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乘大法者, 以從前雖備聞叁乘之教, 且多證阿羅漢果, 總覺未能長夜安穩;“所知障” 覆蔽故。若得聞究竟之道,饒益何限?甯有不敬信之理!故代表一類利根, 叁次請說。佛以當機已具殷重信心, 自應如量發揮。但增上慢輩傲然在座, 或以出家爲尊,或以權教爲極;宣說有所未便。于是運威神力, 令彼輩自行退席, 俾得大暢厥旨。中間以谛聽善思誡當機者, 以此最高法理, 若聽而不谛, 與念而不思,皆非能深契法源者也。
爾時佛告舍利弗: 此輩增上慢人自行退席, 實適我心。今此大衆純一無雜, 可以暢說妙法矣。如是妙法, 諸如來隨宜偶說, 如優昙缽花, 時或一現。法意深奧,汝等難曉。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汝等唯當淨信。其善聽之。雲何大事因緣?所謂隨種種因緣, 設種種方便, 令衆生顯現佛知佛見。程序有四:一者開佛知見,二者示佛知見, 叁者悟佛知見, 四者入佛知見。 此爲教化菩薩唯一法門;特名一乘, 亦曰佛乘。如來雖爲衆生廣說余乘, 無非方便引入此乘。
一乘妙法, 速疾成佛, 非意識所能測度;當機唯以淨信接之。時機已熟, 諸佛乃肯宣說。優昙缽具雲優昙缽羅, 義爲瑞應, 葉似梨樹, 果大如拳,乃無花果;遇金輪王出世始開花。所謂昙花一現,喻時機之難值也。法意深奧, 非思量分別之所能曉;聽者唯當以淨信接之(不雜染意曰淨)。善聽者,誡勿誤會也。諸佛以何因緣出現于世?無非欲衆生獲得佛之知見。佛心所會曰佛知;佛眼所會曰佛見。獲此知見爲最殊勝之事,故曰大事。開、示、悟、入爲實現佛知佛見之四大法門;理甚精微,詳品末特論;是乃教菩薩成佛之唯一要道。不學此乘而能成佛,無有是處。如來廣說種種方便法, 皆作此乘預科而己。
舍利弗, 如來但以唯一佛乘化度衆生;二乘叁乘皆權宜施設。十方叁世諸佛亦複如是。是諸衆生聞此乘故,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爲佛知佛見之總彙;一乘教宗旨即在此處。未會一乘之前, 所聞二乘、叁乘之法, 皆爲一切種智之引端。及其成佛, 權乘諸說卻無非一切種智之屬性。是知方便與究竟,非一非二。
複次, 舍利弗, 諸佛出于五濁惡世, 衆生垢重, 悭貪嫉妒, 成就諸不善根, 未堪遽聞一乘; 故權說叁乘引誘之。若我弟子自謂己得阿羅漢、辟支佛果,而于如來一乘本旨不知不聞;此非弟子, 亦非真阿羅漢, 非真辟支佛。是故諸比丘, 不信一乘而能實證阿羅漢, 無有是處。其自以爲真實者, 是謂增上慢人。
五濁惡世者, 清淨時期巳過, (人壽減至二萬歲下)轉入渾濁階段也。內有劫濁, 見濁, 煩惱濁, 衆生濁, 命濁之名。劫濁乃時代總稱。在此時代中,衆生分別之見日盛, 如身見、邊見、邪見等, 是名見濁。衆生煩惱之心甚重, 如貪、嗔、癡、慢、疑等, 是名煩惱濁。衆生互相欺詐爭奪, 損他利己, 去甯靜之境日遠,是名衆生濁。衆生壽命日促, 由二萬歲漸減至百歲乃至十歲, 且多中夭及橫死, 是名命濁。如來爲對治此等劣機, 姑以叁乘法調練之;充其量只得相似覺,不能稱爲佛子;以佛子必與一乘法流相通也。所謂阿羅漢、辟支佛等果, 皆非真實;亦以未接一乘法流故。從此須更入一乘大道,親受諸佛加持力而發皇之;乃可與言實證。若遽自滿足, 即墮增上慢輩。
如是妙法, 佛滅度後, 能如實受持、讀誦、解說者, 是人甚爲稀有。汝等當佛住世, 應一心信解受持一乘真旨。
佛滅度後, 若無善知識領導, 則加持力隱, 不易如實受持、讀誦、解說。如實者, 與一乘法流相應之謂。非得如實之道, 縱能受持、讀誦、解說, 只得皮相耳。故當佛住世之時,亟宜體認一乘真旨而信解、受持之;加持力厚, 易成就也。
論曰: 由叁乘轉入一乘, 以通達“十如是句”爲基;從此可實現佛之智慧;所謂第一方便教法也。然當機須因指見月。若不能直透心源;只憑意識理解;則十如是句仍叁乘教攝。佛欲說辄止,至再至叁;無非激勵大衆以深心接受耳。開、示、悟、入四階段, 乃啓發四智之程序。全仗佛力加持, 其義甚奧。于此不達, 任何诠釋《法華》, 總在門外。今分標要旨如下:
1. 如何是開佛知見乎?
世尊入普賢叁摩地, 加持當機, 令隱發大圓鏡智也。此智即一切種智之別名, 爲佛知、佛見之主體。若未顯現,余智皆非究竟。當機未破根本無明以前,此智本來潛伏不彰;雖長受諸佛加持,心中總難自覺。權乘菩薩苦心修行,曆盡叁大阿僧祗劫猶未洞明;以一切種性開發未周也。若得如來特別加持,以大圓鏡智威力打入當機內心,暫令明朗;遂顯開佛知見真實境界矣。此境開時,自心頓覺大慈無量,攝受一切衆生。而十方諸佛菩薩種性亦呈露其中,爲“序品”等得見諸佛菩薩妙相張本。
2.如何是示佛知見乎?
世尊入虛空藏叁摩地,以殊勝事相昭示當機,藉發展其平等性智也。當機若見性者,平等性智本已開顯;惟所呈事相不離衆生界,間有佛境現前,不過尋常因緣所生法;其夙生未種之因,無從開爲妙相。今仗世尊加持力,大圓鏡智暫行開發時;由虛空藏大用,任何佛菩薩淨種皆得隨機示現色身;是爲“示佛知見”真實境界。上文序品之見東方萬八千佛,下文湧出品之見地下無量菩薩等,皆示相之事例。
3.如何是悟佛知見乎?
世尊入觀自在叁摩地,加持當機,令起妙觀察智,默契法界深密條理也。萬法平等,不妨同時並現;而相互間之條理,在大空中厘然不亂。得其深密理致,以智力運用之,一切法流莫不隱顯自在;則成法界智慧身。法流變化不窮,此能運用之身,卻常住不異;故有無量壽之名。法流過處,加以涵泳,任何種性皆得開敷如蓮花。多種齊湧,斯成蓮花世界;常住之無量壽佛,遂永受用于蓮邦。而以六識分位觀之,從各別空間、時間幻出無數化迹,國土無邊,劫數無量,要皆一念中事。得此智慧,斯爲“悟佛知見”真實境界。下文如來壽量品,即指釋尊所從出之智慧身。
4.如何是入佛知見乎?
世尊入虛空庫叁摩地,當機蒙其加持,能密運成所作智之力,起不思議之神變也。開佛知見,乃植佛因;示佛知見,斯睹佛境;悟佛知見,則契佛心。心雖契佛,而身未能神變無礙,尚有微細殘惑爲障耳。此障非入金剛後心,無法斷盡。故未究竟成佛之前,成所作智不克隨意運用。但得世尊殊勝加持力,仍能轉大*輪,應化無方;得稱“入佛知見”真實境界。下文來往、普門二品,皆入佛知見之極則也。
以上開、示、悟、入奧義,爲一乘教之綱領。諸佛出世本懷,無非以此等知見加持衆生,令漸發展。雖從權俯說叁乘教法,而加持潛力未嘗或廢。不過根機利者其覺頓;鈍者其覺漸耳。頓機隨時得聞法華妙旨。釋尊當日靈山之會,爲集合多數漸機而設也。
《法華特論 第二 開權品---方便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