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唐密述要》第六部分:唐密文化▪P2

  ..续本文上一页去。空海坐船回到日本后,就开始寻找三钴杵的下落,一路找到了高野山上,得到山神“丹生都姬明神”以及“狩场明神”的指引,终于发现了三钴杵钉在一棵松树上,于是就在这边安家落户,这是高野山成为真言密教大本山的缘起。现在高野山上的“御影堂”祭祀着空海大师与其十大弟子,此处即为传说中的“三钴杵”所在地。

  高野山自天皇赐给空海后成为佛教圣地,并快速地扩充、发展起来。一直到现在,整个高野山已经是个完整的宗教都市,除了寺院之外,从幼儿园到大学各级学校、商店街、公园、医院、警察局、消防署、市内公车等生活机能一应俱全。

  最神秘诡异的,当然就是高野山深处的“里高野”了。所谓的里高野指的就是“奥之院”,种满了参天巨木,大白天的也是“不见天日”,而在这些百年古杉之间,全部都是坟墓!一座座斑驳的石塔,刻着许多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的名字。在里高野奥之院的最深处,就是空海大师的御庙,承和2年(835),空海62岁,二月从京都回到高野山后,就开始断食,手结大日如来定印,口诵真言,于3月21日圆寂,永远镇守在此处。

  空海遣唐,步鉴真和尚东渡之后,带去了中国盛唐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故在日本声望极高。由于空海法师曾途经苏州寒山寺,因而寒山寺弘法堂供奉空海大师铜像一尊,以资纪念。这也是寒山寺多见日本信众的原因。

  自唐末五代以来,唐密两部大法在中国失传,幸一灯分照完好流传于东瀛,实乃千古幸事,也是众生福德所致。高野山乃空海大师亲手开辟的密教根本道场,无论是东密之古义、新义,皆源于此,即使台密也与此有密切联系。民国初年至今,许多高僧大德前去修学密法并努力回传中国,使得华夏有情得以重闻唐密大法,造福众生。虽人有国界,但法无国界。为此,将高野山列为唐密祖庭之一,也是我等报佛恩、成佛道、度众生的本愿使然。

  

  第四节 其他

  

  民国初年,持松法师等众大德将唐密大法回传华夏,并先后在武汉宝通寺法界宫、上海静安寺等地建立真言密坛,种下无数菩提种子。虽然这些地方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唐密祖庭,但别有时代意义。故简单介绍如下:

  一、武汉宝通寺

  在湖北武汉市武昌大东门外洪山南麓的翠绿丛林中,掩映着一座禅宗古刹——宝通寺。宝通寺正院后面有一座佛教密宗的坛城——法界宫,这一密教建筑是1924年持松法师任宝通寺方丈时所建。两年中,持松法师日日在此修法、讲经、传戒、灌顶传法,受灌顶者达数万之众。因密法大兴,实为五代以来末有。

  对于这段盛况,吕建福《中国密教史》有专门记载:持松归国之后,“备受信徒们之拥戴,初于沪杭传法,后又被迎至武汉,住持洪山宝通寺。在洪山宝通寺期间,他以开设法界宫,建瑜伽堂,购置法器,绘诸曼荼罗,开坛灌顶等活动,广与信徒结缘,并有意将该寺发展成为密宗的根本道场。当时,湖北各地的僧俗信徒纷纷前来求授灌顶,其中湖北的一些社会名流,如萧耀南、陈元白、赵南山、杜汉三等亦相继入坛受法,无不倾心于密宗。”

  1924年,持松法师31岁。3月,湖北督军兼两湖巡阅使萧耀南,以及李馥庭、汤乡铭、李开先、陈元白(曾任桂军司令)诸居士,迎接持松法师担任武汉洪山宝通寺住持。于是,他在寺内建起了真言宗坛场,自此,讲经、传戒、灌顶,几无虚日。

  入夏的时候,湖北遭受到大旱,应众人之请,持师设孔雀明王坛禳雨,修法到第三天时,就听到天空里雷声隆隆,继而大雨倾盆,众人莫不欢呼,前来结缘灌顶者更络绎不绝。

  湖北督军兼两湖巡阅使萧耀南看到持松法师祈雨成功,开始对密教产生兴趣,后因故请持师建“仁王护法”大法会为他本人禳解,兼授结缘灌顶。法会后,萧督果然安然无事,因之对持师大为敬服,受持师灌顶结缘,皈依密教,并且捐出巨资在宝通寺内建造法界宫、瑜祗堂、五轮塔,购置各种法器,请人绘制诸尊曼荼罗,希望洪山宝通寺可以成为真言宗在国内的根本道场,恢复失传千年的唐密。

  在法界宫内建成的真言宗道场,仿唐朝密宗金刚部“五曼荼罗”形式建造,殿内设木质密宗坛城,雕刻镂空,玲成别致。屋面覆以黄琉璃瓦,并以五亭结顶,借以表示东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各亭均为镂空大屋脊,飞檐蟠爪,富有民族特色。殿前廊柱,刻有*轮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双层莲瓣,殿前阶下为三孔拱桥,桥外双亭侍立,殿亭相映,景色别致。没有谁见过如此庄严宏华的密坛,尤其是金、胎两界曼荼罗绘像,色彩斑烂绚丽,绘有十方三世诸圣千持师尊佛象,看上去蔚为壮观,摄人魂魄。

  在武汉期间,各界对持松法师非常关注。1924年5月中旬,太虚法师曾专门邀请持师去武昌佛学院开坛传密。1925年春,直系军阀首领、两湖巡阅使吴佩孚(字子玉)将军在岳州的军舰上避祸,特地派副官黄澹供到洪山宝通寺,邀请持师前去给他讲解《金刚经》大意。武汉大学校长陈叔蕴其时也邀请持师到该校演讲,持师就以《缘经》为题,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结合密教六大缘起的原则,阐述宇宙万有实质问题,并详为解析,颇得师生们的信服。

  持松法师在此不断讲经、修法、传戒,广播菩提种子。现仍健在的本焕禅师就是从持松法师受具足戒的,时间是1930年农历二月。

  1925年秋,因赴日本出席东亚佛教大会,持松法师离开武汉东渡。1927年春回到国内时,宝通寺及法界宫已在炮击中被毁坏,密法坛场已无法恢复,他只好应众居士所请来到上海,此后不断应邀到全国各地讲经、传戒、修法、灌顶,极一时之盛。

  二、静安寺

  静安寺原叫“沪渎重元寺”,创建于三国时代东吴赤乌士年(247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唐代时改名为“永泰禅寺”,到宋真宗大中禅符元年(1008年)才开始称静安寺。1983年,静安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1947年3月,静安寺改为十方丛林,显密圆通的持松法师被公推为静安寺方丈,任静安寺佛教学院院长。1949年,有人劝他去台湾,被他婉拒,继续住持静安寺。1952年,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1956年任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撰写了《佛教研究工作计划》,提出“佛教应适应时代要求”的主张,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经过唐武宗灭佛和五代战乱,中国佛教唐密的两部大法失传,直到现代。持松法师三次东渡日本,传回绝学千年的密法,并在静安寺重建密宗道场,使中国佛教真言宗重新传续下来。

  持松法师一生八次出国,前三次是为传回密法及购置法器,复兴唐密大业,此即俗称的“三次东渡,二上高野”。其后的五次出国均为解放后,按照党和政府及佛教组织的安排,或率团或参团到友好邻邦进行交流,反响均十分强烈,达到了预定目的。其中,新中国成立后有三次访日,加上解放前的三次赴日求法,持松法师一生到日本计有六次,此亦是因缘使然。因此,真禅法师后来赞誉说:“六次为法,忘躯东渡,可与鉴真媲美。”

  为了纪念持松法师弘扬佛教、三次东渡求法,爱国爱教的一生,静安寺内设有“持松法师纪念堂”。这里陈列了持松法师生前用具、墨迹,所著《密教通关》、《金刚界行法记》、《胎藏界行法记》、《华严宗教义始末记》等26种书籍,从日本带回的真言宗典籍,修法所用的密宗仪轨,与日本、尼泊尔、印度尼西亚、柬埔寨交往中的留影和纪念品等。

  静安寺内主要建筑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三圣殿三座大殿,三圣殿后面是一幢二层楼房。楼下是方丈室,为方丈讲经说法和生活起居之场所。楼上设有唐密坛场,也称密坛。静安寺的唐密坛场原分为五个坛:大坛(修法时的主要场所)中间供奉大日如来像,左边供奉不动明王像,右边供奉爱染明王像;左首为护摩坛,是修法时焚烧乳木等作为供养的坛场,上供普贤延命金刚像,塑像后挂一幅金刚界曼荼罗画像;右首为圣天坛,供奉圣如意轮观音菩萨像,塑像后挂一幅胎藏界曼荼罗画像,这三个坛的东西两壁上悬挂八大祖师像;密坛东间供奉孔雀明王像,左右两壁悬挂密迹金刚像;密坛西间供奉2尊塑像,左首是大黑天像,右首为诃利帝母像,两边悬挂十二天画像,各坛都有真言宗的各种法器。

  为纪念学习持松法师,每年都有大师信众来静安寺参访凭吊,可惜的是,正在修茸中的静安寺还没有恢复唐密坛场,“持松法师纪念堂”也没有正式开放,众多唐密修学者及研究者为此感到遗憾。  

  

  第二章 法门寺地宫与唐密

  

  1987年4月3日是个值得特别纪念的日子。正是在这天,人们重新发现了法门寺地宫,佛祖指骨舍利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由此揭开了唐密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法门寺位于陕西西安以西110公里处的扶风县北部,这里为周文化的腹地,三千年来人文会萃。据佛典记载,古印度阿育王于公元前272年(释迦牟尼佛入灭后119年)安奉佛祖指骨舍利。800年后元魏王朝肇启塔基,开供奉舍利、弘扬佛法之先河。李唐王朝时期,高祖李渊改寺名为法门寺,太宗李世民敕命开示舍利,弘建地宫专用供养。以后每隔30年,李唐王朝都要将这枚舍利从地宫迎出,送到皇宫内供养一段时期,朝野倾出,争相顶礼,施舍惊人,前后达七次之多。法门寺成为以供养佛指舍利为特点的皇家寺院,具有佛教内道场的无上法界之地位,曾在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至帝王的宫廷生活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公元873-874年,李唐王朝最后一次迎佛骨,懿宗、僖宗父子两位皇帝在法门寺地宫“结坛”,密闭数千件奇珍异宝,完成了佛教法界的最高供奉,佛祖真身从此一直被供养了111…

《《唐密述要》第六部分:唐密文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灌顶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