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打起坐來前面有些幻想的境界,看到光啊、看到什麼影像啊、看到佛菩薩啊,那是識變啊!那是識的變相。你不要認爲“這是道!有神通了!”你完了!你入魔了!那是識變。
那些境界呢?有些屬于帶質境,有些屬于獨影境,有些屬于現量,有些屬于非量,都要搞清楚的。所以教理通了,參禅、修行、學佛快得很,不要叁大阿僧祇劫。像我是個急性子的人,哎呀要叁大阿僧祇劫,我不幹,我來不及等不及啊!我今天做一點總要有一點成果嘛!做生意一樣。你叁大阿僧祇劫都願意等著去學佛,我非常佩服那些人!豈止我要給他磕十萬個頭,多少萬個頭我都願意幹!因爲他很有耐心,就值得我磕頭了。像我這個沒有耐心,等不及啊!
可是你要想快速地成就,所以要修禅那、修**,哎,你教理不通不行。
所以“識別”,“識謂了別。”
“此中識言,亦攝心所,定相應故。”又是一段。你注意哦,這一段很重要!所謂識,唯識什麼叫做“識”呢?首先認清楚皮面這一層——我們心理作用、唯心的作用——皮面這一層,所以講到“識”尤其在眼睛方面更容易了解,這個眼識是皮面這一層作用。我們現在大家眼睛閉著,體會一下。我們眼睛閉著,你看見不看見?看見啊,看見前面有亮光的地方白茫茫的,黑暗地方就是黑洞洞的,這還是看見。這個一看見光或者黑,這都是眼識、識的作用;你知道我現在在看見,那個是意的作用;是兩層嘛。後面還有個心的作用。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去實驗過?
懂了這個識的道理吧?這樣一來呢,用功就要方便得多哦!
所以始終這個東西——識,講唯識這個識,“言”,就是講什麼?“亦攝心所。”“攝”就是“包括”,包括了我們心裏所起的各種心理狀態。心所是佛學的名詞,五十幾位心所,這個大家都知道,我們講唯識開始都提到,不提了。心所豈止五十幾位,不止啊!不過唯識把它歸納又歸納,勉強地*下來。
換句話說什麼叫心所?心的功能所起的作用、各種現象,心所起的現象叫做心所。拿現在的科學(來講),就是心理的各種狀態。還有個名詞,現在新的名詞大家注意,叫做“心態”,心態的作用。其實你看一學佛學的人,講“心所”他就懂了,提到“心態”他就傻了:哎呀!那是外國的心理學。其實就是那個東西。美國人、外國人學心理學,你講“心態”他就懂了,你說“心所”他就不懂了。——還是這個東西,古今中外用的名詞不同。
所以“此中識”這個話,“亦攝心所。”有一句話特別重要:“定相應故。”識這個作用(心識)跟你打坐修定的時候關系最密切。你要體會心意識的作用,只有在靜慮(玄奘法師不願意翻譯成“禅那”,翻譯成“靜慮”),四禅八定修定的中間,或者是念佛的中間,或者是修觀想、修定、修法的中間,在你心性一凝定的這個時候,“相應”;相應是翻譯的了,相應原文就是現在講的yoga(瑜伽),瑜伽就是相應。所以什麼叫做瑜伽?就是相應。什麼叫做相應?身心相應、心物相應、天人相應,心佛衆生等無差別就是相應、互相感應;就是交感的作用,叫做相應。所以心意識的作用,“定相應故”。定境界心意識的作用起來了,交感、感應特別明快。你自己認識心意識的變化,它能變、所變的狀態更清楚,所以叫做“定相應故”。[引磬響]
現在只依《成唯識論》的本書在研究,那麼現在我們是倒轉回來的。倒轉回來,用現在的觀念來講,正式提到關于佛學的基本的認識,所謂“我”與“無我”之間的這個道理。我們經常提到佛法的“無我”,究竟怎麼樣的無我?
上一次我們到了第叁頁卷一第二行,講到“此中識言,亦攝心所,定相應故。”上一次講到的本文的結論再提起來注意。這個裏頭所謂講唯識這個識,包括了我們這個心所(心裏所起的這種思想情緒變化,有感覺知覺的這個現象)。那麼這個心所呢,在佛學裏頭所謂以《百法明門論》歸納“百法”,實際上是一個歸納的方法,不是演繹的。如果配合現代的心理學的研究演繹起來,豈止百法,可以說八萬四千法。像現在心理學所發展下來的醫學的心理學、病理學的心理學,所謂心理行爲,心理行爲學裏頭又分心理**意識的行爲,各種行爲配攏來,在佛學裏頭只有一個名詞,都叫做心所;就是唯心所起的各種作用。就是這個意義。
那麼這個唯識學裏頭所講的這些心所,我們把心所的轉變,以及心所如何能夠得定;譬如得了定,四禅八定乃至證得小乘的四果,乃至菩薩的十地,都是心所變化的現象、心所轉變的現象,由凡夫轉變成佛。那麼這些心所的作用,“定相應故”。同這個修定是互相關聯的、互相感應的。“相應”古代名稱就是“瑜伽”。不是yoga,yoga是瑜珈。“瑜珈”這個翻譯是我們統稱一個學術的名稱。那麼佛經上中國古文的翻譯,瑜珈有時候翻譯成“迦”,或者是“珈”,這是指一種學術、學派,這就是現在所謂講翻譯英文的yoga。Yoga分“身yoga”(身體的活動),像密宗的修氣修脈、現在瑜珈術的這種活動,屬于“身yoga”。“音聲yoga”(音聲瑜珈),譬如念咒子。譬如我們佛法的修持、禅定屬于“心yoga”,心的瑜伽。
那麼一切定是心的相應,所以yoga又翻譯成相應,不過相應兩個字不能夠概括這個觀念。什麼相應呢?心物、身心互相有改變轉化的作用。所以翻譯成瑜珈,你譬如說屬于唯識學的這一本大論《瑜伽師地論》,就不用這個瑜珈了,就是加人字旁那個瑜伽(qie2)。這就是說修yoga的人,專門在修持的人,我們叫做修道的人、修行人,稱爲“瑜伽士”,或者稱爲“瑜伽師”。這就是說,有所修持的人,不管是身yoga、音聲yoga、心yoga來的,這是屬于瑜伽
現在我們講上一次的結論,這一句話:“此中識言,亦攝(包括了)心所,定相應故。”唯有修瑜伽得到定的人,對于心所起的現象,乃至心緣的八識的作用、分別才能夠清楚,不然不大清楚的。那麼這是上一次的交代。
跟著原文下來,因爲我們古書的編排不像現在,都是一篇下來的。照現在編排的方法有個好處,就要另起一行了,表示另外一個觀念。現在原文觀念講“變”這個字。
“變謂識體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證起故。”這是一節。拿現在編排書的(方法),這要是一行了,就是另外一個觀念;不能算是一段,也不能算是一節;這個段落裏頭的另外一個觀念。
一切宇宙萬象,我們身心的世界都是唯心識所變出來的。那麼心識這個變呢?所以“變”這個字等于就是一句。那麼我們拿現在的觀念翻譯,就是識變、唯心唯識的識變。這個“變”字是講什麼變呢?“謂識體”——我們心識這個體,心識的體當然拿八識來講,最後面的這一個。——這句話有毛病的,沒有什麼前面、後面;不過我們用人類的言語表達只好加一個字,使我們容易理解它;等于說背後這一層。這個東西是第八阿賴耶識。
我們上次有一個比方,像水一樣,我們可以把水拿物理的作用分成好幾層,水上面起波浪的,起波浪那個底層的水沒有動過,看到波浪還是表面層。波浪上面還有一層,我們可以叫它是水皮,上次提到過的。一個酒杯、茶杯裏的一碗水你把它澄清擺好了,你放一個繡花針、縫衣服的針,很輕很平地放上去,它掉不下去,因爲有水皮給你浮住了。拿物理的道理,可以說水的表面上分子密集的關系,它構成了一個力量托住了。所以像我們跳水、遊泳,這個人如果這麼一直(身體橫著入水)跳下去,很痛的。學過遊泳就知道必須要這樣鑽下去,一個破洞刺開了、下去,不會感覺到太痛苦。不然這個水皮反擊的力量打上來,身體受不了。
同樣空氣也是這樣,假使高空跳傘就曉得有一層皮一樣蒙住,很難刺破它。我們拿這個比方,曉得識的體,那麼現在唯識所變“識體”,它轉變(心的作用轉變)。它轉變了以後,我們心識的識體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們自己看不出來。
譬如今天有位朋友在談,談的結果——他雖然沒有學哲學,是學科學的,對哲學很有了解的。可以說學科學、學數學的人比較接近哲學。他覺得一切外相都好像沒有什麼;可是我們人中有個“我”、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叫他是“我”,這個我自己可以作主、自己可以把握。那麼,一個沒有學哲學的、沒有學佛的人能夠了解到這一層,這就是科學的功勞,已經很了不起了。當然我也沒有進一步跟他倆談,這個“我”是“有我”、“無我”不管,他已經發現這個人軀殼裏頭有一個東西;我們思想、感情就是這個東西。實際上這個東西是什麼東西呢?是識體的轉相。所以我們現在沒有辦法了解心識之體。怎麼樣能夠了解呢?注意上面:“定相應故。”所以必須要修定,才能夠認識這個體。
現在在我們沒有得定、認識這個體以前的話,那麼對于識的變相在理論上要認識兩個,識怎麼樣會轉呢?“轉似二分,”注意這個文字。玄奘法師翻譯這一些書啊,他一個字也沒有浪費過;也因爲太簡化、太古代化,任何一個字下的定義不能隨便。所以我們看書,一個字都不能隨便,這就是讀中國的古書的問題了。像讀白話,一二十個字我們看下去,這一句根本中間抓幾個字就曉得這個意思了,上面、下面浪費的字看不看都是一樣。讀古書可不能這樣哦!
他說這個“識體轉似二分”,注意這個“似”,好像有兩個東西、兩部分。哪兩部分呢?相分、見分。那麼一個是心理起來的心態(現在的名詞就是心態)。我們心裏譬如說想發脾氣,或者哈哈大笑;我們的思想想錢,肚子餓了想飯吃,或者想吃面,或者想吃水果。每一個心態(心理變化的狀態)不同。
譬如我們對一件事情的看法,一堂人假使有一百個人,一百個人的看法不一樣。盡管講你的意見跟我相同,相同裏頭也有不一樣,這個心態不一樣。我們現在所謂講心態,就是心識所轉變的相分,這個現狀。但是你注…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