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這裏有個“似”,“轉似相分”。心理所轉變的這些心理的狀況(心態),它是靠什麼變出來的?它在後面有個功能,這個功能就是唯心、唯識的作用。所以我們心態的轉變這一切的現象,“轉似”,好像看起來有個心態的現象——心態是靠不住的。這個要特別了解!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了什麼呢?大家普通譬如說念《金剛經》啊、念什麼,“一切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謂一切相都是空。“相”是不是空呢?可以說它不一定是空。這個相是怎麼樣來的呢?就是心態的轉變。所謂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是我們心識的功能裏頭它本有的有一種作用。這個作用平常不動的時候——動與不動這個名稱還是不對的,姑且那麼講——不動的時候像這個水一樣,平靜的;它這個心態沒有變化,沒有波浪。它起了波浪以後啊,就是轉相了。轉出來的東西,“似”好像有心態、有現象;這個現象是靠不住的。
甚至于這樣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所以我們打坐、修定、做功夫,各種的定境,如果認識不清楚,你統統被定境騙了。這些定的境界也都是心體的轉變的相似的一種相分、心態的一種現象;沒有見到體。所以你被境界迷著了,因此就叫做著相。甚至我們現在坐在這裏,這個環境、這個一切,這還是心態的一種相分,這個境界就不是實在的,是很多因素(椅子啊、人啊等等)湊合攏來的。都是偶然的暫時的存在,不永恒、無常的,等一下馬上變去了。變去了(以後),假使我們回想起來有今天坐在這裏這個狀況,回想好像是有……[錄音中斷] “似”,好像是。這是心態的相分。
心態的現象我們還是容易了解。當我們了解這個心態的現象以後,同時我們也了解自己心的作用的功能的見分。我們隨便講唯識學理也可以那麼講,相分就是現象;見分是精神部分。這是在課堂上講學理的時候可以那麼表達。如果講實際呢?那麼相分、見分它兩個差不多同時。所以研究佛學同別的不兩樣,當我們現在提到自己心裏的相分,每個人坐在這裏都有思想、心裏頭在思想,就是對這個書的研究,這個思想、心態就起這個觀念,就是相分;同時我們檢查一下看,我們知道自己在思想,現在我在想這個書,“轉似”,“我這個想法”,你馬上知道自己在想——那個是它的見分。
好了,現在《成唯識論》本身也告訴我們,“變,謂識體轉似二分。”一個是相分、一個是見分。
那麼歸納起來,我們所了解的心理作用的心態,相分的心態與見分的理性部分,這個還不是心的本體,所以明心見性之難!這就是心體轉變了,發生相似的那個心體功能的作用;還是作用,不是體。
那麼這個相分跟見分,“俱依自證起故。”相分跟見分另外有一個功能,我們只好借用“功能”兩個字,這一部分的功能叫什麼?“自證分”。自證分就是說,剛才我們舉一個例子,假使我們坐在這裏研究《成唯識論》這個書,諸位一邊在聽,一邊也在思想、研究,心裏頭一定不斷地在想,心裏頭這個思想是相分出來了;同時我也知道自己在思想,這個見分也知道。相分、見分知道了以後,有一個是“自證分”。同時具備了這叁樣作用。
什麼是自證分?當我們見分、相分這兩部分在起作用;或者不起作用、清淨的時候,相分不起相、不著相,見分也不起分別;這個時候我自己了解到,這個時候比較清淨,這個屬于我的心的功能的一部分,自己曉得了,這個屬于自證部分。
同時,我們在起用的時候也有這叁部分:心裏起了心態的作用,自己知道自己現在我心裏在想什麼,相分、見分在;但是,你自己有時候同時可以把心理這兩部分的作用把它丟開了,不去想它。這個是所謂“自證分”的功能。
所以現在我們曉得這個文字,“變,謂識體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證起故。”相分與見分這個心態的功能,它本身非常無根的。勉強講它一個根,它依于“自證分”起作用。
好,現在跟著下來另起一節:
“依斯二分,施設我法。彼二離此,無所依故。”這又是一行了,又是一個問題。
就是說,我們所謂識,“我”,剛才有位朋友在談,我們人閉著眼睛也好,總而言之,除了睡眠、昏迷以外,只要腦筋一清醒過來,馬, 上這個“我”就起來作用了。不管你是覺得有我、無我,這個作用就是“我”。這個“我”是相分、見分。
譬如我們睡醒了,剛剛一睡醒,眼睛也沒有張開、身體還沒有感覺,覺得自己清醒了。這一點清醒了就是心態的相分、見分。曉得清醒了就是“見分”;那麼清醒了,自己覺得有個頭腦清醒、不是睡眠的境相,這個是“相分”;那麼後面那個曉得現在我知道自己清醒,也知道這個境界,這個後面還有個“自證分”。這一部分大家不好好“定相應”的人不大容易了解的。有定力相應,他容易了解。這個道理我們曉得了。
他說現在普通的人所謂覺得有個“我”的存在,“依斯二分,施設我法”,都靠我們自己平常有相分與見分這個作用,“依斯二分”,“斯”就是“這個”;哪個東西呢?就是相分跟見分。“施設我法”,“施設”兩個字中文的翻譯用的非常高明!就是假相,假設有個我,其實並沒有一個我;可是我們一切衆生自己會假設,被這個相分的現象(假設——所騙住了,認假爲真,認爲有個我。
其實,“彼二離此,無所依故。”這個心識的轉變,相、見二分的功能,心態、同自己了解知道心態的,除了自證分以外,“無所依故”。它沒有一個東西,沒有個根的。所以這個我相覺得有我存在是沒有根的;只是我們自己被這個心態的現狀同見分所騙去了。
這是一個理由,還沒有完,跟著又是另外一節。
“或複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另一個問題是科學問題,這是心理學上最高深的了,很難了解。據我的經驗所看到,假使現在我們一般年輕人真的研究現代的心理學,轉回來研究唯識倒是比較容易了解;純粹從佛學入手的很難了解。純粹從佛學入手的人怎麼樣容易了解呢?那就是唯識的原文,“定相應故”,有定力的人才容易了解;沒有修過定的人無法了解。所以唯識學給一般學者講起來始終變成哲學了。所謂哲學是普通的思想,那就是在相分、見分上轉,那個是哲學(相分見分上轉就是哲學)。所以佛法非哲學;它也是哲學,但是畢竟非哲學,它“定相應故”;離相、離見,走入“證自證分”這一部分去。
那麼現代的研究心理學的,因爲醫學資料的發展,心態的資料加上聲、光、電、化、電氣的發展,那麼對于這個心理的形態認識比較容易。所以容易知道、看通了這個現象,追究這個現象後面的功能,就是科學的精神。那麼以這個方法來研究唯識,在學理上是容易了解得多。
例如現在我們看他的本文,本文怎麼講?“或複,”“或複”這兩個字是“假定的”,怎麼樣用這個假定呢?就是說拿我們現在科學研究來講另一種資料、第二種資料,世界上有這種事實、有這種人、有這種知識。所以如果拿我們現在人寫這本書的話,說:一,是剛才講的資料;二,是第二個資料、第二個研究方案。“或複”,他說什麼是第二個方案呢?“內識轉似外境。”內識的轉變,變出來像個外境。你要注意呦!“轉似外境”,是真的。
譬如一個在美國的一位老太太,你們都曉得,寫《外婆禅》那一本書的這位老太太(金滿慈夫人)。那麼她半個月、一個月經常有修持的心得報告日記寄回來。這一個月的日記我都沒有批,擺在那裏。堆積的東西很多,昨天我就打開來看一下。稍稍精神好一點,這些債都要還。打開看到,她因爲自己修持的進步,現在人一打坐起來;不要打坐,站在那裏,她已經覺得心跟身兩個分開了,人都可以出去了。不過她不敢跑出去,她怕一下跑回來找身體找不到了,再去投胎很麻煩。她是這麼一個看法。那麼開始是頭痛得不得了,她當時寫信告訴我。因爲她是個老太太,也生産過孩子,七十多歲,要到達身體的複原,這個腦子像精神分裂一樣,頭痛那是免不了的。我早就警告過她,痛苦得很。
那麼現在她這個階段過了,過了以後現在她說感受上(你們注意聽這個事情),她感受上這個腦袋中間是空的,一個洞、煙囪一樣,人就是自己隨時可以跑出來、跑進去了;所以道家一般修定就可以出神了,可以神遊物外,可以到外界玩玩。那麼要回來看看我也不用買飛機票了,那不是很好玩嘛!
好,你注意,用功到這裏這個是什麼東西?“內識轉似外境”,還是內識所變的。因爲這個肉體也是內識所變、這個肉身也是阿賴耶識所變。我們肉身所以有病,就是阿賴耶識業力的關系,這就是業力。所以身體不好、有病,也是“內識轉似外境”。其實病也非真非有,所以《維摩經》上講得很清楚,就是這個道理。譬如我舉這一個例子。
那麼我看完了這一段,我就把紅筆拿起來;因爲我看這些人的日記啊,一看到哪裏我紅筆一鈎:哦,這裏有個問題。總答複。看完了再一個一個問題批下去。所以紅筆拿在手裏,這裏有個問題就是打一個問號在那;沒有問題的就勾過去了,一張一張,經常看的很多這些東西、資料。
再過了幾天她的日記上又一段來了,她忽然覺得又進了一步,突然覺得有一個境界,自己本身在放光。就如同你們學靈魂學的人差不多,到了地獄看到很多餓鬼;可是本身有修持的人他可以放光,照見這些鬼魂,都進不來了。那麼在這個境界裏頭,她平常這位老太太很妙,雖然七十多歲,是現代人,她對于宗教原來是信天主教,現在研究佛學。她對于宗教老實講,文學趣味特別高,無所謂,什麼鬼神不大理會。到這個時候她說奇怪呀,真的有這種事啊!覺得非常害怕。這個境界她維持了相當長,幾個鍾頭。在這個裏頭她忽然警覺到:自己受了欺騙!這一切都是心識的變化。因爲我正寄了一本《成唯識論》給她,她更可憐,不像諸位還有人講;她硬是一個字一個字摳,摳…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