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特论 第二 开权品---方便品

  法华特论

  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

  第二  开权品---方便品

  如来为宣扬一乘宗旨而应世;根机不相及,则曲垂方便,权说三乘教法以引之;所谓“为实施权”是也。今将开权显实,不可不揭出大权方便之用意,俾当机专心转向一乘;故本经于序品之次继以此品。

  尔时世尊从无量义处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知。所以者何?如来曾亲近无量诸佛,尽行其道;以精进力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方便波罗蜜,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故我自成佛以来,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以无数方便,导引众生令离诸著。然随宜所说,皆寓一乘意趣;非权机所能契会。

  世尊在三昧中以神力加持会众,弥勒、文殊相与问答其间,俾大众明了瑞相因缘,然后从三昧起,表示宗旨。特告舍利弗者,以其智慧第一,堪称当机也。舍利弗具译舍利弗多罗,义为鹙子。舍利即鹙(旧注作身,解误),乃其母之号。在胎时母聪颖善辩,舌灵如鹙,人以是称之。弗多罗即子也。诸佛智慧,直达心源,故曰甚深;莫测边际,故曰无量;实即一切种智也。所演境界,大别二门:一曰三昧门,二曰智慧门。今表演三昧瑞相之后,特说智慧妙用;以无此殊胜智慧,不能建立一乘大教故。此等智慧,以二空真如为基础;声闻缘觉不过能契生空,无从领会。佛之智慧,不惟难入,抑亦难解!原夫一切种性,虽众生所本具;而欲修成一切种智,须尽挹诸佛之特长而融会之。亲近无量诸佛,以精进力尽行其道,即圆成己之一切智矣。成就如是甚深未曾有法(三乘所未有之深法),则无量方便,无量知见,皆能于波罗蜜中自在显现。其以一切种智化度众生也,深知机类差别;施设种种方便教法,引令入道;总以离诸执著为先务。譬喻万端,无非作一乘阶梯。然机类方汩没于权教之中,未知一乘意趣所在耳!

  复告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十力,四无所畏,一切禅定解脱,皆深入无际;无边未曾有法,皆悉成就。

  心了曰知,眼了曰见。众生知见,不离于识。已非广大深远;且复有量有碍;识执为累也。如来知见,纯从妙智开出;绝无牵挂;故迥不同。惟其广大深远,无量无碍,故所证境界有不可测度。无以名之,名曰深入无际。金刚法界中,无边义利莫不成就。三乘人向所未遇,是谓未曾有法。

  十力者,如来独具之神力也。一曰“知是处非处智力”,谓:于一切因缘果报,如实遍知。(如作善业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作恶业知必不得乐报,名知非处)。二曰“知三世业报智力”,谓:于一切众生过现未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实知之。三曰“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谓:于诸禅(定中如理静虑曰禅),八解脱(1、观内色不净2、观外色不净3、观净色4、空无边5、识无边6、无所有7、非想非非想8、灭受想诸定),三三昧(空、无相、无作三种),皆实知之。四曰“知诸根胜劣智力”,谓: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如实遍知。五曰“知种种解智力”,谓:于众生种种知解不同,如实遍知。六曰“知种种界智力”,谓:于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七曰“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谓: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道无漏行所至处,皆如实遍知(如知持戒生天,离执得解脱等)。八曰“知天眼无碍智力”,谓:以天眼见诸众生生死妍媸善恶业缘,皆悉无碍。九曰“知宿命无漏智力”,谓:于众生宿命(一世乃至无量多世)死此、生彼、姓名、饮食、苦乐、寿命,皆如实遍知。十曰“知永断习气智力”,谓:于一切惑余习气,实知永断不生。

  四无所畏者,如来十力内充,对众演说,绝无恐惧;大要凡四:一曰“一切智智所无畏”,谓:于大众中作狮子吼:我为具足一切智智者,无些怖心(世出世法尽知尽见,名具足一切智智,常途略称一切智)。二曰“漏尽无所畏”,谓:于大众中作狮子吼;我断尽一切烦恼,无些怖心。三曰“说障道无所畏”,谓:于大众中作狮子吼:我说障害佛道之法,无些怖心(说彼魔、外等障道之邪法,名说障道)。四曰“说尽苦道无所畏”,谓:于大众中作狮子吼:我所说法能尽诸苦,无些怖心。

  禅与定,义本有别。然禅定合成一名,已为佛典熟语;藉示同类之事也。有世间禅定,如色界、无色界所习者是。有出世间禅定,如三乘人所习者是。深入无际,则一乘究竟禅定也。常途所谓解脱,如十力中第三条之八解脱。及三三昧所成之三解脱,皆是。本经所谓深入无际之解脱,则直与法身相应者也。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无不通达至极。然此唯佛与佛乃能会契,非汝等所堪闻。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如是相”至“如是本末究竟”,谓之“十如是”句,为《法华经》之根本依;乃以佛知见洞彻诸法实际也。分释如左:

  (一)如是相

  任何法相,不离于识。有分别识;有执持识;有含藏识;粗细不同,所缘统称法相。若离去诸识,独存“识大”本性;凡所有相,融归一味如如实相;此谓“如是相”。

  (二)如是性

  泯识显智,则一切法相皆呈法性妙致。性性虽各有特征;而如如然互不相碍;此谓“如是性”。

  (三)如是体

  会相归性,尚矣。仍属智量,非是最深法源。最深处即是法体,相性都无。虽则皆空,而却有不空条理在;即一切分位种性互相赅摄之理趣也。于大空中契会此体,即“如是体”。

  (四)如是力

  以自种性境界波动他种性境界,谓之“力”。力只一味灵活作用,借自境引起他境同类活动;并非实质相给;是名“如是力”。

  (五)如是作

  自种性中欲加强所欲现之境界,须起相当作为以开发之。开发至适宜之度,则境界成立。然非作成;乃熟习开发之方耳;是谓“如是作”。

  (六)如是因

  仗某种机缘,引起自他心中之某种活动;若在初步,谓之种因。此“因”种非由外来;乃心中本有;不过因外缘而初启耳;是名“如是因”。

  (七)如是缘

  缘有四种: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皆心不相应法(详法相教),但有虚名者。究实乃依妙观察智支配力,随意识幻出缘相而已;此谓“如是缘”。

  (八)如是果

  果有五种:一、异熟果(分配六趣);二、等流果(夙根表现);三、离系果(解脱道);四、士用果(人事所得);五、增上果(种种助力)。诸果乃由诸因引起;非诸因之所变;是谓“如是果”。

  (九)如是报

  报者,报应也。即果之现象。善趣,恶趣,乐感,苦感,无非酬报往昔之因业。其实亦心不相应法之一。明此相关之条理,即契“如是报”。

  (十)如是本末究竟

  法体为本,法相为末。由本开末,摄末归本,各知其究竟;此谓“如是本末究竟”。

  以上十句,非具佛之知见,必不能一一穷其原委。以体言之:泛言如实不空,而不审种性互摄之理;犹是菩萨以下见地也。至若本末究竟,必于众生世界之所由来,莫不了了,乃足当之。然必金刚法界洞开,方称造极。此非圆证佛果不能也。二乘固不解佛知见为何?权大乘亦非所晓。骤说此旨,恐彼辈向为相似境界所蔽,不能深信。曰“止不须复说”者,所以激发若辈之志,俾倾心接受此无上妙法耳。中间加呼舍利弗,乃梵语惯例。

  尔时众中漏尽阿罗汉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二乘心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佛说解脱义,我等能依其法得入涅槃。今者世尊何故目为方便?谓:佛所得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及。我等诚未明斯义所在,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以为未了;于是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殷重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难解之法?此法向所未闻,无怪四众咸疑。唯愿世尊畅演厥旨。佛复遮言:止!止!不须复说!我若畅说,大众皆当惊骇!

  憍陈如等千二百阿罗汉,即经初所列上首弟子。二乘四众,学无学人俱有之。此辈习闻解脱之义,以得离分段生死为限。虽依法得入涅槃,不过相似境界。佛说此义,只方便引至中途,于解脱变易生死,及安住究竟涅槃之道,尚未之及。至一乘所谈一切种智,尤称甚深难解,故一切声闻缘觉皆非当机。舍利弗心知若辈不明此义,已亦示作:未晓佛之意趣如何?于是代表大众,请佛宣说。妙法本离言说;一涉言说,即属方便。一乘教称第一方便者,高于一切三乘教故。佛重言止止以遮之者,大众一向以如来权教至高无上;今忽打破旧说,必感傍徨无措而起大惑也。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 唯愿说之!唯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祗众生, 曾值诸佛。其根器猛利,智慧明了者, 闻佛所说, 皆当敬信不疑。佛仍遮言: 止!止!不须复说!我若说者, 不惟无量世间天人阿修罗闻而惊骇, 彼增上慢比丘辈且将堕于火坑!

  舍利弗自顾根器猛利,智慧明了, 四众中亦大有人在; 皆当闻而敬信; 故亟愿世尊宣说。世尊则以夙植诸佛之四众, 固多上根利器, 堪闻此道而世间天人阿修罗,大都呆信三乘教, 自以为在家不敢与出家比;今说一乘, 乃蒙同等待遇, 不免惊疑骇异。素以出家人自尊,卑视在家者, 闻此更将傲然不信。由毁谤故,获堕火坑之罪。

  舍利弗三白佛言:世尊, 唯愿说之!唯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类百千万亿之人, 世世已曾受佛教化; 必能敬信; 长夜安稳, 多所饶益。于是佛告舍利弗言:汝已殷勤三请, 当为汝等畅说。皆当谛听!善思念之!佛说是语时, 威神力故, 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凡五千人, 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障深重, 怀增上慢, 未得谓得, 未证谓证, 不愿更闻新义。时佛亦任其退席, 默不制止。

  舍利弗急欲大众闻此一…

《法华特论 第二 开权品---方便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