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打起坐来前面有些幻想的境界,看到光啊、看到什么影像啊、看到佛菩萨啊,那是识变啊!那是识的变相。你不要认为“这是道!有神通了!”你完了!你入魔了!那是识变。
那些境界呢?有些属于带质境,有些属于独影境,有些属于现量,有些属于非量,都要搞清楚的。所以教理通了,参禅、修行、学佛快得很,不要三大阿僧祇劫。像我是个急性子的人,哎呀要三大阿僧祇劫,我不干,我来不及等不及啊!我今天做一点总要有一点成果嘛!做生意一样。你三大阿僧祇劫都愿意等着去学佛,我非常佩服那些人!岂止我要给他磕十万个头,多少万个头我都愿意干!因为他很有耐心,就值得我磕头了。像我这个没有耐心,等不及啊!
可是你要想快速地成就,所以要修禅那、修**,哎,你教理不通不行。
所以“识别”,“识谓了别。”
“此中识言,亦摄心所,定相应故。”又是一段。你注意哦,这一段很重要!所谓识,唯识什么叫做“识”呢?首先认清楚皮面这一层——我们心理作用、唯心的作用——皮面这一层,所以讲到“识”尤其在眼睛方面更容易了解,这个眼识是皮面这一层作用。我们现在大家眼睛闭着,体会一下。我们眼睛闭着,你看见不看见?看见啊,看见前面有亮光的地方白茫茫的,黑暗地方就是黑洞洞的,这还是看见。这个一看见光或者黑,这都是眼识、识的作用;你知道我现在在看见,那个是意的作用;是两层嘛。后面还有个心的作用。不晓得大家有没有去实验过?
懂了这个识的道理吧?这样一来呢,用功就要方便得多哦!
所以始终这个东西——识,讲唯识这个识,“言”,就是讲什么?“亦摄心所。”“摄”就是“包括”,包括了我们心里所起的各种心理状态。心所是佛学的名词,五十几位心所,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讲唯识开始都提到,不提了。心所岂止五十几位,不止啊!不过唯识把它归纳又归纳,勉强地*下来。
换句话说什么叫心所?心的功能所起的作用、各种现象,心所起的现象叫做心所。拿现在的科学(来讲),就是心理的各种状态。还有个名词,现在新的名词大家注意,叫做“心态”,心态的作用。其实你看一学佛学的人,讲“心所”他就懂了,提到“心态”他就傻了:哎呀!那是外国的心理学。其实就是那个东西。美国人、外国人学心理学,你讲“心态”他就懂了,你说“心所”他就不懂了。——还是这个东西,古今中外用的名词不同。
所以“此中识”这个话,“亦摄心所。”有一句话特别重要:“定相应故。”识这个作用(心识)跟你打坐修定的时候关系最密切。你要体会心意识的作用,只有在静虑(玄奘法师不愿意翻译成“禅那”,翻译成“静虑”),四禅八定修定的中间,或者是念佛的中间,或者是修观想、修定、修法的中间,在你心性一凝定的这个时候,“相应”;相应是翻译的了,相应原文就是现在讲的yoga(瑜伽),瑜伽就是相应。所以什么叫做瑜伽?就是相应。什么叫做相应?身心相应、心物相应、天人相应,心佛众生等无差别就是相应、互相感应;就是交感的作用,叫做相应。所以心意识的作用,“定相应故”。定境界心意识的作用起来了,交感、感应特别明快。你自己认识心意识的变化,它能变、所变的状态更清楚,所以叫做“定相应故”。[引磬响]
现在只依《成唯识论》的本书在研究,那么现在我们是倒转回来的。倒转回来,用现在的观念来讲,正式提到关于佛学的基本的认识,所谓“我”与“无我”之间的这个道理。我们经常提到佛法的“无我”,究竟怎么样的无我?
上一次我们到了第三页卷一第二行,讲到“此中识言,亦摄心所,定相应故。”上一次讲到的本文的结论再提起来注意。这个里头所谓讲唯识这个识,包括了我们这个心所(心里所起的这种思想情绪变化,有感觉知觉的这个现象)。那么这个心所呢,在佛学里头所谓以《百法明门论》归纳“百法”,实际上是一个归纳的方法,不是演绎的。如果配合现代的心理学的研究演绎起来,岂止百法,可以说八万四千法。像现在心理学所发展下来的医学的心理学、病理学的心理学,所谓心理行为,心理行为学里头又分心理**意识的行为,各种行为配拢来,在佛学里头只有一个名词,都叫做心所;就是唯心所起的各种作用。就是这个意义。
那么这个唯识学里头所讲的这些心所,我们把心所的转变,以及心所如何能够得定;譬如得了定,四禅八定乃至证得小乘的四果,乃至菩萨的十地,都是心所变化的现象、心所转变的现象,由凡夫转变成佛。那么这些心所的作用,“定相应故”。同这个修定是互相关联的、互相感应的。“相应”古代名称就是“瑜伽”。不是yoga,yoga是瑜珈。“瑜珈”这个翻译是我们统称一个学术的名称。那么佛经上中国古文的翻译,瑜珈有时候翻译成“迦”,或者是“珈”,这是指一种学术、学派,这就是现在所谓讲翻译英文的yoga。Yoga分“身yoga”(身体的活动),像密宗的修气修脉、现在瑜珈术的这种活动,属于“身yoga”。“音声yoga”(音声瑜珈),譬如念咒子。譬如我们佛法的修持、禅定属于“心yoga”,心的瑜伽。
那么一切定是心的相应,所以yoga又翻译成相应,不过相应两个字不能够概括这个观念。什么相应呢?心物、身心互相有改变转化的作用。所以翻译成瑜珈,你譬如说属于唯识学的这一本大论《瑜伽师地论》,就不用这个瑜珈了,就是加人字旁那个瑜伽(qie2)。这就是说修yoga的人,专门在修持的人,我们叫做修道的人、修行人,称为“瑜伽士”,或者称为“瑜伽师”。这就是说,有所修持的人,不管是身yoga、音声yoga、心yoga来的,这是属于瑜伽
现在我们讲上一次的结论,这一句话:“此中识言,亦摄(包括了)心所,定相应故。”唯有修瑜伽得到定的人,对于心所起的现象,乃至心缘的八识的作用、分别才能够清楚,不然不大清楚的。那么这是上一次的交代。
跟着原文下来,因为我们古书的编排不像现在,都是一篇下来的。照现在编排的方法有个好处,就要另起一行了,表示另外一个观念。现在原文观念讲“变”这个字。
“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这是一节。拿现在编排书的(方法),这要是一行了,就是另外一个观念;不能算是一段,也不能算是一节;这个段落里头的另外一个观念。
一切宇宙万象,我们身心的世界都是唯心识所变出来的。那么心识这个变呢?所以“变”这个字等于就是一句。那么我们拿现在的观念翻译,就是识变、唯心唯识的识变。这个“变”字是讲什么变呢?“谓识体”——我们心识这个体,心识的体当然拿八识来讲,最后面的这一个。——这句话有毛病的,没有什么前面、后面;不过我们用人类的言语表达只好加一个字,使我们容易理解它;等于说背后这一层。这个东西是第八阿赖耶识。
我们上次有一个比方,像水一样,我们可以把水拿物理的作用分成好几层,水上面起波浪的,起波浪那个底层的水没有动过,看到波浪还是表面层。波浪上面还有一层,我们可以叫它是水皮,上次提到过的。一个酒杯、茶杯里的一碗水你把它澄清摆好了,你放一个绣花针、缝衣服的针,很轻很平地放上去,它掉不下去,因为有水皮给你浮住了。拿物理的道理,可以说水的表面上分子密集的关系,它构成了一个力量托住了。所以像我们跳水、游泳,这个人如果这么一直(身体横着入水)跳下去,很痛的。学过游泳就知道必须要这样钻下去,一个破洞刺开了、下去,不会感觉到太痛苦。不然这个水皮反击的力量打上来,身体受不了。
同样空气也是这样,假使高空跳伞就晓得有一层皮一样蒙住,很难刺破它。我们拿这个比方,晓得识的体,那么现在唯识所变“识体”,它转变(心的作用转变)。它转变了以后,我们心识的识体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自己看不出来。
譬如今天有位朋友在谈,谈的结果——他虽然没有学哲学,是学科学的,对哲学很有了解的。可以说学科学、学数学的人比较接近哲学。他觉得一切外相都好像没有什么;可是我们人中有个“我”、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叫他是“我”,这个我自己可以作主、自己可以把握。那么,一个没有学哲学的、没有学佛的人能够了解到这一层,这就是科学的功劳,已经很了不起了。当然我也没有进一步跟他俩谈,这个“我”是“有我”、“无我”不管,他已经发现这个人躯壳里头有一个东西;我们思想、感情就是这个东西。实际上这个东西是什么东西呢?是识体的转相。所以我们现在没有办法了解心识之体。怎么样能够了解呢?注意上面:“定相应故。”所以必须要修定,才能够认识这个体。
现在在我们没有得定、认识这个体以前的话,那么对于识的变相在理论上要认识两个,识怎么样会转呢?“转似二分,”注意这个文字。玄奘法师翻译这一些书啊,他一个字也没有浪费过;也因为太简化、太古代化,任何一个字下的定义不能随便。所以我们看书,一个字都不能随便,这就是读中国的古书的问题了。像读白话,一二十个字我们看下去,这一句根本中间抓几个字就晓得这个意思了,上面、下面浪费的字看不看都是一样。读古书可不能这样哦!
他说这个“识体转似二分”,注意这个“似”,好像有两个东西、两部分。哪两部分呢?相分、见分。那么一个是心理起来的心态(现在的名词就是心态)。我们心里譬如说想发脾气,或者哈哈大笑;我们的思想想钱,肚子饿了想饭吃,或者想吃面,或者想吃水果。每一个心态(心理变化的状态)不同。
譬如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一堂人假使有一百个人,一百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尽管讲你的意见跟我相同,相同里头也有不一样,这个心态不一样。我们现在所谓讲心态,就是心识所转变的相分,这个现状。但是你注…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