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唐密述要》第二部分:唐密传承▪P3

  ..续本文上一页以重返中土,吾人积累劫之福德,得遇此无上秘法,更应精进修持,以求早日出离生死,悟得本来真实面目。

  

  第三章 阿阇梨与三昧耶戒  

  密教的法统是依靠阿阇梨来一代代传授的。阿阇梨为梵文Acarya的音译,也译为阿阇梨、阿奢黎、阿舍梨等,意为师范、规范师,也有翻译为正行等。指以规范而矫正弟子之行的导师。

  按唐密真言宗的规定,守持净戒的出家佛子完成四加行才能获得入壇灌顶的资格,得到许可后就可参加入壇灌顶,受金胎两部或一部大法灌顶授职,即成为传法阿阇梨;如果要获得传灯阿阇梨位,则必须再完全接受“一流传授”,即接受某一流派的全部修法仪轨,包括各个本尊独立修法次第,其中有“法王位”(东密还要求受法者进劝学院进修,因一些日本学密者尽管可背诵某些经典,但却不解中文意思,所以必须专门进修),合格后即是传灯阿阇梨,也称大阿阇梨。

  传法阿闍梨不但要众德具备,而且还要具五明,五明即所谓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声明指研究语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构成和梵呗诵唱的学问,尤其密法梵呗不通即失其明。工巧明依照《瑜伽师地论》指农、商、事王、书、标、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雕塑和绘画)、生成(豢养六畜等)、防那(纺织、编织、缝纫)、和合(调解争讼)、成熟(饮食业)、音乐等十二种。医方明相当于现代的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因明原来指古印度逻辑学,通俗言即善辩因缘因果关系。内明泛指如来的言教,主要包括一素咀缆(经),二毘奈耶(律),三阿毘达磨(论),四般若波罗蜜多(般若),五陀罗尼门(真言)。

  阿阇梨必须具备五明,方可传法!唐密自会昌法难后没有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五明兼通之阿阇梨阙如。

  密教修行不同于显教,它要求在接受大小乘戒律的基础上,还有一无上戒律,即三昧耶戒。

  三昧耶戒是密法修行者的根本戒律,如违反此戒律,受法者所修犹如沙中起塔,石山播种,终不会有成;传法者即是非器传法,自获罪眚。龙猛菩萨于《发菩提心论》中曰,“若有上根上智之人,不乐外道二乘法,有大度量,勇锐无惑者,宜修佛乘。”即是说,具大度量根器者当为传授密法。如阿阇梨传劣慧愚顽,或者未曾入坛受持明灌顶而修习密法。或者受灌顶,却对未灌顶者声言灌顶秘密等,如上则为破三昧耶戒或者违约三昧也。

  三昧耶有四意:平等,誓愿,警觉,除障。所谓平等,佛与佛平等,行者与佛平等,众生与佛平等。这里平等初意为菩提心平等。誓愿,即发起救度有情大慈悲喜舍心,诸佛世尊,乘此誓愿无住而住济度有情出离生死苦海至无余涅磐。警觉,乃行者以三密方便,警觉定中本尊,影向加持,本尊出定不违本誓加持行者速成悉地。除障,乃降服一切烦恼,转无明烦恼为无上菩提。

  三昧耶戒以大乘戒律为根本基础,是行者对于三宝的誓愿,好比大臣就任对于国王的效忠誓言。

  作为传法阿阇梨,受戒比如修法是循序渐进的,在依次受显教的菩萨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受比丘尼戒之前还有两年修正学女行)的基础上,密法还要受三昧耶戒。

  在家人修行显教先要皈依具德法师受菩萨戒,修行密教必须在受菩萨戒后再受三昧耶戒。

  因密法修行要求较高,因此要求修习者必须有很好的显教基础。否则,最终只能是沙中起塔,终无所成!

  

  第三章 法脉法嗣

  第一节 唐朝诸祖法嗣

  由于“开元三大士”的大力弘传,形成唐密并兴盛于盛唐。下面将唐朝四祖师法嗣简单整理如下:

  一、善无畏法嗣

  善无畏祖师以传授胎藏界密法为主,除一行法师得其法要外,入室弟子还有温古、宝思、明思、智严、义林、玄超、不可思议、喜无畏、道慈及著名文士李华等。其中,对后世影响大的有三位:

  一行:协助善无畏祖师翻译大日经,并著《大日经疏》等,为台密实质创始人;

  玄超:新罗国入唐求法僧,后将胎藏界密法和苏悉地法传于不空祖师的弟子青龙寺惠果,使两部大法合流到一人之身,即“两部一具”,这是唐密的特色,原来印度的密教是两部大法各自传授,至此,唐密与印密有了实质性的区别。

  义林:据台密称,义林法师传顺晓(也有说分别得两部大法于一行与不空),顺晓传日本求法僧最澄,最澄将天台宗与唐密胎藏界密法融合在一起,开创了日本的台密。

  二、金刚智法嗣

  金刚智祖师以传授金刚界密法为主。他来华与善无畏祖师相遇后,曾将金刚界密法传善无畏祖师,同时善无畏祖师将胎藏界密法传金刚智祖师,两人“互为阿阇梨”,首次出现密法的“两部一具”,为唐密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刚智祖师弟子众多,如圆照、义福、慧超等,但嗣法者惟有一行与不空两位祖师。一行门下没有再传,不空门下却枝叶繁茂。

  三、不空法嗣

  不空早年即师从金刚智祖师,后又再次去印度受普贤菩萨(龙智)五部大法灌顶,回到中国后大弘密教,其弟子上至皇帝权贵,下至普通百姓,数量非常之多。但他在遗书中说:

  “吾当代灌顶三十余年,入坛受法弟子颇多。五部琢磨,成立八个,沦亡相次,唯有六人。其谁得之?则有金阁含光、新罗慧超、青龙慧果、崇福慧朗、保寿元皎、觉超,后学有疑,汝等开示,法灯不绝,以报吾恩。”

  上面提到的六人被称为“六哲”,其中,慧朗年最长,不空祖师入灭后入住大兴善寺主持寺务。惠果(即慧果)学得两部密法,继承密宗法统,其传承兴盛至今。

  此外,不空弟子还有昙贞、潜真、良贲、慧琳、法崇、超悟及俗弟子李元琮等。

  据记载:含光传元晓;慧朗传天竺,天竺传德美与慧谨,德美传雅霄,慧谨传义灌、志清及善贞;觉超传慧德。

  四、惠果法嗣

  惠果为三朝国师,为不空之后唐密的第一位传法大阿阇黎,一生致力于传扬两部大法,真正体现了“两部一具、金胎不二”的唐密特色。他创绘金胎两部大曼荼罗,创制金刚界诸尊金刚名号,完成两部一具之传授,弟子遍及海内外。其弟子受法情况如下:

  两部传法弟子::惠应、惠则、惟尚、誓弘、惠日、空海、义满、义明、义照、义操、义愍等;

  单受胎藏法者:悟真、义澄、法润等;

  单受金刚界法者:义证、义一、吴殷、义智、义圆等;

  另外受法弟子还有:义恒、义云、智兴、行坚、圆通、义伦、义润、开怌等。

  其中义操和空海为正嫡;义操嗣青龙寺法灯,传出弟子义真、海云等。

  

  第二节 空海大师法嗣

  中国密教,自开元三大士相继弘扬,可谓盛极一时。此时,日本僧徒,慕名来学者甚多,然成名归国者,世称入唐八家,即东密五人,台密三人。

  八人中,传教大师最澄入唐最早,所学亦精。盖天台、真言、禅宗、律门,四种兼学,融为一贯,成为日本台密一宗,开叡山千古道场,有由然矣。但大师虽创始一宗,而巩固其基础者,则为慈觉大师圆仁、智证大师圆珍、安然三大法匠。由最澄、圆仁、圆珍形成台密根本三流,至今分成所谓山寺六流,台密十三流。

  东密中,虽云入唐五人,而法缘鼎盛,薪传大地者,唯弘法大师一人而已,其余,则身殁而名亦息矣。

  唐密法脉于公元八零五年由青龙寺东院惠果和尚泄瓶传授日本私僧(自费留学僧)空海,并嘱咐其立即回归弘扬密法。于是,806年空海归日,从此建立东密一派,绵延至今已经有一千两百年。在日本叫东密或者真言宗,其实质乃纯粹唐密,实乃故唐祖师法宝也。

  弘法大师学成归国,弘仁七年(816)于高野山创设金刚峰寺,弘仁十四年得嵯峨天皇赐予东寺(即教王护国寺),遂与金刚峰寺同为此宗之根本道场,遂又称真言宗为东密。综其一生事业彪炳浩大,而学无不精、事无不能。不但密藏大法,尽在腹笥。而世间技艺、雕刻绘画、辞添歌咏俱入神境,故得举世尊崇,千古如一日。

  大师入室弟子十人,世称十哲,而续慧命,延法嗣者,实慧、真雅二杰而已。然二人中,又以真雅为诸流根本,故云大师法脉,唯真雅一人,亦无不可。东密后分成小野、广泽两大流派,各有六流,合称野泽十二流。然中世以来仅大别为新义、古义二派。

  目前古义真言宗较重要者有七大派,即:高野派,宗祖空海,本山在高野山金刚峰寺;山阶派;醍醐派;御室派;东寺派;善通寺派;泉涌寺派。

  新义真言宗之两大派,分别为智山派,丰山派。

  各流派由本寺会同末寺协同经营本宗派大学及中学,以教育本派子弟。

  此等诸流,除各有道场外,而今在高野山,所流行者,除中院流兼三宝院流,为正传授外,尚有小岛流、西院流、持明院流、常喜院流、安祥寺流等。其所以重中院流者,盖亦历史关系使然。以大师根本大塔大事、南山八叶秘事等,付嘱真然大德,为南山不共法流。云中院者,表高野山八叶之中心,亦大师住所之尊称也。中院者,即今之龙光院也,盖有龙现瑞于此,故改名龙光。

  今高野山大抵皆中院与三宝院二流并传。三宝院流自成贤之弟子三人,各开一流,所谓道教、宪深、赖贤三人也。道教称地藏院流,又云道教方。宪深称报恩院流,又云幸心方。赖贤称意教方。持松法师所习者,为宪深方。

  

  第三节 持松祖师法脉

  持松法师之一生,显密圆通,业绩昭著,不仅精于各派教理,修持有素,躬身力行,法验异常,而且绝无门派之别、宗门之分,其品德之高,学识之渊博,著作等身,诚为一代宗师,无愧于现代高僧之赞誉,故为国内外所敬仰。无论禅宗、华严、东密、台密,均足以当上代祖师之法嗣而无愧,对天台、法相、华严各宗及三论、净土无不通晓,于唐密更是集各派流之大成,实为千余年来所罕见,惠果之后第一人,乃五代以来所末有也。现将其法脉简述如下:

  持松法师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910年由了然法师为其剃度,1912年冬于汉阳归元寺受具足戒。1914年入月霞和尚设于沪上爱俪园之华严大学学习。1916年秋完成学业,从中浸润了大小乘经论及各宗教义,对佛学有了系统的学习和认识。

  天台:1916年冬,去湖北当阳玉泉寺拜谒天台宗匠祖印老法师,叩天台宗大意,参研教观。

  禅宗:1917年,遵命师事月霞和尚,不离左右。月霞法师见其好学不倦、德才兼备,深悟所授各宗经旨及临济妙明真心、般若真空妙有之体性,而又心地清净、尊敬长老,暗自喜之。后月霞法师辞世,由应慈法师宣读月霞法师密函遗嘱,布告持松法师嗣月霞显珠禅师,为临济宗第四十三世,并继承常熟兴福寺住持职,法名密林。时,持松法师虚龄25岁。

  华严:持松法师即为月霞法师法嗣,又为“华严座主”应慈法师之传人,故其勤究华严大教,亦深得其真髓。自其接任兴福寺住持,办华严预备学校等颇有成绩,应慈法师遂以“华严法界观门者、天宁法脉(常州天宁寺冶开老禅师)兴福分灯之中兴砥柱”称誉之。遵应慈老人之命,持松法师作、《重编华严疏钞序》(1942)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序》(1948),撰《华严宗教义始末记》拾卷三册,对华严之四法界、六相,特别是十玄门及五教作了详细的整理,并准确予以发挥说明,因而成为近代研究“华严宗”之重要典籍。

  法相:持松法师在兴福寺管理寺务,登台授课之余,得暇便着书立说,撰有《摄大乘论义记》拾卷、《观所缘缘论讲要》、《瑜伽师地论浅释》、《释尊一代记》等。他还以“密林”笔名将于1918年撰写的《摄大乘论义记》陆续刊登在《海潮音》杂志上,惊动当时佛教界,致使不仅欧阳竟无居士、太虚大师认真钻研之,而且为此两人停止笔战,终成知己,相互敬佩,法相宗由此中兴。二位大师得知持松法师仅年25岁,喜出望外,皆云“彼将来必为佛界龙象”,甚重之。此后,应太虚大师之邀,持松法师于多处讲经、传授梵文,对弘扬法相宗作出了许多贡献。欧阳竟无对师亦恩宠有加,关心其行踪,了解了法师的情况后,花费八千余银元将上海淡水路57号购置一两厢一厅楼房改造为圣仙慈寺,持松法师入寺中居住,其情谊由此可见一斑。由于著述被两佛教泰斗、法相宗大师印可,持松法师声誉骤起且有日隆之势。

  唐密:持松法师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讲经传法,尤其“三渡扶桑,二上高野”,竭尽全力弘扬唐密,乃石破天惊之举,在佛教界更成为一段佳话传颂。

  1、1922年,赴日本高野山礼天德院,从五十世金山穆韶阿阇梨,习古义真言宗一流传授,投花得不动明王为本尊,上师授灌顶密号,曰“入入金刚”,得“三宝院流血脉第五十一世阿阇梨位”。次年携带真言宗各种经、律、论、仪轨及告别仪式祖师著作特别是我国唐代流落散失海外之摹本、抄本、复印描绘等佛像图鉴、法器、法物等回国。临别,金山穆韶阿阇梨又赠以两巨幅曼荼罗,此两部曼荼罗系日本祖孙三代画师毕生精力完成,彩绘精美至极。

  2、1925年秋,持松法师作为中国佛教代表团成员出席于东京召开的东亚佛教大会,被选为教义研究部理事。会后赴新泻县,礼权田雷斧大僧正,受新义真言宗各流灌顶,得“新义真言宗传法院流相承血脉――密林第四十九世阿阇梨位”。

  3、1926年四月,持松法师拜别权田雷斧大僧正,至京都比睿山延历寺,学习台密仪轨。因于天台教观早已通晓,驾轻就熟,又亦已熟悉坛场各种如法威仪,故很快卒业。

  4、1926年,台密学成后,再登高野山,依根本上师金山穆韶阿阇梨,受三宝院、安祥寺各流之传授及口诀,兼补习梵文文法。学习至次年春,金山穆韶阿阇梨复授以“高野山古义真言过中院流引方血脉――密林第六十四世阿阇梨位”,尽将铁塔正传血统一脉传授于持松法师,又将各种密教法本、法物馈赠。

  此时,持松法师虚龄35岁,已集密教真言宗古义、新义及台密,兼融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于一身,得三个灌顶传法阿阇梨位,诚难得可贵,千余年来罕见者也。

  

  第四节 持松法师唐密传人

  持松法师多年来,一直应邀在全国各地传戒、灌顶、传法,弟子有数万人之多,可惜,因缘不成熟,无缘找到出家弟子传承两部大法,留下了“一卷铁塔付与谁”的遗憾。所幸的是,杨毓华医生得其悉心栽培,得传法灌顶,接续法脉,一直于今。

  多年来,杨毓华上师致力于弘扬唐密两部大法,培养了数名优秀俗家弟子。

  

  

《《唐密述要》第二部分:唐密传承》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