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意这里有个“似”,“转似相分”。心理所转变的这些心理的状况(心态),它是靠什么变出来的?它在后面有个功能,这个功能就是唯心、唯识的作用。所以我们心态的转变这一切的现象,“转似”,好像看起来有个心态的现象——心态是靠不住的。这个要特别了解!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了什么呢?大家普通譬如说念《金刚经》啊、念什么,“一切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谓一切相都是空。“相”是不是空呢?可以说它不一定是空。这个相是怎么样来的呢?就是心态的转变。所谓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我们心识的功能里头它本有的有一种作用。这个作用平常不动的时候——动与不动这个名称还是不对的,姑且那么讲——不动的时候像这个水一样,平静的;它这个心态没有变化,没有波浪。它起了波浪以后啊,就是转相了。转出来的东西,“似”好像有心态、有现象;这个现象是靠不住的。
甚至于这样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所以我们打坐、修定、做功夫,各种的定境,如果认识不清楚,你统统被定境骗了。这些定的境界也都是心体的转变的相似的一种相分、心态的一种现象;没有见到体。所以你被境界迷着了,因此就叫做着相。甚至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这个环境、这个一切,这还是心态的一种相分,这个境界就不是实在的,是很多因素(椅子啊、人啊等等)凑合拢来的。都是偶然的暂时的存在,不永恒、无常的,等一下马上变去了。变去了(以后),假使我们回想起来有今天坐在这里这个状况,回想好像是有……[录音中断] “似”,好像是。这是心态的相分。
心态的现象我们还是容易了解。当我们了解这个心态的现象以后,同时我们也了解自己心的作用的功能的见分。我们随便讲唯识学理也可以那么讲,相分就是现象;见分是精神部分。这是在课堂上讲学理的时候可以那么表达。如果讲实际呢?那么相分、见分它两个差不多同时。所以研究佛学同别的不两样,当我们现在提到自己心里的相分,每个人坐在这里都有思想、心里头在思想,就是对这个书的研究,这个思想、心态就起这个观念,就是相分;同时我们检查一下看,我们知道自己在思想,现在我在想这个书,“转似”,“我这个想法”,你马上知道自己在想——那个是它的见分。
好了,现在《成唯识论》本身也告诉我们,“变,谓识体转似二分。”一个是相分、一个是见分。
那么归纳起来,我们所了解的心理作用的心态,相分的心态与见分的理性部分,这个还不是心的本体,所以明心见性之难!这就是心体转变了,发生相似的那个心体功能的作用;还是作用,不是体。
那么这个相分跟见分,“俱依自证起故。”相分跟见分另外有一个功能,我们只好借用“功能”两个字,这一部分的功能叫什么?“自证分”。自证分就是说,刚才我们举一个例子,假使我们坐在这里研究《成唯识论》这个书,诸位一边在听,一边也在思想、研究,心里头一定不断地在想,心里头这个思想是相分出来了;同时我也知道自己在思想,这个见分也知道。相分、见分知道了以后,有一个是“自证分”。同时具备了这三样作用。
什么是自证分?当我们见分、相分这两部分在起作用;或者不起作用、清净的时候,相分不起相、不着相,见分也不起分别;这个时候我自己了解到,这个时候比较清净,这个属于我的心的功能的一部分,自己晓得了,这个属于自证部分。
同时,我们在起用的时候也有这三部分:心里起了心态的作用,自己知道自己现在我心里在想什么,相分、见分在;但是,你自己有时候同时可以把心理这两部分的作用把它丢开了,不去想它。这个是所谓“自证分”的功能。
所以现在我们晓得这个文字,“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相分与见分这个心态的功能,它本身非常无根的。勉强讲它一个根,它依于“自证分”起作用。
好,现在跟着下来另起一节:
“依斯二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故。”这又是一行了,又是一个问题。
就是说,我们所谓识,“我”,刚才有位朋友在谈,我们人闭着眼睛也好,总而言之,除了睡眠、昏迷以外,只要脑筋一清醒过来,马, 上这个“我”就起来作用了。不管你是觉得有我、无我,这个作用就是“我”。这个“我”是相分、见分。
譬如我们睡醒了,刚刚一睡醒,眼睛也没有张开、身体还没有感觉,觉得自己清醒了。这一点清醒了就是心态的相分、见分。晓得清醒了就是“见分”;那么清醒了,自己觉得有个头脑清醒、不是睡眠的境相,这个是“相分”;那么后面那个晓得现在我知道自己清醒,也知道这个境界,这个后面还有个“自证分”。这一部分大家不好好“定相应”的人不大容易了解的。有定力相应,他容易了解。这个道理我们晓得了。
他说现在普通的人所谓觉得有个“我”的存在,“依斯二分,施设我法”,都靠我们自己平常有相分与见分这个作用,“依斯二分”,“斯”就是“这个”;哪个东西呢?就是相分跟见分。“施设我法”,“施设”两个字中文的翻译用的非常高明!就是假相,假设有个我,其实并没有一个我;可是我们一切众生自己会假设,被这个相分的现象(假设——所骗住了,认假为真,认为有个我。
其实,“彼二离此,无所依故。”这个心识的转变,相、见二分的功能,心态、同自己了解知道心态的,除了自证分以外,“无所依故”。它没有一个东西,没有个根的。所以这个我相觉得有我存在是没有根的;只是我们自己被这个心态的现状同见分所骗去了。
这是一个理由,还没有完,跟着又是另外一节。
“或复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另一个问题是科学问题,这是心理学上最高深的了,很难了解。据我的经验所看到,假使现在我们一般年轻人真的研究现代的心理学,转回来研究唯识倒是比较容易了解;纯粹从佛学入手的很难了解。纯粹从佛学入手的人怎么样容易了解呢?那就是唯识的原文,“定相应故”,有定力的人才容易了解;没有修过定的人无法了解。所以唯识学给一般学者讲起来始终变成哲学了。所谓哲学是普通的思想,那就是在相分、见分上转,那个是哲学(相分见分上转就是哲学)。所以佛法非哲学;它也是哲学,但是毕竟非哲学,它“定相应故”;离相、离见,走入“证自证分”这一部分去。
那么现代的研究心理学的,因为医学资料的发展,心态的资料加上声、光、电、化、电气的发展,那么对于这个心理的形态认识比较容易。所以容易知道、看通了这个现象,追究这个现象后面的功能,就是科学的精神。那么以这个方法来研究唯识,在学理上是容易了解得多。
例如现在我们看他的本文,本文怎么讲?“或复,”“或复”这两个字是“假定的”,怎么样用这个假定呢?就是说拿我们现在科学研究来讲另一种资料、第二种资料,世界上有这种事实、有这种人、有这种知识。所以如果拿我们现在人写这本书的话,说:一,是刚才讲的资料;二,是第二个资料、第二个研究方案。“或复”,他说什么是第二个方案呢?“内识转似外境。”内识的转变,变出来像个外境。你要注意呦!“转似外境”,是真的。
譬如一个在美国的一位老太太,你们都晓得,写《外婆禅》那一本书的这位老太太(金满慈夫人)。那么她半个月、一个月经常有修持的心得报告日记寄回来。这一个月的日记我都没有批,摆在那里。堆积的东西很多,昨天我就打开来看一下。稍稍精神好一点,这些债都要还。打开看到,她因为自己修持的进步,现在人一打坐起来;不要打坐,站在那里,她已经觉得心跟身两个分开了,人都可以出去了。不过她不敢跑出去,她怕一下跑回来找身体找不到了,再去投胎很麻烦。她是这么一个看法。那么开始是头痛得不得了,她当时写信告诉我。因为她是个老太太,也生产过孩子,七十多岁,要到达身体的复原,这个脑子像精神分裂一样,头痛那是免不了的。我早就警告过她,痛苦得很。
那么现在她这个阶段过了,过了以后现在她说感受上(你们注意听这个事情),她感受上这个脑袋中间是空的,一个洞、烟囱一样,人就是自己随时可以跑出来、跑进去了;所以道家一般修定就可以出神了,可以神游物外,可以到外界玩玩。那么要回来看看我也不用买飞机票了,那不是很好玩嘛!
好,你注意,用功到这里这个是什么东西?“内识转似外境”,还是内识所变的。因为这个肉体也是内识所变、这个肉身也是阿赖耶识所变。我们肉身所以有病,就是阿赖耶识业力的关系,这就是业力。所以身体不好、有病,也是“内识转似外境”。其实病也非真非有,所以《维摩经》上讲得很清楚,就是这个道理。譬如我举这一个例子。
那么我看完了这一段,我就把红笔拿起来;因为我看这些人的日记啊,一看到哪里我红笔一钩:哦,这里有个问题。总答复。看完了再一个一个问题批下去。所以红笔拿在手里,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打一个问号在那;没有问题的就勾过去了,一张一张,经常看的很多这些东西、资料。
再过了几天她的日记上又一段来了,她忽然觉得又进了一步,突然觉得有一个境界,自己本身在放光。就如同你们学灵魂学的人差不多,到了地狱看到很多饿鬼;可是本身有修持的人他可以放光,照见这些鬼魂,都进不来了。那么在这个境界里头,她平常这位老太太很妙,虽然七十多岁,是现代人,她对于宗教原来是信天主教,现在研究佛学。她对于宗教老实讲,文学趣味特别高,无所谓,什么鬼神不大理会。到这个时候她说奇怪呀,真的有这种事啊!觉得非常害怕。这个境界她维持了相当长,几个钟头。在这个里头她忽然警觉到:自己受了欺骗!这一切都是心识的变化。因为我正寄了一本《成唯识论》给她,她更可怜,不像诸位还有人讲;她硬是一个字一个字抠,抠…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