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乘大法者, 以从前虽备闻三乘之教, 且多证阿罗汉果, 总觉未能长夜安稳;“所知障” 覆蔽故。若得闻究竟之道,饶益何限?宁有不敬信之理!故代表一类利根, 三次请说。佛以当机已具殷重信心, 自应如量发挥。但增上慢辈傲然在座, 或以出家为尊,或以权教为极;宣说有所未便。于是运威神力, 令彼辈自行退席, 俾得大畅厥旨。中间以谛听善思诫当机者, 以此最高法理, 若听而不谛, 与念而不思,皆非能深契法源者也。
尔时佛告舍利弗: 此辈增上慢人自行退席, 实适我心。今此大众纯一无杂, 可以畅说妙法矣。如是妙法, 诸如来随宜偶说, 如优昙钵花, 时或一现。法意深奥,汝等难晓。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汝等唯当净信。其善听之。云何大事因缘?所谓随种种因缘, 设种种方便, 令众生显现佛知佛见。程序有四:一者开佛知见,二者示佛知见, 三者悟佛知见, 四者入佛知见。 此为教化菩萨唯一法门;特名一乘, 亦曰佛乘。如来虽为众生广说余乘, 无非方便引入此乘。
一乘妙法, 速疾成佛, 非意识所能测度;当机唯以净信接之。时机已熟, 诸佛乃肯宣说。优昙钵具云优昙钵罗, 义为瑞应, 叶似梨树, 果大如拳,乃无花果;遇金轮王出世始开花。所谓昙花一现,喻时机之难值也。法意深奥,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晓;听者唯当以净信接之(不杂染意曰净)。善听者,诫勿误会也。诸佛以何因缘出现于世?无非欲众生获得佛之知见。佛心所会曰佛知;佛眼所会曰佛见。获此知见为最殊胜之事,故曰大事。开、示、悟、入为实现佛知佛见之四大法门;理甚精微,详品末特论;是乃教菩萨成佛之唯一要道。不学此乘而能成佛,无有是处。如来广说种种方便法, 皆作此乘预科而己。
舍利弗, 如来但以唯一佛乘化度众生;二乘三乘皆权宜施设。十方三世诸佛亦复如是。是诸众生闻此乘故, 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为佛知佛见之总汇;一乘教宗旨即在此处。未会一乘之前, 所闻二乘、三乘之法, 皆为一切种智之引端。及其成佛, 权乘诸说却无非一切种智之属性。是知方便与究竟,非一非二。
复次, 舍利弗, 诸佛出于五浊恶世, 众生垢重, 悭贪嫉妒, 成就诸不善根, 未堪遽闻一乘; 故权说三乘引诱之。若我弟子自谓己得阿罗汉、辟支佛果,而于如来一乘本旨不知不闻;此非弟子, 亦非真阿罗汉, 非真辟支佛。是故诸比丘, 不信一乘而能实证阿罗汉, 无有是处。其自以为真实者, 是谓增上慢人。
五浊恶世者, 清净时期巳过, (人寿减至二万岁下)转入浑浊阶段也。内有劫浊, 见浊, 烦恼浊, 众生浊, 命浊之名。劫浊乃时代总称。在此时代中,众生分别之见日盛, 如身见、边见、邪见等, 是名见浊。众生烦恼之心甚重, 如贪、嗔、痴、慢、疑等, 是名烦恼浊。众生互相欺诈争夺, 损他利己, 去宁静之境日远,是名众生浊。众生寿命日促, 由二万岁渐减至百岁乃至十岁, 且多中夭及横死, 是名命浊。如来为对治此等劣机, 姑以三乘法调练之;充其量只得相似觉,不能称为佛子;以佛子必与一乘法流相通也。所谓阿罗汉、辟支佛等果, 皆非真实;亦以未接一乘法流故。从此须更入一乘大道,亲受诸佛加持力而发皇之;乃可与言实证。若遽自满足, 即堕增上慢辈。
如是妙法, 佛灭度后, 能如实受持、读诵、解说者, 是人甚为稀有。汝等当佛住世, 应一心信解受持一乘真旨。
佛灭度后, 若无善知识领导, 则加持力隐, 不易如实受持、读诵、解说。如实者, 与一乘法流相应之谓。非得如实之道, 纵能受持、读诵、解说, 只得皮相耳。故当佛住世之时,亟宜体认一乘真旨而信解、受持之;加持力厚, 易成就也。
论曰: 由三乘转入一乘, 以通达“十如是句”为基;从此可实现佛之智慧;所谓第一方便教法也。然当机须因指见月。若不能直透心源;只凭意识理解;则十如是句仍三乘教摄。佛欲说辄止,至再至三;无非激励大众以深心接受耳。开、示、悟、入四阶段, 乃启发四智之程序。全仗佛力加持, 其义甚奥。于此不达, 任何诠释《法华》, 总在门外。今分标要旨如下:
1. 如何是开佛知见乎?
世尊入普贤三摩地, 加持当机, 令隐发大圆镜智也。此智即一切种智之别名, 为佛知、佛见之主体。若未显现,余智皆非究竟。当机未破根本无明以前,此智本来潜伏不彰;虽长受诸佛加持,心中总难自觉。权乘菩萨苦心修行,历尽三大阿僧祗劫犹未洞明;以一切种性开发未周也。若得如来特别加持,以大圆镜智威力打入当机内心,暂令明朗;遂显开佛知见真实境界矣。此境开时,自心顿觉大慈无量,摄受一切众生。而十方诸佛菩萨种性亦呈露其中,为“序品”等得见诸佛菩萨妙相张本。
2.如何是示佛知见乎?
世尊入虚空藏三摩地,以殊胜事相昭示当机,藉发展其平等性智也。当机若见性者,平等性智本已开显;惟所呈事相不离众生界,间有佛境现前,不过寻常因缘所生法;其夙生未种之因,无从开为妙相。今仗世尊加持力,大圆镜智暂行开发时;由虚空藏大用,任何佛菩萨净种皆得随机示现色身;是为“示佛知见”真实境界。上文序品之见东方万八千佛,下文涌出品之见地下无量菩萨等,皆示相之事例。
3.如何是悟佛知见乎?
世尊入观自在三摩地,加持当机,令起妙观察智,默契法界深密条理也。万法平等,不妨同时并现;而相互间之条理,在大空中厘然不乱。得其深密理致,以智力运用之,一切法流莫不隐显自在;则成法界智慧身。法流变化不穷,此能运用之身,却常住不异;故有无量寿之名。法流过处,加以涵泳,任何种性皆得开敷如莲花。多种齐涌,斯成莲花世界;常住之无量寿佛,遂永受用于莲邦。而以六识分位观之,从各别空间、时间幻出无数化迹,国土无边,劫数无量,要皆一念中事。得此智慧,斯为“悟佛知见”真实境界。下文如来寿量品,即指释尊所从出之智慧身。
4.如何是入佛知见乎?
世尊入虚空库三摩地,当机蒙其加持,能密运成所作智之力,起不思议之神变也。开佛知见,乃植佛因;示佛知见,斯睹佛境;悟佛知见,则契佛心。心虽契佛,而身未能神变无碍,尚有微细残惑为障耳。此障非入金刚后心,无法断尽。故未究竟成佛之前,成所作智不克随意运用。但得世尊殊胜加持力,仍能转大*轮,应化无方;得称“入佛知见”真实境界。下文来往、普门二品,皆入佛知见之极则也。
以上开、示、悟、入奥义,为一乘教之纲领。诸佛出世本怀,无非以此等知见加持众生,令渐发展。虽从权俯说三乘教法,而加持潜力未尝或废。不过根机利者其觉顿;钝者其觉渐耳。顿机随时得闻法华妙旨。释尊当日灵山之会,为集合多数渐机而设也。
《法华特论 第二 开权品---方便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