佛,你的弟子也會把你當作佛,如果你自己默認是佛,就與你自己的實際情況並不符合,這樣你的自我認可不就變成妄想妄言了嗎?這種看法的確是確認上師是佛的一個重要認識障礙,我爲你破除此障。《攝乘論》說:「一物所見各異。」意思是客觀上雖然是一種事物,但由人們各自的業氣習染有所不同,所見之物也各不相同。所以,對我這樣的人,因人們各自的業習不同,也會有各自的不同看法,而已各自的看法也都符合實際。如同樣一條恒河水,在人天餓鬼叁者的眼裏所見各不相同,天人眼中是聖潔的甘露,人眼中是普通的水,在餓鬼眼中是使人惡心的膿血。對所見不同的叁類衆生,恒河水也會起到相應的作用。同樣,弟子將我看作佛,我自己對我自己,或者一般人對我看作普通人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對看作佛的弟子會起到佛的作用,對看作普通人的人趕到普通人的作用,這也是符合實際的。也許會說:如果是那樣,上師不就成了既是凡人,又是佛了嗎?對這種質疑,我們可以回答說;照你說河水不就成了膿血等性質不同的叁種物質了嗎?如果說:水中有不同對象所感知的不同因素,並非水本身有叁種性質的話,我也同樣。在我身上,也會有佛和凡人兩種可能因素,但憑一點不能斷定,一身兼有人與佛兩種人格,更不能斷定人佛沒有區別。

  按上面所說的各種辦法,消除認識上的錯誤,樹立上師是佛的堅定信心。

  (二)思其恩情,激發敬心。

  要思念上師的下列五種思情:即創造幸福快樂之恩,培養喜德之恩,傳授妙法之恩,調伏心性之恩,無可相比之恩。

  1、當思上師爲自己創造幸福快樂的恩情。阿底夏尊者說:「一世幸福快樂來自上師的加持,理應知恩相報。」如果沒有上師指引善道,就不會得到幸福快樂,因要常思上師賜福樂的恩情。

  2、當思上師培養教育之恩。一切知識功德都不會自然出現。自己的一切善知識和高尚品德都是上師教育培養的結果,應飲水思源,常思教育之恩。

  3、當思傳授妙法之恩。佛祖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爲求法,經曆了無數世難以想象的艱難辛苦,同樣,這些上師也經過長期艱苦求學,所獲得的無上妙法,象父親把財寶傳給子女那樣毫無吝啬地傳給了我們,這恩重如泰山。在人世上賜給一點點物質財富,解決一些今生今世困難,也被看作莫大的恩惠而常感恩不已,更何況爲開創萬世幸福而賜給妙法的大恩大德。佛經中說:給人施教一句經文的功德比用七寶裝滿叁千大千世界賜給這人的功德還要大。何止一句經文?上師把成佛的妙道教理系統地傳授給我們,此恩此德,怎能報答?如此常想應在感情深處激發感恩之情。

  4、當思調伏心性之恩。無數世來,流轉世間,雖無處無佛,無時無佛,但是那些衆佛卻沒有能夠調伏自己,至今還泡在這苦海裏,今世上師以智慧方便,使我們粗野的心性得到調伏,將我們帶入善道,從這個意義上想,七師的恩情超過了衆佛。做到了衆佛未能做到的事。

  5、當思無可相比的恩在世界上對人們恩情最大的有叁個,即:佛和父母親。但上師的恩情遠遠大于父母和佛。父母對自己只有今世養育之恩,上師指引萬世幸福的光明大道。因此,上師的恩情大于生身父母之恩;諸佛慈悲遍及衆生萬物,但由于自己業重,不但無法直接受到佛的言傳教誨,就連佛的身影都無法看到。而師就在身旁,可以隨時請教,將佛的妙法面對面地傳給自己,因此可以說師恩大于佛恩。

  總之,一切幸福利樂,功德都來自上師,這不僅有經典論據,也是合于道理的,因此,我們有理由認定上師的恩情是無以倫比的。

  四、敬師行爲

  「尊敬供養與侍奉,從教行事以親師。」敬師行爲主要是供養、侍奉、聽從教導叁個方面;

  (-)要想成佛,就需要積福德,即積「福資糧」,而積福的對象即「福田」沒有比自己的上師更殊勝的。因此,自己的一切應奉獻給上師。《上師法五十頌》中說:「對于自己受命師,舍其難舍妻與子,自己生命所不惜,何況無常之財物。」意思是:爲親近上師,連生命也在所不惜,何況其它身外無常之物。在《聚生續》中說:「放棄其它供,只供奉上師,上師若喜悅,可得遍知慧。」意思是可以完全放棄對其它佛菩薩的供養,只供養叁寶合一的上師,就可以獲得供養一切佛菩薩的功利。在《密集五次第燈論》中也有與此相同的說法。

  供養上師,要量力而行,在條件許可的限度內,要盡量做得好一些。…

《菩提道次第心傳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