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唐密述要》第四部分:唐密教相▪P4

  ..续本文上一页中台八叶院,有大日、宝幢、开敷华王、无量寿、天鼓雷音五佛。如是五尊,均表五智。大日如来五智具足,其余之四佛,亦各具五智。如是重重无尽。

  显教所立三身、四身等法报各别。唐密则立四种身皆名法身:

  一、自性法身,以佛之常住真身,自然具足理智之法性。而复从此身中,流出自体之眷属。如普贤等为说三密之法,自体法然,故云自性。具无为之作业,故云法身。此有理智之分,以法界诸法,体性寂然,法尔不改,名理法身,即胎藏四重圆坛是也。以一切法,互遍同体,名智法身,即金刚界一印会之大日是也。

  二、受用法身,分自受用、他受用二种。理智相应,自受法乐,名自受用。即与上智法身同体。他受用者,为十地菩萨所现。传说法身内证,令他受用故。此二受用,皆法性所流,成法然事业,亦名法身。

  三、变化法身,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之丈六应身也。亦是传说内证,变转八相,故曰变化,缘谢即灭,机兴则生,亦是法尔之作业,故名法身。内证秘密,外宣显教。一代百亿应化身之教主,即此法身也。

  四、等流法身,为九界随类之身,非为佛身,或有佛形,无而忽有,暂现即隐,平等流出九界等同,故名等流。亦是法尔之作用,故名法身。

  以此四身,配胎藏。则中台为自性身。第一重内眷属,第二重大眷属,为受用身。第三重为变化、等流二身。

  又金刚界,以中央大日为自性身。东方阿閦为自受用。南、西二方为他受用。北方为变化、等流。若横说则四方各具四身。故《瑜祇经》曰:五智所成,四种法身。法身、智身皆互具无碍也。又两部各有五身。

  密教之佛具五智四身,佛相相应也与他宗有差别。小乘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乘八万四千好,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好,彼一一想皆遍法界。业用亦尔。唐密真言宗之相好,如《大日经》云:身口意各奋讯示现,无尽庄严藏,而一切处起灭边际不可得也。

  第八章 三妄执与三大劫

  别宗解三大阿僧祗劫(简称三大劫)成佛,乃就时分久远而言。密宗乃就三妄执而言,非仅指时间概念。

  何谓三妄执?众生以一念不觉之无明,而生贪嗔痴慢疑五种根本烦恼。就众生二边之执,将此五种烦恼,一一各分为二,则成十种。将此十种,一一又分为二,则成二十种,如是叠次分为二,以至第五次分为一百六十种,是为一百六十心。此一百六十心,皆是世界妄想执著,众生漂流六道,造无量无边业,受无量无边死,皆此种妄想执著驱之也。此种妄想执著,有粗者,有细者,有极细者,故称世界本妄执,亦名三大阿僧祗劫。

  唐密认为,如能三密加持,依法修行,超越此一百六十心之第一重粗妄执,即名第一阿僧祗劫,又超过第二重细妄执,即名第二阿僧祗劫,更超过第三种极细妄执,是名第三阿僧祗劫。若人能於一刹那间,超过此三种妄执,即一刹那成佛;一生超过,即一生成佛,乃至三大阿僧祗劫。不能超过此三种妄执,即三大阿僧祗劫不能成佛也。 

  依显教修行,经无量阿僧祗劫,或有能到菩提,或有不能到者。密法简单直截,即以真言为所乘之法,顿超直入而扫於清净菩提心门,唐密真言宗之所以即身成佛者,以此。

  三大劫满后,即开发净菩提心,名曰初法明道,亦即见道之意,是为初地之位。从初地到十地,统名信解行地。此十地以因、根、究竟三句修行观察。若分别配之,则初地为因,二地至七地为根,八地以上为方便究竟。又地地之中皆有三心。亦犹入、住、出三心也,如图:

  

  以上为《大日经》中胎藏界的三劫十地。

  《金刚顶经》则异与此。金刚界以直修、直入、直证、直满为趣,故地前不立位次,而于地上立十六大菩萨,以为行者进趣之阶位。

  可见,十地与十六大菩萨,名虽不同,而实则开合之异耳。

  第九章 六无畏

  密法行人所须度除之妄执有三种即粗妄执、细妄执和极细妄执,并将之对应为三大劫(三大阿僧祗劫),故密法言即身成佛,乃尽此生三密经行,消除三妄执如度三大劫。度此三妄执培养清净菩提心成就法身的过程分为六阶段,六阶段的心相即是六无畏。度三妄执经历六无畏乃密法独有的教理。“无畏”梵音阿湿嚩娑,原意正译当言“苏息”即复苏醒转的意思。“如人为强力者所持扼喉。闭气垂将闷绝。忽蒙放舍还复得苏。众生亦复如是。为妄想业烦恼所缠。触缘皆闭。至此六处如得再生。故名苏息处。亦如度险恶道时。其心泰然无所畏惧。故名无畏处也。”

  一、善无畏:依照世间善恶道德标准,能除恶生善而得精神快乐是为善无畏。密法行人的三密供养即善无畏。“佛言秘密主。彼愚童凡夫。修诸善法害不善法。当得善无畏者。善义通于浅深。今此中意。明十善业道。如世人以十不善道因缘。漂沈恶趣无有穷已。后得顺世八心。也渐受三归戒。于无量世生人天中。后至涅槃。以免离三途剧苦。名最初苏息处也。若真言行者初入三昧耶。依三密供养修行位。与此齐等也。”

  二、身无畏:从道德心而向信仰心发展,如实内省反观自心,修不净观,远离肉体执着,可谓精神无畏,犹如声闻乘人。密法行者修三密妙行而得本尊三昧现前,成就有相悉地是为身无畏。“当得身无畏者。如修循身观时。见此身三十六物之所集成。五种不净恶露充满。终不为此而生贪爱。次复观受心法。得离不观我性四种颠倒。于身诸扼缚得苏息处。若真言行者。本尊三昧众相现前时位。与此齐也。”

  三、无我无畏:观此肉身不净,脱离肉体欲望系缚,不断修行悟知此身五蕴假和而不真实,离我我所,心境安泰。就密法行者对于本尊生有爱染,而离此爱染不着于心,修无相悉地是无我无畏。“若于取蕴所集我身。舍自色像观。当得无我无畏者。谓观唯蕴无我时。于阴界入中。种种分折推求我不可得。舍此自色像者。譬如因树则有树影现。若无树者影由何生。今五蕴尚从缘生都无自性。何况此积集中而有我耶。如上所说。乃至证湛寂之心离一切过。是于我之扼缚得苏息处。若真言行者。于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观心不可得。不生爱慢位。与此齐也。”

  四、法无畏:既知五蕴假和无我,知五蕴法亦虚假不实,观法空相而能入于寂然。密法行人不仅不贪爱本尊,亦知有相悉地之本尊并非实有离此住心是名法无畏。“若害蕴住法攀缘。当得法无畏者。谓行者心住蕴中。欲令发起离着。尔时幻焰等喻。观察诸蕴即空。得离违顺八心证寂然界。然离蕴之扼缚。于法得苏息处。法谓十缘生句也。若真言行者。现觉瑜伽境界。皆如镜像水月无性无生位。与此齐也。”

  五、法无我无畏:既彻透法空相,更明法空之理而证人法二空,离于法执而得无畏自在。密法行者已明三密相应观修本尊唯自心所变,故知自心功德自在无碍是为法无我无畏。“若害法住无缘。当得法无我无畏者。即是无缘乘心。观察法无我性。于心外有无影。像智都无所得。心王自在觉本不生。得离法之扼缚。于法无我得苏息处。若真言行者。于瑜伽道中心得自在用时位。与此齐也。”

  六、一切法平等无畏:观法本末住平等性,乐于中道。密法行人离所生能生,悟阿字本不生义,证大觉位即一切法平等无畏。“若复一切蕴界处。能执所执我寿命等。及法无缘空自性无性。此空智生。当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者。谓观自心毕竟空性时。我之与蕴法及无缘。皆同一性。所谓自性无性。此空智生。即是时极无自性心生也。于业烦恼等。都无所缚亦无所脱。故云得一切法自性平等。”

  密法教理所以广明三劫六无畏处众多心相者,皆是拟仪外迹籍相寓理,以便阐明修证之深浅。

  第十章 往生净土

  众生以业力,而感依正,诸佛以愿力,而现身土。世间凡夫,唯知印度,是佛出处,且不信三界,何能信三界外净土乎?唐密净土义者,有三种,上谓密严佛国,中谓十方净土,下谓诸天修罗宫等。

  第一节 密严佛国

  密严佛国者,大日如来所居净土。密者,金刚三密。严者,具种种德,以恒沙佛微尘数三密严饰庄严之金胎两部大曼荼罗道场也。即法佛自证之佛土。行者成就上品悉地时,往生如是普门密严佛土。

  密严国土之说,见《密严经》、《瑜祇经》,为两部法身之依处,即三密庄严之道场,大曼荼罗也。《密严经》云:今此世界,名曰密严,是中菩萨,悉于欲、色、无色、无想、有情之处,以三摩地力,生智慧火,焚烧色贪,及以无明。转所依止,得意成身,神足力通,以为严饰。又云:欲色无色界、无想等天宫。如来回已出,而往密严住,依自难思定,现于众妙色,色相无有边,非余所能见。《瑜祇经》曰:唯此佛剎,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密严》、《华严》、《菩提心论》曰: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萨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第二节 十方净土

  十方净土也称十方净严,即清净严饰庄严的十方佛国,此净土存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方位广狭等方域分齐,受用身之佛土也。西方极乐、兜率内院属之。成就中品悉地时,往生如是一门十方净土。十方净严亦可分为法界宫与金刚心殿。

  一、法界宫者,胎藏界大日如来之宫殿也。具云:广大金刚法界宫。在摩酰首罗天。疏云:大无边际,广无数量,金刚比实相智,绝言离过,不变不改,故名金刚。言法界者,广大金刚智体也。此智体,即如来实相智身,以加持故,即是真实功德,所庄严处。言在摩酰首罗天宫者,即净居天。然有二处:一、第四禅,五种那含所住之处,名净居天;二、过是以往,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天,号曰大自在天王是也。今此宗明义,以自在加持,神心所宅,故曰自在天王宫也。谓随如来有应之处无非此宫,不独在三界之表也。

  二、金刚心殿者,具舍言不坏金刚光明心殿,乃金刚界大日所住之处。释云:本有金刚界者,法界体性智也。自在大三昧耶者,妙观察智也。自觉本初者,平等性智也。大菩提心、普贤满月者,大圆镜智也。不坏金刚光明心殿者,成所作智也。以能住佛体,即五智故。所住宫殿,亦五智法界,是即众生本有心殿也。

  第三节 诸天修罗宫等

  诸天者,欲色无色界等天宫。修罗宫等者,修罗宫夜叉宫紧那罗宫等。此期长寿利生之国土,变化等流身之国土也。如释迦佛升忉利天说法,入海龙王宫说法,在楞伽山顶罗婆那夜叉王宫说法,皆其例也。行者成就下品悉地时,往生如是明王天等诸天修罗宫。

  帝释岩亦称人间净土,是诸天修罗宫之一,乃对机之土,非佛身土也。在摩竭陀国,帝释尝于此请疑问佛,佛即为说《帝释所问经》,谓弥勒菩萨,今在窟中。宋施护译有《帝释岩秘密成就仪轨》,乃佛为金刚手所说,面见弥勒作法。今西藏所传香巴拉国、人间净土,即此类也。以庵没罗,香巴拉,音既相通,而地处亦在北方也。 

  上品悉地,两部曼荼罗海会三摩地现前,其为即身成佛之悉地无疑。中品悉地,隔生成佛相,下品悉地,期住寿长远相,似俱非即身成佛。然依真言之实义,此三品悉地,毕竟无浅深之浅深,三品当相,十界平等,一门即普门,万德轮圆,毫无轩轾,故三品俱即身成佛,非隔生成佛。又三品净土,似有胜劣上下之别。其实诸天修罗,皆大日如来之等流身。一切国土,皆一大日如来之净土。果体融会,毫无浅深。如五轮九字秘释云:十方净土,皆是一佛化土。一切如来,悉是大日。毗卢弥陀,同体异名。极乐密严,名异一处。

  

  

《《唐密述要》第四部分:唐密教相》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