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唐密述要》第四部分:唐密教相▪P3

  ..续本文上一页,由于大日如来的智慧作用而具象化的觉悟世界,又因为有九会故又曰金刚界九会曼陀罗。 

  一、金刚界曼陀罗核心——成身会

  包括金刚界五佛,十六大菩萨,四菠萝蜜菩萨和内四供养外四供养菩萨总共三十七尊,四角地、水、火、风四大神,并围绕贤劫千佛和二十天。如此成身会便有一千六十一尊,三十七主尊对应三十七菩提分。

  四波罗蜜菩萨为金刚界大日如来的四亲近女菩萨,由此四菩萨出生三世十方一切诸佛。金刚波罗蜜菩萨青色,左手持莲花,其上有函,右手结阿閦如来印,代表坚固菩提心;宝波罗蜜菩萨浅黄色,左手持莲花,上有宝珠,右手持金轮,莲花上宝代表万善功德;法波罗蜜菩萨肉色,结阿弥陀佛定印,寓智慧门宣法功德;业波罗蜜菩萨青绿色,左手莲花上有函,右手执羯磨杵,业为利益众生事业意。

  金刚界五佛:中心大日如来,东方阿閦如来,南方宝生如来,西方阿弥陀如来,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大日如来属于自性法身,其功德分别由四方四佛表现。由于金刚界曼陀罗表现的是密教大日如来的智慧,故又名智曼陀罗。五佛分别代表五种智慧,五种智慧分别由九识转化而成,即转识成智。四方四佛各个有四大菩萨围绕,四方共十六大菩萨,代表修生的十六位。在大日如来与四方四佛的相互供养中出生内外四供养菩萨和四摄智菩萨。本会属于四种曼陀罗的大曼陀罗。

  二、三昧耶会

  三昧耶会与成身会编制相同,区别只是各尊都是三昧耶形标示。包括三十七尊、贤劫十六尊、外院二十天共七十三尊。三昧耶形示相诸尊之心秘密,各以其悲愿之象征三昧耶形如多宝塔、金刚杵、宝珠、等表示。属于三昧耶曼陀罗。

  三、微细会

  此会亦与成身会编制相同,共七十三尊。微细会所表达的智慧,无非大日如来法界体性智化现成三十七尊之各自智慧。为使一切众生成办如来事业,以三十七如来大智力害其嗔心而显现隐藏之菩提心。本会以诸尊种子字标示,属于法曼陀罗。

  四、供养会

  此会亦与成身会编制相同,共七十三尊。各以本誓之三昧耶形,以向心王大日如来及四佛表达恭敬而行供养,而诸尊又互相供养。此会的供养分为四种即菩提心供养、灌顶供养、法供养和羯磨供养,如果深化各个有四种则达十六种供养形式,属于羯磨曼陀罗。

  五、四印会

  以大日如来为主,四方围绕四佛得四亲近菩萨金刚萨埵、金刚宝、金刚法、金刚业,各以大曼陀罗的形式显现,而四隅的四波罗蜜菩萨以及大圆轮外四隅的内四供养菩萨则以三昧耶形式显现。四印者,四智印(金刚、宝、剑、羯磨),摄四曼陀罗之意。

  六、一印会

  一印者,唯独大日如来持智拳印一尊。表大日如来正在宣说三摩地法门。

  七、理趣会

  理趣会,以金刚萨埵为主尊,周围围绕欲、触、爱、曼四金刚菩萨,外部有内四供养金刚春、夏、秋、冬菩萨。金刚萨埵本为大日如来正*轮身,由大日如来法身分流而出,即入三昧,演说正法之教相——无上密乘之般若理趣。理趣者,理即真理,趣为烦恼。般若理趣之核心——烦恼即菩提。

  八、降三世会

  由于大自在天刚强顽劣难以教化,大日如来默许金刚萨埵予以降服,金刚萨埵为慈悲济度彼等,入降三世明王忿怒三昧而度化大自在天。降三世明王折伏有情贪、嗔、痴三毒之烦恼,并引领至清净法界。

  九、降三世三昧耶会

  与降三世会相同,区别是以三昧耶形示现。

  第五章 体相用 

  在密教中,用体、相、用三大来说明佛教的宇宙观。

  唐密认为,一切色心诸法皆六大所成,六大者地、水、火、风、空、识也。前五大为物质,后一属精神。精神与物质互遍法界各不相碍,而随因缘之聚散离合,成一切万有诸法,故名「六大缘起」。

  此六大之总体,地则坚,水则湿,火暖,风动,空无碍,识了知,总兹六德,曰一法界。而六德所成差别之事物,历然不爽,曰多法界。此与法界缘起,名虽不同,而义无别也。其对于现相诸法,则以四种曼荼罗括之。

  曼荼罗即梵文Mandala的音译,就体则译曰坛城,曰道场。就意,翻曰轮圆具足,曰聚集,又曰无比味、无过上昧等。总之,以聚合如来内证真实功德于一处,以成就种种利他事业者,曰曼荼罗也。依《金刚顶经》说:

  一者,大曼荼罗,又称大智印。谓一一佛菩萨相好之身及其彩画形像,名大曼荼罗。以五大色成故,黄、白、赤、黑、青如次配地、水、火、风、空,此五遍一切处,故云大也。又以五相成本尊瑜伽,名大智印。

  二、三昧耶曼荼罗,又名三昧耶智印,即所持标帜、刀剑杵莲等或画作其形者也。三昧耶者平等之义,以五大普遍情与非情,平等成故。前大曼荼罗是有情,今刀剑等是非情,皆以五大平等而成,故名三昧耶。又以二手和合,成金刚缚印,名三昧耶智印。

  三、法曼荼罗,亦曰法智印,即真言种子字等。有轨则、轨持之义,故名法。以及契经文义,名法智印。

  四、羯磨曼荼罗,亦云羯磨智印。羯磨翻为作业,即诸佛菩萨随事业差别,而种种威仪动作各别故。若铸若刻等皆名羯磨智印。

  印者,决定不改之义,此就佛界一方面说,实则十法界众生之身皆名大曼荼罗,山河草木有形物质皆三昧耶曼荼罗。语言文字、一切声响皆法曼荼罗。一切动作行住坐卧,幡飘树摇都为羯磨曼荼罗。故此四种,即包罗一切法相,复各具四种,而其体则皆六大也。

  然万法之有体有相,必更有业用。业用为何耶?即身、口、意三密是也。身为诸法之本能,语为诸法之德号,意为诸法之真理。而言密者,以此法为如来自证之境,非凡夫能得其真,故谓之密。

  又佛证此三密平等互遍法界,我等亦本具法身三密,因无明障蔽而未显。故身结印契、口诵真言、意观种字三形等,则与如来三密无二分别,而满足方便也。 

  六大之体、四曼之相及三密之用的相互关系如下:

  

  第六章 发菩提心

  发心即要求解脱之出发点。唐密之发心与他宗不同:

  小乘人,消极之六识发心,故不必论。即大乘权教发心,皆以菩提为所求之体。而更有能求之心,为之对待。心与菩提,分能所,而为菩提之心,依主释也。若唐密发心,则是自心寻求本有之觉体,名曰菩提心,有财释也。一“之”字,一“即”字,意义悬殊。又唯识等,虽立八识。而发心求解脱时,但以六识相应慧心所,而发起求菩提之心。彼宗以为六识,强于分别。易起欣圣,厌凡之心。若八识,则属无覆无记,不能起欣厌,故不可发心。

  今唐密,则直以第八识发心。因显教发心,多是发起能求之心,故须分别欣厌,非六识不可。密教发心,是开发、显发、引发之义。以自心即菩提,今为开发引起,令其显明。故经阿阇梨灌顶之后,以三密加持力。直观八叶莲花,开九佛正觉之智。与华严不坏世间,成出世,劾发心即成佛,因果交澈者,相通也。

  又《大日经》有三句因。因金刚手问佛,得此一切智智,以何为因,以何为根,云何究竟。故佛答有三句。因、要、根、究竟三句配合“发心、修行、菩提、涅槃、方便”五转见下:

  

  《菩提心论》有胜义、行愿、三摩地三种菩提心。谓诸佛菩萨,以此三种为戒,无时暂忘也。三种菩提心今说明如下:

  一、胜义菩提心:即知生佛一如之超胜义也。

  二、行愿菩提心:起勇利悲心,令一切众生皆证此理。

  三、三摩地菩提心:自性清净心,即大圆镜智,两部不二之菩提心。

  《大疏》云:自心发菩提,即心具万行,见心正等觉,证心大涅槃。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图,三句五转,皆众生自心中,本具功德,次第出现。如莲子中么荷,在泥中时,虽待外缘,而正开时,悉是本具么荷也。

  第七章 五智与四身

  唐密所立佛身,则先有理智之别,而后明理智互具,不二也。金刚界属智,故称智法身。胎藏界属理,故称理法身。智法身者,转识而成者。显教言:转八识成四智,而成报身。今密教教更转第九识,而成五智,以为金刚界智法身之大日如来。言第九识者,八识外更加庵摩罗识,即白净识。

  五智即阿啰钵舍囊Aarapacana的翻译,顺次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在显教有四智说,密教结合法界体性智成为五智,相应代表金刚界五佛阿閦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和大日如来,对应于胎藏界中台五佛。

  五智即代表五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竭磨部、佛部。第九庵摩罗识转化为法界体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化为大圆镜智,第七末那识转化为平等性智,第六意识转化为妙观察智,前五识共同转化为成所作智(即转识成智);

  若在瑜伽观想中,则佛部属于脐(脐莲花轮白色),金刚部属于心(心莲花轮红色),宝部属于脐下(座莲花轮金色),莲花部属于顶(顶莲花轮青色),竭磨部属喉(喉莲花轮墨绿色);大日如来为常住清净妙法身,阿閦如来属于自性法身,宝生如来为他受用身,不空成就如来为变化身;

  依照发心直至成佛过程,从东南西北到中央,依次表示通达菩提心,修菩提心,成金刚心,证金刚身和佛身圆满;代表五佛智慧轮身的,依次为金刚萨埵、金刚藏王、文殊师利(或者观音)、金刚牙;

  五佛各有教令轮身:大日为不动明王,阿閦为降三世明王,宝生为军荼利明王,弥陀为大威德明王,不空为金刚夜叉明王;

  在护摩修法中如果欲调服魔怨则修降三世明王法,如果欲增益则修军荼利明王法,如果欲求敬爱则修大威德明王法或者孔雀明王法,如果欲钩召有情则修金刚夜叉法,如果欲息灾则修不动明王法。

  凡夫之九识,可成如来之五智。但此五智,不过一如来智慧之分为五分而已。实际上,五智必归合为一如来智,且随举一智,其他之四智,亦包含在内。

  金胎两部曼荼罗,各有五佛,即金刚界,中央五大月轮中,有大日、阿閦、宝生、无量寿、不空成就五佛。胎藏界,…

《《唐密述要》第四部分:唐密教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