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与中观▪P80

  ..续本文上一页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像“老师啊,现在你看我改了很多!”那个表现已经根本是坏种子。自己没有智慧,你怎么样说法呢?慢慢普通应付他,教育法只好诱导了,骗一骗了:“是是是,你现在改得很多了,好好再努力啊!”那是哄小孩的啊!改?所以学佛在哪里?根本上这一道最难!这一道下来,彻底地改过来,立地成佛!顿悟,就是悟这一下。禅宗说立地顿悟,你还顿悟得了啊?就是这个智慧气派。要在这里。

  所以啊,我们要晓得,一切人阿赖耶识里头所带来的种子识,增加了以后,变成这个人,就是社会的环境教育,那么,即便“如是如是”——这样那样、那样这样,哎,种种因缘把你裹上去,如是如是转变。譬如我带来有一个艺术的天才,那么我种性也有艺术天赋。碰到了,你不教我作画,我也会画。所以有些孩子有艺术、有绘画的天才,他阿赖耶识种性带来的。会画不一定都变成**啊!不是一定**那个张大千。他的异熟不好,身体精神不对,所以有的人身体不对,只好拿牙齿来画了;拿手来画,手指头没有了。这个异熟果报不对。“士用”也不对,环境也不对,他生在一个战乱的时代,所以他画的画都是烽火连天悲惨的,那就造成一个人不同了。这些因缘不同,“如是如是”,这样、那样转变。

  “谓从生位,转至熟时。”一切众生那个种子还没有得到助缘,那个生的。乃至我们刚才比方一个番茄的种子种下去,它要营养,得泥巴里长大,得各种因缘的作用,又变成种子。“显变种多”啊!它为什么叫做“如是如是”两个字?“如是”翻译成白话就是“这样、那样”。为什么这样、那样呢?就是我们这个人,人性里头有这个种性。但是这一点种性,由这个因素要变成成熟、构成一个东西,“显变种多”,这个中间啊各种因缘,这样、那样的因缘碰到助缘。因缘是什么?以后再讲。这个变现象很多。所以啊,为了加重语气,所以“重言如是”,加重这个语气是这样、那样变。这是讲第二句这个偈子:“如是如是变”。

  “谓一切种,摄三熏习,共不共等,识种尽故。”他说,告诉我们,一切种性的种子,包含了三种熏习力量。怎么说?这种子、种性那里来呢?现行,我们现在的行为,作来生的种子,现在的习惯熏习,慢慢习惯了,善、恶、无记变成来生的种子。“摄三熏习,共不共等”,所谓就形成了来生的共识,大家相同的、相共的、共有的,乃至不共的。识构成来生啊,这一生的现行变未来的种子;未来一出生的种子呢,又变成将来的现行了,这就叫业力。所以共、不共识,就是共业、不共业。

  业,我们佛经上讲业力,业是以果来讲,识是因来讲。因是什么变的?心意识变出来的,***因,这个道理。所以共识共业变出来什么呢?我们整个的世界的环境,譬如我们现在生在二十世纪的末期,这个世界美国、中国、日本国、欧洲等等国家,又是自由世界、共产主义世界,一切人都在不安,这个是我们的共业所生的依报不同。共业所生一切众生的依报的共业不同。依报就是土地、环境、整个的社会、时代。不共业呢?我们每一个人个人所得的因缘种性、个人受报不同。“识种尽故”,识跟种子这个道理就是这个样子,尽于此。

  “展转力者”,第三句偈子讲“展转力故”。“即现识等,总名分别。虚妄分别,为自性故。”用我们现在的识性、这个思想、第六意识这个现行,我们现在一切的习惯,每个人个性不同,因为你种子带来个性不同,现在表现个性不同[断录]……***,各种各样,你就在现时社会就可以看过去来生的因果了,过去生来的这个因,这就是展转力。

  “谓八现识,及彼相应,相见分等。”就是说八个阿赖耶识,现在起来的八个阿赖耶识,“及彼”,与彼八个阿赖耶识的心理相应,心所(五十一位心所)的相分、见分等等所生的,它们统统有互相有帮助的一个力量,互相自己就帮助了;不是帮助我们,八识互相帮助。就是现在心理的状态给自己造业、自找烦恼。“即现识等”,所以现出来**。第六意识、前五识,不管什么识,总名叫做分别心。拢总的名,不详细分析呢,就叫做分别心。

  分别是什么意思啊?“虚妄分别,为自性故。”所谓分别心啊,讲它本身都靠不住的,本身是个骗人的东西、虚假的,所以叫作妄想;妄就是靠不住的,每一个思想它不停留的,把握不住的。因为我们这个意识所生一切作用啊,所有现在的生命活着都是唯识、心识,这个心识是虚妄的,“分别为自性故”,以“虚妄分别”,自己等于是认错了,认为这是生命。那么怎么有分别呢?“分别类多,故言彼彼。”这个偈子第四句话。因为,如果讲分别心这也是种*。所以我们佛法呢,把心理状况、现行的这个唯识作用分别成“百法”,《俱舍论》分成八十多种、九十多种,唯识宗分成一百多种,其实还是归纳性的。加上现代心理学,你要把它分析开呀,不晓得多少心理现状。所以分别的种类很多。因此,在偈语上叫做“彼彼”——它们、它们。这个它们、它们就包括了很多。

  总而言之,“此颂意说”,这个经典上这个偈子的意思讲,“虽无外缘,由本识中,有一切种,转变差别。”虽然不靠外面的因缘,只讲我们的每一个人生命带来第八阿赖耶识的本识里头有一切种,具备了一切种;转变,能起所生的转变作用;“以及现行”,现在我们活着生命,自己人生中现生八种识的展转的力量,跟过去的种子因缘配合,“彼彼分别”,各种分别心,“而亦得生”。分别心,譬如说有一些天才儿童,我们普通叫天才,有人数学特别好、有人文学特别好,这是现在普通讲的话,在佛法的名词呢?那就是他数学的分别功能特别强、文学的分别功能特别强,就是种子所带来的。

  “何假外缘,方起分别”。他本性有这个功能,不依起,不是靠……所以有些人天生爱打坐、爱修道,所以你就看到了,有些人前生多生修那个无想定,或者是修那个懒道、懒惰道,所以这一生也只想修懒惰道,万事不要找我,我什么都不想干,所以出家,跑到……出家人,不行不行!出家也麻烦,要守规矩,我干脆搭一个茅棚。这种叫他多生累世外道种性,逃避现实。那么是不是修道的人?是修道的人。他要多少生能够走上菩提正道?还不知道呢!我现在给你们讲老实话哦!你们里头有很多人走这个路线的。

  佛法在世间啊,善备福德资粮,所以修了一辈子只来这里打坐,万事不管,树叶子掉下来怕砸破了头,这样以为是修道——正是外道种性。我无以名之,叫它“懒道”。懒道没有用啊!但是呢,他多生累劫的这个种性里头是这个种性,他已经培养了很久很多了。这是他的个性。除非他的智慧自己觉醒了:“不对了!”所以我们看儒家王阳明也真是了不起。王阳明先学天台宗,他能够打坐已经有眼通了,都发了神通了——不对!道要入世,要救世,不***。那真了不起!这个自觉性多高啊!普通人不能懂的。所以你看佛经讲了半天,你看《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最后才讲到,菩萨境界,要利他。他没有办法,先把那个欲望认识了。你要晓得像反省我们自己啊,人性天下没有一个人不好逸恶劳的,都喜欢偷懒。为什么我们喜欢修道呢?你严格反省自己,是这一个种性——偷懒的个性来的。(师对写板书的同学:“好逸恶劳”四个字写一下嘛,我以为你站起来了。)他非要我盯住,你多写一下黑板也不说你不写。嗯,好逸恶劳!(众哄笑)哪,这就是好逸恶劳!

  “方起分别,诸净法起,应知亦然。”所以我们学佛修净法起来。这个净法起来,也是本身心性里头就有这个种性。“净种现行,为缘生故。”因为本性里头有喜欢讲道学佛的这个净法的因缘,那么现生碰到这个因缘、外缘,自然就进入了,这个因缘的关系。

  现在这一节是讲本识种性的这个认识的重要。不过如果没有这个种子嘛,现在可以慢慢下种子了。

  这里有问题的,这两个问题有同学(提了),小问题,我们等一下再说。现在我们《成唯识论》到二百八十九页,翻过来二百九零页。上一次我们讲到关于八识,一心具备八识,那么所谓八识是心王,八识就是一个心的道理,分析开来用八识讲。所以每一个人、一切众生各有八识的作用,是同体性空、真如一体。但是一体啊,不要想成好像我们世俗的观念,同一样的东西,譬如水,水性相同,水做成各种酒啊、茶啊,这个酒啊、茶啊本身八识的作用,不同于水性。这个道理要好好参一下啊!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搞复杂了。现在碰到是因缘的问题,所以由八识讲到因缘的作用连带,这是《成唯识论》在这一段连带说到因缘。

  讲到因缘、八识,也正碰到一个问题,上次有位同学都提到,正因为有佛教界的人士,说到佛教也是无神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几十年的老问题,就是说西方哲学过来以后引起的宗教哲学的问题。天主教、基督教、任何一个宗教,攻击佛教的就说佛教是无神论。有些佛教徒当然不承认了,所以说佛教是有神论者。什么是有神、无神,根本也搞不清楚。佛教教内的朋友们,不管出家在家,清楚的人不多,并不是全体没有。有神论、无神论是西方哲学的专有名称,中国也有,两个不同。那么西方哲学讲有神就是指宇宙只有……(妙音缘录于2007-10-7录毕。玉树临风二校完。雨辰三校)

  

  唯识与中观(十九)

  

  ……造万物,他是全能的,这个神。等于我们现在大家拜拜,拜一个土地公啊、拜一个城隍啊、拜一个菩萨啊,认为是有一个存在的、超我们世俗以外的一个全能、万能的力量,他能够可以降罪,也可以保佑,这个神。那么佛教呢?中间就很复杂了。一般的现在讲佛教啊,看到是有神论者,不但是有神论,而且是多神论者。一切佛都承认十方诸佛、十方菩萨,乃至一切天神、鬼、魔,都承认有。那么何以佛教是无神论?因为讲佛学、佛教的哲学,经典的道理,小乘的南传佛教(…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诗词辑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