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心传录▪P4

  ..续本文上一页

  敬奉上师,要使上师心情愉快,生活平静、法事不受干扰。倘若惹是生非,使上师心烦意乱,不愉快,其果报,频生是非口舌,自己心情不得安宁,甚至下堕地狱受重苦。所以在《上师法五十颂》中说;「无论任何时,不使心烦乱,无明若触犯,必受炼狱苦。」对此,应十分谨慎。

  (十)对上师的作风产生误解的罪业

  对上师行为动作、思想言论产生误解的罪业不可轻视。如名叫善星的一个人,在释迎牟尼身边,对佛陀的行为产生种种误解而堕落无间地狱的事,以及大夏的两个沙弥对观音化身松赞干布的行为产生误解而本应得到的无上成就不但未得,连一般成就也未能得到之类的先例很多,我们应当高度重视。

  上师的行为作风,无论怎样不近入情,不合道德标准,从弟子的角度讲,应充分理解,正确对待,绝不能产生误解错见。如上师对自己生气,就看做父母对子女式的爱的表现,上师骂自己,就看做是念恶咒驱赶附在自己身上的邪魔,上师打自己,就看做是清除自己的无始以来所造罪业,驱病逐魔之举等。凡此种种都看做是上师度化的方便之法,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应加倍敬重,增强信归。这对学修之人十分重要,也是一个消除邪见,获得加持,诸种心愿得到如愿以偿的灵丹妙方。因此,大成就师藏巴嘉热说;「鞭打是灌顶,由此得加持,责骂是猛咒,消除诸魔障,生恨示疏远,爱索加我身,爱我使长进,惟我是激励.事事方便行。」羊公巴大师说:「身现皆功德,所言皆教诲,所作非无益,不利皆加持」等。历代前贤都口涌赞辞,心中发愿,非常敬重上师。卡热公琼大师说;「开示大乘理上师,外部形相虽不美,内部境界难捉摸,不可妄想师是非」。如果对上师仅从其外表言行为根据,妄自非议,产生不警心,就会毁坏自己的善报。因此,要谨防心中对上师的言行思想作风产生倒错偏见。

  (十一)对上师不以上师看待罪业

  有些人只认那些有名气地位的上师,不认那些无名气地位的贫民上师,对这种势利眼看待上师的人,真正的善功德一样都不可能产生。因为,从上师方面来讲,可能有德性学问等方面的差别,但从弟子的角度讲要一样对待,一样敬奉。如尖阿洛追尖参大师说的;「虽然所拜上师多,若不平等相信奉,只信其中一个人,那是露骨的贪心。这不能叫信奉。若是真正信归者,对师不会分亲疏,师恩虽然有大小,信归不能分薄厚。」续经中说;教一偈经文,也要按上师对待。其原文是:「教一四句偈,若不当师看,百代生狗身,后得卑贱躯。」如果真心想得到佛法知识而从任何人处,学得四句仍经文,也应以师道敬奉,否则就会堕落畜牲道做狗等罪业不轻。因此,上师不是自己随便决定的,而是存心学习,四句偈经文以上的缘份决定的。

  总之,大至成就佛果,小至炼狱中的一丝丝凉风的福份乐趣都是归信上师的功德收益,小至十地菩萨的临成佛前的细微所知障,大至无间地狱的深重苦难都是违背师道的恶业报应。因此,要像重视生命那样重视师道,亲近上师。祈求上师与神佛加特,使我亲近上师的心愿得以顺利实现。如此真情实意地多做祈祷,并按密传方法,进行甘露洗罪等,如法修持仪规程序见广略两种菩提道次。众因缘齐全,才能见效果是一切因缘法的普遍规律,因此要如法修持。按上面讲过的道理,充分认识到亲近上师的功德利益和不尊重七师种种罪业后就要坚定如法亲近师长的信心。

  三、亲近上师的思想态度

  分思其功德树立信心和思其思情激发敬心两个方面。

  (一)思其功德,树立信心;

  五道十地功德的生长与否,就看有无上师开导加持之力,这又要看自己是否对上师信念虔诚,因此,要想开悟得道,就要认真修持信德。举例来说:本来我们的身体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但常常自以为干净可爱,久而久之,形成固定观念,不觉得有什么不干净之处,反而觉得干净可爱。同样的道理,上师无论身上有多少缺点,不可能没有一点优点,着眼在其优点上,常思其优点,久而久之,就会只见其优点,不见其缺点。这样改变观念,只看上师的优点长处,也能生信念,但是把上师看作佛,更会增加信念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完全消除错误观念。因此,视师为佛的这种起信方法无比殊胜。但上师是佛的问题,肉眼无法看清,只能靠经典根据和逻辑推理解决,下面就依次论述:

  1、经典论证

  观想上师,然后想以下的经义:

  《二思维续》中说;「末法时代五百年,我将化现教师身,心中认定为我身,对他生起敬仰心。」《金刚帐续》中说;「本是金刚心,现相教师身。为利乐众生,化做平常人。」《经藏》中说:「见益听我言,到那未来世,我现法师相,我化教师身。」等等。在一些经续中指出;佛祖金刚持在末法时代常常以普通人的形相出现,以方便度化众生。因此,常想这些普普通通的善法导师都是佛祖金刚持其身,生发崇敬之心。

  2、逻辑推理;

  分相对论方法,作用论方法,因明论方法,法性论方法四种。

  (1)以相对论方法推论;医生是个相对的概念。对病号来说:是不是医生,看他是否给他进行诊断治疗。对受烦恼病苦的众生来讲,是不是佛,就要看是否给了对治烦恼、治愈痛苦的佛法灵丹妙药,佛是心灵的医生,即:凡能给予治疗烦恼病苦良方者就是佛。上师为自己施教佛法,为自身苦恼对症下药投以良方,其恩无比,不就是佛吗?弃此何处求佛?

  (2)以作用论方法推论:凡有烧煮等火的作用者就是火,因此,凡能起到佛的作用者就是佛。这些上师从事佛的事业,起到了佛的作用,因而就是佛。那么佛的工作和作用是什么呢?佛的主要工作作用就是向能度众生施教善道。上师作了这样的工作,起到了佛的作用,因此,上师就是佛。至于那些自己尚未入道的上师的问题,后面再来讨论。

  (3)以因明论方法推论;又分因果推理,性质推理,否定推理等三种方法。

  A.用因果推理法:

  从这些上师能正确全面地解说佛理,可以断定他们具有遍知一切的佛的智慧,因在《正理论大疏》中说:「因缘所生不知因,解说明了不可能。」意思是自己若不了解,就无法向别人解说,如能向别人正确完全地解说佛法,必定精通怫法,著精通佛法,必定具有遍知佛慧,这是「以果知因」的逻辑推论法。遍知佛慧是佛的智法身。具有智法身的,理所当然是佛。

  在《不可思议经》中说:「为追随如来而说法者,其人具有如来智慧。」全面通晓教理者,虽不懂世间知识,也可以看作具备遍知智慧。因为在《正理论大疏》中说:「故而与其所从事。有关知识应通晓,至于遍知虫蚁数,对我丝毫无用处。」这段引文的意思是说:我们所说的佛的遍知智慧,是指明了那些与佛陀所从事的解脱有关的境、行、果知识,凡自利利他的修行者都应通晓这门知识。至于宇宙间有多少蛔虫蚂蚁之类的问题,虽了如指掌他对我们毫无用处。

  B.用性质推理法:

  俱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特征的佛陀与没有相好特征的上师之间,只是外形不同而已,其心性在法界溶为一体,无分别。如在《般苦波罗蜜多》经中说:「佛陀是法性,接引者法身。」这两句偈的意思是:「佛」是法性的称谓,接引众生出苦海是法身的作用。诸法法性平等,同而,佛和说法的上师的法性是相向的。

  C.用否定推理法:

  有些人在眼前看到游丝毛发,如果那是真实存在,眼睛在无毛病的情况下更应该看得到,但是那种游丝毛发、眼病治愈后却看不到,那只能说明:那是一种眼睛有毛病的表现。同样,我们在上师身上所发现的种种毛病、缺点,如果是真的,在去染净识中应有所反映,但在净识中一无所有,这说明这种现象只是自己心有污染的表现。法称说:「可见之物若不见,是不存在非其它。」意思是:可见现象,在可见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若没有发现,就可以断定其为不存在。

  (4)以法性论方法推论;佛的法身度脱众生,有应缘相、应器相、应利相、遍及相等四种;

  A、应缘相就是适应度脱对象的机缘相。如需要以王者之相度脱者,化现帝王,需要以臣子相度脱者,化现臣子等等。我等只有平常人相度脱的机缘,所以佛现平常人相,认定自己的上师就是这种化现平常人相度化自己的佛。

  B.应器相就是按度脱对象各自的根器、意识境界所现相。如镜中之影,因镜子的不同,显影的形相也各不相同。应机度化是佛的法身的普遍规律。我自己也应有对机之佛,但这个佛除了引度自己的上师外,还有谁呢?以此认定上师是佛。

  C.应利相就是按众生所需利益化相。每个众生身边就有十方~切如来佛,不但在经续中这样讲,也可以从逻辑上证明这个说法有道理。既然是那样,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也应有十方一切如来。当然这些如来不是泥塑纸画像,而是根据众生的生存生活需要所生化的各种利益事相。因此,这些以深广妙法教育我,给我以最大利益的上师,不是十方一切如来的其身还会是什么呢?

  D、遍及相,又分遍及一切时间相和遍及一切空间相两种。

  a.遍及一世时间相;

  [1]佛无时不在。《经在严论》称;「你为众生事,无时而不在,作事常不休,无遗忘致敬。」根据这个道理,若众生机缘成熟,佛无时不度,无时不说法。我们如果机缘成熟,佛就会及时引度,但现在说法引度自己的,只有自己的上师。这无时不在,及时引度的佛,除了上师还有谁呢」?

  [2]化度从不间断。佛度众生,从时间上从不间断,这是佛的事业的一个特点。即使在末法时代,只要众生自己有缘,就会逢到佛的引度。我此生有良好的机缘,得以闻法,这说法的上师若不是佛,谁会是佛呢;

  b,遍及一切空间相。

  《经藏》中说;…

《菩提道次第心传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