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特論 第二 開權品---方便品

  法華特論

  達庵居士 馮寶瑛著

  第二  開權品---方便品

  如來爲宣揚一乘宗旨而應世;根機不相及,則曲垂方便,權說叁乘教法以引之;所謂“爲實施權”是也。今將開權顯實,不可不揭出大權方便之用意,俾當機專心轉向一乘;故本經于序品之次繼以此品。

  爾時世尊從無量義處叁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言:諸佛智慧甚深無量,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知。所以者何?如來曾親近無量諸佛,盡行其道;以精進力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方便波羅蜜,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故我自成佛以來,以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以無數方便,導引衆生令離諸著。然隨宜所說,皆寓一乘意趣;非權機所能契會。

  世尊在叁昧中以神力加持會衆,彌勒、文殊相與問答其間,俾大衆明了瑞相因緣,然後從叁昧起,表示宗旨。特告舍利弗者,以其智慧第一,堪稱當機也。舍利弗具譯舍利弗多羅,義爲鹙子。舍利即鹙(舊注作身,解誤),乃其母之號。在胎時母聰穎善辯,舌靈如鹙,人以是稱之。弗多羅即子也。諸佛智慧,直達心源,故曰甚深;莫測邊際,故曰無量;實即一切種智也。所演境界,大別二門:一曰叁昧門,二曰智慧門。今表演叁昧瑞相之後,特說智慧妙用;以無此殊勝智慧,不能建立一乘大教故。此等智慧,以二空真如爲基礎;聲聞緣覺不過能契生空,無從領會。佛之智慧,不惟難入,抑亦難解!原夫一切種性,雖衆生所本具;而欲修成一切種智,須盡挹諸佛之特長而融會之。親近無量諸佛,以精進力盡行其道,即圓成己之一切智矣。成就如是甚深未曾有法(叁乘所未有之深法),則無量方便,無量知見,皆能于波羅蜜中自在顯現。其以一切種智化度衆生也,深知機類差別;施設種種方便教法,引令入道;總以離諸執著爲先務。譬喻萬端,無非作一乘階梯。然機類方汩沒于權教之中,未知一乘意趣所在耳!

  複告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十力,四無所畏,一切禅定解脫,皆深入無際;無邊未曾有法,皆悉成就。

  心了曰知,眼了曰見。衆生知見,不離于識。已非廣大深遠;且複有量有礙;識執爲累也。如來知見,純從妙智開出;絕無牽挂;故迥不同。惟其廣大深遠,無量無礙,故所證境界有不可測度。無以名之,名曰深入無際。金剛法界中,無邊義利莫不成就。叁乘人向所未遇,是謂未曾有法。

  十力者,如來獨具之神力也。一曰“知是處非處智力”,謂:于一切因緣果報,如實遍知。(如作善業知定得樂報,名知是處;作惡業知必不得樂報,名知非處)。二曰“知叁世業報智力”,謂:于一切衆生過現未叁世業緣果報生處,皆實知之。叁曰“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謂:于諸禅(定中如理靜慮曰禅),八解脫(1、觀內色不淨2、觀外色不淨3、觀淨色4、空無邊5、識無邊6、無所有7、非想非非想8、滅受想諸定),叁叁昧(空、無相、無作叁種),皆實知之。四曰“知諸根勝劣智力”,謂:于諸衆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如實遍知。五曰“知種種解智力”,謂:于衆生種種知解不同,如實遍知。六曰“知種種界智力”,謂:于衆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七曰“知一切至處道智力”,謂:于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道無漏行所至處,皆如實遍知(如知持戒生天,離執得解脫等)。八曰“知天眼無礙智力”,謂:以天眼見諸衆生生死妍媸善惡業緣,皆悉無礙。九曰“知宿命無漏智力”,謂:于衆生宿命(一世乃至無量多世)死此、生彼、姓名、飲食、苦樂、壽命,皆如實遍知。十曰“知永斷習氣智力”,謂:于一切惑余習氣,實知永斷不生。

  四無所畏者,如來十力內充,對衆演說,絕無恐懼;大要凡四:一曰“一切智智所無畏”,謂:于大衆中作獅子吼:我爲具足一切智智者,無些怖心(世出世法盡知盡見,名具足一切智智,常途略稱一切智)。二曰“漏盡無所畏”,謂:于大衆中作獅子吼;我斷盡一切煩惱,無些怖心。叁曰“說障道無所畏”,謂:于大衆中作獅子吼:我說障害佛道之法,無些怖心(說彼魔、外等障道之邪法,名說障道)。四曰“說盡苦道無所畏”,謂:于大衆中作獅子吼:我所說法能盡諸苦,無些怖心。

  禅與定,義本有別。然禅定合成一名,已爲佛典熟語;藉示同類之事也。有世間禅定,如色界、無色界所習者是。有出世間禅定,如叁乘人所習者是。深入無際,則一乘究竟禅定也。常途所謂解脫,如十力中第叁條之八解脫。及叁叁昧所成之叁解脫,皆是。本經所謂深入無際之解脫,則直與法身相應者也。

  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無不通達至極。然此唯佛與佛乃能會契,非汝等所堪聞。止!舍利弗,不須複說?

  “如是相”至“如是本末究竟”,謂之“十如是”句,爲《法華經》之根本依;乃以佛知見洞徹諸法實際也。分釋如左:

  (一)如是相

  任何法相,不離于識。有分別識;有執持識;有含藏識;粗細不同,所緣統稱法相。若離去諸識,獨存“識大”本性;凡所有相,融歸一味如如實相;此謂“如是相”。

  (二)如是性

  泯識顯智,則一切法相皆呈法性妙致。性性雖各有特征;而如如然互不相礙;此謂“如是性”。

  (叁)如是體

  會相歸性,尚矣。仍屬智量,非是最深法源。最深處即是法體,相性都無。雖則皆空,而卻有不空條理在;即一切分位種性互相赅攝之理趣也。于大空中契會此體,即“如是體”。

  (四)如是力

  以自種性境界波動他種性境界,謂之“力”。力只一味靈活作用,借自境引起他境同類活動;並非實質相給;是名“如是力”。

  (五)如是作

  自種性中欲加強所欲現之境界,須起相當作爲以開發之。開發至適宜之度,則境界成立。然非作成;乃熟習開發之方耳;是謂“如是作”。

  (六)如是因

  仗某種機緣,引起自他心中之某種活動;若在初步,謂之種因。此“因”種非由外來;乃心中本有;不過因外緣而初啓耳;是名“如是因”。

  (七)如是緣

  緣有四種:一、因緣,二、等無間緣,叁、所緣緣,四、增上緣,皆心不相應法(詳法相教),但有虛名者。究實乃依妙觀察智支配力,隨意識幻出緣相而已;此謂“如是緣”。

  (八)如是果

  果有五種:一、異熟果(分配六趣);二、等流果(夙根表現);叁、離系果(解脫道);四、士用果(人事所得);五、增上果(種種助力)。諸果乃由諸因引起;非諸因之所變;是謂“如是果”。

  (九)如是報

  報者,報應也。即果之現象。善趣,惡趣,樂感,苦感,無非酬報往昔之因業。其實亦心不相應法之一。明此相關之條理,即契“如是報”。

  (十)如是本末究竟

  法體爲本,法相爲末。由本開末,攝末歸本,各知其究竟;此謂“如是本末究竟”。

  以上十句,非具佛之知見,必不能一一窮其原委。以體言之:泛言如實不空,而不審種性互攝之理;猶是菩薩以下見地也。至若本末究竟,必于衆生世界之所由來,莫不了了,乃足當之。然必金剛法界洞開,方稱造極。此非圓證佛果不能也。二乘固不解佛知見爲何?權大乘亦非所曉。驟說此旨,恐彼輩向爲相似境界所蔽,不能深信。曰“止不須複說”者,所以激發若輩之志,俾傾心接受此無上妙法耳。中間加呼舍利弗,乃梵語慣例。

  爾時衆中漏盡阿羅漢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二乘心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佛說解脫義,我等能依其法得入涅槃。今者世尊何故目爲方便?謂:佛所得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及。我等誠未明斯義所在,舍利弗知四衆心疑,自亦以爲未了;于是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殷重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難解之法?此法向所未聞,無怪四衆鹹疑。唯願世尊暢演厥旨。佛複遮言:止!止!不須複說!我若暢說,大衆皆當驚駭!

  憍陳如等千二百阿羅漢,即經初所列上首弟子。二乘四衆,學無學人俱有之。此輩習聞解脫之義,以得離分段生死爲限。雖依法得入涅槃,不過相似境界。佛說此義,只方便引至中途,于解脫變易生死,及安住究竟涅槃之道,尚未之及。至一乘所談一切種智,尤稱甚深難解,故一切聲聞緣覺皆非當機。舍利弗心知若輩不明此義,已亦示作:未曉佛之意趣如何?于是代表大衆,請佛宣說。妙法本離言說;一涉言說,即屬方便。一乘教稱第一方便者,高于一切叁乘教故。佛重言止止以遮之者,大衆一向以如來權教至高無上;今忽打破舊說,必感傍徨無措而起大惑也。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 唯願說之!唯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祗衆生, 曾值諸佛。其根器猛利,智慧明了者, 聞佛所說, 皆當敬信不疑。佛仍遮言: 止!止!不須複說!我若說者, 不惟無量世間天人阿修羅聞而驚駭, 彼增上慢比丘輩且將墮于火坑!

  舍利弗自顧根器猛利,智慧明了, 四衆中亦大有人在; 皆當聞而敬信; 故亟願世尊宣說。世尊則以夙植諸佛之四衆, 固多上根利器, 堪聞此道而世間天人阿修羅,大都呆信叁乘教, 自以爲在家不敢與出家比;今說一乘, 乃蒙同等待遇, 不免驚疑駭異。素以出家人自尊,卑視在家者, 聞此更將傲然不信。由毀謗故,獲墮火坑之罪。

  舍利弗叁白佛言:世尊, 唯願說之!唯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類百千萬億之人, 世世已曾受佛教化; 必能敬信; 長夜安穩, 多所饒益。于是佛告舍利弗言:汝已殷勤叁請, 當爲汝等暢說。皆當谛聽!善思念之!佛說是語時, 威神力故, 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凡五千人, 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障深重, 懷增上慢, 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不願更聞新義。時佛亦任其退席, 默不製止。

  舍利弗急欲大衆聞此一…

《法華特論 第二 開權品---方便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