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唐密述要》第六部分:唐密文化▪P3

  ..续本文上一页3年。

   佛祖真身重新为人所知,数千件希世珍宝也呈于世人,这是本世纪末佛教考古的最大发现,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迷底。国家对法门寺出土的文物珍宝非常重视,修葺了法门寺,新建了博物馆,法门寺成为当代中国佛教旅游文化胜地,每年近百万人云集于此,参观、游览、朝圣络绎不绝;法门寺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在此举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法门寺的研究成为当代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并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法门寺地宫在开始发掘之初,就受到了中央、陕西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确定了发掘和研究同步进行的方针。1994年3月起,应法门寺博物馆的邀请,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所丁明夷研究员等人前后五次到法门寺与陕西省专家聚会,共同商讨地宫的真实文化内涵,最后终于实现了对地宫唐密曼荼罗的全面破译,重新展现了唐代佛教文化的光彩。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对此曾给予很高的评价,指出:“这是震惊世界的重要发现,重大发现,真了不起。”

  据介绍,整个地宫在被封闭时,被布置为佛祖真身舍利供养曼荼罗,应视为佛教密宗的“无上法界”。佛教认为,法身佛大日如来将包容宇宙万象的胎藏界和金刚界两部根本大法传于弟子金刚萨埵等,后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等人将此两部大法分别传入中国唐都长安。再由不空将两部大法全部继承又传于中国僧人一行、惠果,由他们演进,完成了中国唐密的集大成,被视为佛教发展的最高阶段。“曼荼罗”是体现二部大法法义象征的最高“聚集”,轮圆具足,为诸佛和众菩萨的万德聚汇之所,表征了森罗万象的宇宙世界。崇拜它就能体现佛教所说的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同时也是信徒的实践和理论结合。李唐王朝后期崇尚密宗,两部大法在中国蔓衍,因而在开元以后结坛于法门寺地宫,于地宫内构建了一个寓意包罗万象、无尽变化的唐密曼荼罗世界。

  在地宫的发掘中,曾经发现了一些奇特的文化现象,如满地遍布铜钱,后室中部堆积熏香灰,八重宝函中盛放液体,四壁涂黑,这表明地宫在被封闭之前曾做过盛大的舍利供养法会活动。现经专家考证,虽然地宫一如唐帝王陵寝,但其建法却依密教布坛的形式而布置。主体建制分为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密龛(即密室)五部,又称一道五门四室。地宫总体上表现为佛指舍利供养大曼荼罗,佛指舍利则为三昧耶曼荼罗,供奉佛舍利的诸种法器、供养道具及供养法就是法曼荼罗,而如法供养为羯磨曼荼罗。六大瑜伽、四曼不离、三密相应成就了地宫曼荼罗。按密教仪轨增益护摩法的“遍法界成黄色方坛”的要求,甬道、前室、中室成长方形,后室及密龛为正方形。入宫的地面铺铜钱成金黄色,主要供养物亦作金黄色,以显示出地宫为黄色方坛。地宫有一道四门,供养佛指舍利四枚,而一道四室通彻全坛,表示体现金刚和胎藏二界的大日如来中道一实。四方四室的四舍利,表证四方四佛,建立两部曼荼罗,后室供奉第一枚佛祖舍利指骨的“影骨”之八重宝函,寓意胎藏界本有平等--理界--前五大--色法--莲花--因--东曼荼罗,故錾刻了胎藏界诸尊造像;放置密龛内的第三枚佛祖“灵骨”之五重宝函,錾刻金刚界修生差别--智界--识大--心法--月轮--果--西曼荼罗,錾刻金刚界根本成身会45尊造像。而供奉于地宫中室的唐中宗李显皇帝为第二枚佛指舍利敬造汉白玉“灵帐”后的捧真身菩萨,则被一些专家认为是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大法、两部曼荼罗之合体,此为中国唐密所特有的两部曼荼罗合成的造像。地宫内部以步步升高的形式来表现佛教所描绘的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又以阏伽瓶来象征四海之水,以描金檀香木金银山来表现三千大千世界;还以鎏金十二环大锡杖来代表佛祖的最高权威。所有这一切,除了表示实现“圣寿万寿,圣杖万叶”的宗教理想外,还溶入了“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的政治目的,意欲起到护国佑民的作用,其针对性和现实性是很明确的。

  有专家认为,印度密教转入中国,演为中国的密宗,其间经历了金刚智和善无畏结坛相互传授的“金胎互授”,到不空和僧人一行每人同时传承二部大法的“二部一具”,再到惠果融合两部大法的“金胎不二”,密宗得到完善和发展,最终实现了中国化的密教,使密宗达到最高阶段。法门寺地宫唐密舍利供养曼荼罗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是活跃于晚唐宣、懿、僖三朝的国师、密宗高僧智慧轮大师。他融唐密两部大法之精华于一炉,把“金胎不二”大法再发展到“金胎合曼”大法。所以法门寺地宫曼荼罗,是中国密宗史上的辉煌宝库,代表了中国密宗理论与实践的最高成就。

  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的全面破译和揭秘,有其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首先,法门寺地宫是正纯密教文化的最高集结,为密教中国化的最高坛场,而且它又是中国高僧大德来完成的,丰富的内容不仅仅在于密宗的本身,还有文学、艺术、哲学等其它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现,使中国佛教文化的研究有了一个全新的突破,也变得更加全面和丰富。就密教研究本身来说,也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阶段。地宫内部带有大量宗教文化资讯,传递了一种强烈的研究底蕴。过去人们对汉地密宗的实物知之甚少,因之对书本的研究总不能深入,而且还产生过一些非议和偏见,现在法门寺地宫的开启,使失传千年之久的唐密文化打开了神密的大门,不仅展示了法门寺内道场佛舍利供养曼荼罗世界和唐密文化的真实内涵,还填补了晚唐密宗史的空白。它也给学术界的研究带来了契机。因此,法门寺地宫是现代密教研究的新起点。

  其次,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世界的发现,是法门寺历史文化发掘的重要步骤,其价值和成果等同于1987年的地宫面世。现在我们可以说,法门寺是唐代长安密宗的三大核心寺之一,也是唐密宗派传承的主脉和唐密的最后阶段。由于法门寺供养了当时佛教界至高无上的佛祖真身舍利圣物,唐代的重要官方佛教活动都是在这□开始运行的,据史书记载和地宫法器及供养物上出现的长安城著名高僧大德的名字,说明佛舍利供养的确为唐密供施的最高法事,所以历史赋与了法门寺成为佛教密宗的祖庭,和唐密最高法界的历史地位。

  第三,法门寺地宫□的法物证实了包括日本僧人在内的长安城唐密高僧,都是“两部一具”的大阿奢黎,他们与法门寺有着很深的联系。有专家认为,法门寺的“金胎合曼”大法是来自于唐代密教大德惠果和一行的教法,而东传日本的东密或台密与法门寺密法有着共同的渊源。由于历史的原因,前来中国求法的日本弘法大师空海、传教大师最澄并没有见到“金胎合曼”大法,不过,它的传人和弟子却有机会再次目睹法门寺的光彩。日本的政界要人及东密法师中,不少都曾经来过法门寺参谒佛舍利,目睹唐密的风貌。唐密曼荼罗被破译,还可以考证解释日本东密、台密存疑的一些问题,它揭开了亚洲佛教大乘文化圈(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内扩大宗教与文化交流新的一页。法门寺的佛舍利还送到了泰国供养,受到了南传上座部佛教徒的热情瞻拜,反响强烈,增进了与南传佛教国家的友谊。

  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是中国唐密文化的精华。这座文化宝库,是一个历史载体,有着可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价值。法门寺博物馆为了重新再现它的原貌,于法门寺旁新建复原地宫。本着“今日之精品,明日之文物”的原则,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责任心,重新再现唐密曼荼罗奇特的艺术景点,给中国的旅游点再增加一个独特的景观,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文明跨世纪的再度辉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三章 唐密高僧的文化贡献

  

  盛唐时期,密教大兴。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自印度不远万里来中国弘扬正传密宗,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传法经典,法脉精纯,仪轨圆满,迥超以前之杂传密咒,并形成“两部一具、金胎不二”的特色,因兴盛于唐,即而特名唐密,有时也称真言宗。此后,唐密高僧倍出,不但将中国佛教发扬光大,而且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贡献卓著。

  兹将开元三大士、一行、空海等唐密高僧的文化贡献分述如下:

  一、开元三大士的译经

  开元年间,中国佛教显教的传译,历经东汉至两晋的幼稚时代,东晋至隋的发达时代,及初唐的极盛时代,至此可称观止。此后所出经论,卷帙大都有限。开元至贞元的八九十年间,有开元三大士出,广译密典,从而掀起中国译经史上最后一个高潮,中国密教也进入了极盛时代。

  善无畏入华传译纯密,开始了唐密的创建。据李华《行状》、《碑铭》等记载的译经活动如下:

  开元五年,于西明寺菩提院奉敕译《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译语,无著缀文笔受。所译经典缮写进内,玄宗深加赞赏,令所带梵夹(佛经)均进奉内宫,因而善无畏带来的密典未得广译。后来与弟子一行在华严寺收藏的沙门无行求取的经中,找到有关“真言宗胎藏部要藉”,作为传持翻译之用。

  开元十二年(724),善无畏随玄宗入洛京(洛阳),先住大福先寺,从无行求取的密典中译《大日经》六卷,十三年又译《供养法》一卷,合为七卷。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崔牧书《序》。《大日经》原为十万偈,善无畏译其精要三千颂。

  开元十四年译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经》三卷。善无畏所译之经详见后附目录。另外,“尚有密法十余种,传(《宋高僧传》)录(开元、贞元释教录)皆未记载,以非密宗行人不及知也。”

  金刚智三藏从开元十一年从事译经,开元十一年(723)…

《《唐密述要》第六部分:唐密文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灌顶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